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管理(简称高教管理)活动是一项特殊的活动,人既是高教管理的主体,又是高教管理的客体。人具有审美意识,高教管理可以审美化,高教管理审美化包括三个方面的本质内涵:高教管理客体的审美属性;高教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高教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树立审美理念、整合实施过程、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高校审美文化建设、提高主体审美素养是追求高教管理审美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目的是要将一部作品变成译入语读者能欣赏的作品 ,尤其其中的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 ,其翻译过程是一个审美再现过程。要想译作能体现出原作的美 ,这与审美客体即原文的审美构成有关 ,同时更与审美主体即译者的审美感知力有关。译者的审美感知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其自身的艺术天赋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书梅 《阴山学刊》2008,21(2):44-47
随着译学研究的发展,翻译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过程;同时,译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自身审美心理情感的折射对审美客体也即原作进行再现。因而在翻译中,译者不仅创造性地再现原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自身对原作的审美评价,译者对原作的叛逆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也即从翻译审美的角度看,创造性叛逆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美学史中颇具有深刻性的“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独断化倾向,使其难以成功地诠释美的现实生成。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中,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审美中介的方式现实存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构成;审美中介由观念态审美中介和实践态审美中介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观念态审美中介与客观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实践态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可以说,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审美态度与审美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活动的发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向的作用。表现在主体则为审美态度,表现在客体则为审美诱导。审美态度与工作态度的功利性(意志)、科学性(理性)相对立,审美态度是非功利的,感性的。功利悬置是审美态度产生的前提。审美客体的作用在审美诱导。就自然审美来说,奇与险的风景具有极大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的成功再现在于译者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特殊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在其英译中要完美地再现原语文本的审美蕴涵相当困难。但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可以,也应该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处理审美客体的各审美要素,实现审美的再造,而隐喻的构建是翻译中审美再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杨杰 《阴山学刊》2004,17(5):11-17
以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构成为逻辑起点,审视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和谐意识体系过程中的互动性特征,其具体表现为: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互动,包括主体与外界客体之间、主体与以自身为客体之间的互动;科学意识与伦理道德意识建构之间的互动;教育的无目的性与以自身为目的的目的性之间的互动等。  相似文献   

8.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相似文献   

9.
<正> 在散文审美鉴赏活动中,客体——作品、主体——读者,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双向交流的审美系统。过去一般只注意对审美客体的静态研究,而忽略了对主体审美机制的动态考察。这样不仅导致了对散文艺术功能简单化的认识,而且也影响了对审美规律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审美体验对文学创作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审美体验使生活转化为作家审美体验的对象即文学创作的客体。审美体验使客体显露出生命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审美体验使文学作品的意蕴深化 ,获得读者认同  相似文献   

11.
艺术表达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在此过程中,艺术表达主体与艺术表达客体之间构成一种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既是一种认识关系,也是一种价值关系,更是建立在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基础上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是反映与建构的辨证统一,审美反映侧重于阐释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奠定了艺术表达的研究基石;审美建构侧重于分析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就是实践—精神的交互运动,分析艺术表达与认识活动、价值评价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网络认同是人在网络化的生活场域中,通过网络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反思性共识心理。网络认同的整体系统包括了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载体要素三大基本要素。主体要素包括主体行为、主体思想、主体关系要素;客体要素包括客体内容、客体活动要素;载体要素包括实在载体、时空载体要素。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通过载体要素构成了网络认同的两极,三种要素及其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网络认同。  相似文献   

13.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4.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 ,有着丰富的审美心理蕴含。艺术意境中审美情感意绪是与心理化了的物景及物境相互交融 ,共同存在的 ;意境创造中艺术想象则是与心理物象相伴相随的。意境的创生中依赖审美活动两主体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 )一定的心理基础 ,高妙的艺术意境的产生有赖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境界 ,不同的文化人格会创构出不同的艺术意境。而审美接受主体重体道的心理特征 ,往往使得欣赏者从具体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去寻求对整个的人生、历史、宇宙的形而上的感悟 ,因而艺术意境的创生联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审美想象力由审美想象再现力、审美想象扩充力、审美想象组合力构成。文学作品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语言训练;积累审美表象,提高表象质量;理解作品蕴藉;丰富知识经验;发展联想能力;加强对客观逻辑和情感逻辑的认识;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6.
刘颖 《阴山学刊》2010,23(1):32-35,39
马克思美学从“美的规律”(审美理想)和“异化劳动”(异化的审美现实)两条线索出发,提出了审美价值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使审美关系实质上成为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三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就意味着审美价值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系统。这一开放系统以审美价值标准的存在保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价值参考,一种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讲,能够扩展审美自由度,丰富审美体验的意义参考。  相似文献   

17.
莫言和李安的获奖事实说明,强调经典文学的审美价值必须重视文学作品在当代的传播形式与接受程度,读者的审美经验不仅来自印刷品阅读,也来自影视作品观赏.优秀的电影、电视产品是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阐释,不同的媒介艺术形式能调动不同受众的参与,有助于发现更深刻、更广泛、可被更多受众接受的审美价值.由于以编剧、导演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一种“再生产”式阅读,所以,影视作品的部分观众会被转化成读者,这些读者的反馈将进一步推进影视产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的审美价值将在这个“滚雪球”的过程中不断最大化.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交叉与重叠关系将形成五种价值:共通的文学审美价值、原料价值、文化审美价值、娱乐价值以及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图书馆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活动从结构上通常是一个由主体—中介—客体所构成的系统,图书馆活动作为一个独自的系统,其主体为馆员,客体为文献,中介为工具。(1)馆员。馆员是指从事图书馆劳动且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个人,大体上应具有一般的文化知识、图书馆专业知识、某种学科知识及文献知识、外语知识或古汉语知识、计算机知识、实际工作经验等等。此外,馆员还要深入某一学科,了解和熟悉该学科的主要内容、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主要科学家、各种学派、学术动向以及主要的文献资料和基本的工具书等等。(2)文献。文献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客体是知…  相似文献   

19.
张青岭 《兰州学刊》2007,23(11):145-147
"味",起源于饮食文化领域,后来进入审美领域,从起源来看,其美学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就主体方面而言,它指主体的审美观照,审美体验,即"体味""玩味""咀味""寻味",既指体味这一动作,又指体味获得的心理体验.其二,就客体(主要指诗歌)来说,指客体的深刻意蕴,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审美的主体是能动的身体.身体是主体意味着,身体与身体的关系是主体间际关系,个体在诞生之际就被抛入身体-主体的关系之网中,因此,身体主体的交互作用会为个体审美能力的生成造就机缘.作为实在者,身体-主体在每个时刻只能占据一个位置,此乃身体-主体的本体论规定性.由此特性,可以推论出两个看似悖反的结论:(1)身体与身体的位置不可重合,因此,每个个体-身体都不能不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存;(2)只有与其他个体-身体联合起来,个体-身体才能克服自己在每个时刻只能占据单个位置的本体论局限.事实上,个体的审美感受、审美心象、审美鉴赏力都源于身体-主体积极的联合(包括对联合方式的形式运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