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仅就日本去年出版的有关近代日中关系史的四册新书作一介绍。佐藤三郎著:《近代日中关系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84年3月版,448页) 本书收集了佐藤于1950年至1982年间撰写的11篇论文:1.关于明治时代前期中国人研究日本的书籍;2.关于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的考察;3.关于文久二年派往上海的幕府贸易船千岁丸;4.琉球藩处分问题的考察;5.关于日清战争前日中两国国情的相互调查;6.日清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当时中国人的时局论为中心;7.近代日本鸦片问题;8.关于日本佛教在  相似文献   

2.
难言的理想描绘未来社会蓝图并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从明治维新日本开国,沐浴近代产业文明以来,日本人似乎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否定过去。明治时代否定“江户”,二战后则否定“战前”,同时以大洋彼岸(美欧)为楷模不断进取,接受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西欧近代文明、日美安保体制、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各自拥有信徒和信仰领域,相安无事地统一在日本的价值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南进政策是日本战前对外扩张总体战略的重要一翼,它的发展结果,把日本推上了太平洋战争的道路,因此,对南进政策形成史的研究,是战前日本外交政策史和对外扩张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日本的南进之说由来已久,早在德川幕府时代。佐藤信渊、帆足万里、吉田松荫等人便提出日本要向东南亚伸展势力,并使用了“南洋”、“图南”和“经略南方”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的“立国论”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宋绍英日本近代以来曾提出和推行了一系列的“立国论”,诸如战前的“殖产兴业立国”、“产业立国”,战后的“加工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等等。实际上,这是国家发展战略思想和战略方向的表达方式,即以殖产兴业、发展产业、...  相似文献   

5.
日本“财界”定义的变迁“财界”一词的含义,伴随着日本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变化完善着。它在用法和含义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日本战前(包括战后国内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前)和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后的战后。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以来日本资本主义垄断组织产...  相似文献   

6.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7,2(1):76-81
在日本,“战争文学”系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积累不薄;细化到“日中战争文学”研究(1937-1945)也大体呈同样状态。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有“战争文学=侵略文学”的直线定性,有作品数量庞大,散在难寻,且几乎没有中文翻译,再加上“纪实”的性质使其与战争历史胶着为复杂的一体。故而,对它的研究需要观念意识、语言文化、历史知识和繁杂的研究操作等多重储备,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大体处于空白状态。近代日本的“战争文学”确有很大的特殊性,但也具有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政治的多重价值,不应忽略和放置。本文以“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家火野苇平这一个案为视角,进行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研究日本的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较系统地阐发了“以法治国”的思想,第一次将西方的“法治”概念引入中国,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主张实行近代法治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法治思想的梳理和研究,探讨黄遵宪法治思想在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特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战后 5 0年 ,日中关系及日本的中国研究处在转折关头。其间积累的研究成果固然不少 ,若作为“研究史”来概括的话 ,给人的感觉依然还是“战后日本思想史”的反映。战后日本的学术研究 ,无论哪个领域 ,都是以战败为契机进行自我批判 ,在此基础上批判和否定日本的学术研究。所谓战后日本思想史 ,就是指在这种“反省”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没发生什么 ,思想界怎样出现真空以及如何变质的历史。1 945年以后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思想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1 970年前后 ,“左右的对立其实没有意义”的想法出现在日本。从日中思想交流史方面看 ,日本…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日本研究热”至今方兴未艾。从总体上看,对战后日本的研究大大超过对战前的研究。但是,在战后日本研究方面,一般多采取或经济、或政治、或教育的“单项”研究方法。近来兴起的“日本学”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社会发展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是相互渗透、交叉和密不可分的。单项研究无论是“纵向”还是“横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综合商社的演进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孙世春日本的综合商社虽兴起于战前,但规范化的发展却是在战后。尽管近代日本综合商社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在侵略战争的熏染下,正常发育的“骨骼”遭到人为的扭曲并日趋畸型。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大改革和民主化经济...  相似文献   

11.
日中民间经济交流与东亚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中民间经济交流不仅仅是在过去,即使是在今后仍然需要加强。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中,日中民间经济交流和合作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应将视野从日中扩大到东亚整个地区去考察。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繁荣和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和日本都应重新审视世贸组织协定以及经济合作协定对今后经济贸易的影响,并考虑出对策。而为此,“官”和“民”都应该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和职能。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晓平所谓日中比较文学,是指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为出发点、以日中两国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这自然属于日本学术的范畴。它与中国学者以中国文学为出发点的相同对象的中日比较文学相比,由于立场、出发点、视角、方法的差...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国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只能根据“内阁的建议与承认”“从事宪法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这种天皇没有任何实权、仅具象征意义的天皇制,史家一般称之为“象征天皇制”,以区别于战前那种天皇拥有极大权力的专制主义的近代天皇制。  相似文献   

14.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12,(3):96-103
“人力车夫”和“城市街景”,是《满韩处处》与《支那游记》之“中国叙事”的典型场景,其中对“污浊”“混沌”“无秩序”等负面元素的描述颇为醒目.不少文献资料证明,此种“中国像”并非特殊的个人记忆,而是东洋“他者”的某种共同记忆.在这类“中国叙事”结构的背后,作家对中国古老文明文化的憧憬想象与目睹现实的乖离、日中两国社会现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作家对中国的负面感知;近代以来世界性的中国话语建构、特别是“东方主义”观念也参与其中,限制了作家理解亲近中国的内在欲望.“绅士”式的矜持和优越感令他们难以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完成对中国的深刻体悟;而近代帝国列强的殖民欲望、脱离文明驾驭的霸权强权方式,也深刻地嵌入在时代背景中,潜在地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将日本与中国再次加以对比,可以鲜明地看出各自不同的性格,这便是“经济之日本”与“政治之中国”的对比。 所谓“经济之日本”,不言而喻是指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与今日的经济发展。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相似文献   

16.
自明治维新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日中关系,一言以蔽之,.淤臼是日本单方面对中国侵略的历史也并非言过其辞。尤其是自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的前后十五年间,是日中关系在近代史上最为不幸的时期。"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开始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确实是以军部为核心制定战争计划并推行的。但是,当时的日本国民却支持了军部的侵略政策。今天,我主要谈日本国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被迫协助战争、为战争效力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东亚中的日本史”是日本六兴出版社特邀中国学者执笔撰写的13卷日本史丛书的总称。正在日本以日文陆续问世的这套丛书,以其不同于日本人探讨问题的方式和立场,在日本学界及舆论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我认为,这套丛书比较全面地向日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水平,这是中国史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本文仅就其中第8卷——马家骏、汤重南合著的《日中近代化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战争与我     
战争与我编者按日中友好人士用井千惠子女士将她为“全国妇女主张和平大会”写的征文寄给本刊,以表达她对“故乡”中国的深厚情谊。作者的悲惨遭遇和此后为发展日中友好所做的努力,更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馒略战争,不仅使中国人民,而且也使日本...  相似文献   

19.
由日本大修馆组织撰写的《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全十卷本,经日中两国学者反复论证、探讨,已经组织就绪。该丛书将由日中双方学者驱使最新资料,共同执笔。在论及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的同时,详述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促进意义。读者对象为学界、日中关系部门、知识界及一般读者。该丛书由石田一良、周一良先生任  相似文献   

20.
纵观日本近代文学史,可以发现有一段不为人重视的区间——1935至1945年。不少近代文学史的下限止于战前实,际上常常是止于1935午前后,而战后文学史自然又始于1945。这样就出现了两不管的十年空白。即使是囊括这一阶段的“全史”,对这十年也多是一笔带过,独立成篇的专论更属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