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芳吉全集笺注》对著名巴蜀诗人吴芳吉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和笺注,《吴芳吉全集》表现出吴芳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执着追求,抒发了吴芳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对当下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2.
1927年底至1928年张澜挽留吴芳吉的信件为我们考证吴芳吉在此期间的行程动向提供了直接史料,结合吴芳吉书信、《吴宓日记》、《吴宓书信集》等史料,可理清以下实事:1927年秋,吴芳吉开始任教国立成都大学,期间由于好友吴宓邀请赴京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他一度在当年年底辞职成大,计划1928年春携家人出川北上。但筹集不到全家出行的路费,加之时局动荡,吴芳吉的出川计划搁浅,从1928年初寒假归家到8月,他一直在江津,生计维艰。张澜的不懈努力最终使吴芳吉于1928年9月重返成都大学任教,直至1930年。吴芳吉计划出川但最终留任成都大学,其中的曲折展示他在此期间为衣食谋、为家庭委曲求全、为时局所困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3.
吴芳吉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家与诗人。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吴芳吉杜诗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别有独到之处。吴芳吉采用传统知人论世的方法研究杜诗,把每首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诗人生活经历充分结合进行细致微观论述。在艺术手法上,吴芳吉推崇杜诗用典、叠字和炼句,倡导回归传统的诗教观。吴芳吉高度认同杜甫忠君爱国的思想,将杜诗的爱国思想作为教育的工具,传授给学生。吴芳吉的杜诗学研究,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他对杜诗的推崇实际上是在新旧诗歌交替中,对中国本位文化与民族文艺的传承与嬗变。  相似文献   

4.
在以质疑和否定儒学为基调的20世纪初期,吴芳吉的教育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儒学色彩.为使儒家“诗教”与“礼教”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吴芳吉对儒家的性善哲学与礼教思想进行了具有时代色彩的阐发与扬弃.在追溯吴芳吉儒学思想渊源的基础上,文章分析吴芳吉的性善哲学与文学教育观的密切关联,并从道德哲学的层面析解吴芳吉伦理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展示吴芳吉儒学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吴芳吉是卓越的文学革命运动的探索者、革新者,其诗歌理论最为引人注目,在诗歌改革、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要求等几方面都见解独到,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的见解具体而精辟。作为一位教育家,在重德育、尊师长、精教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吴芳吉的理论主张,直到今天,对我们的新时期文学创作、当代教育都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芳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诗人,一般被认为界乎新旧诗人之间。探究其价值,应在形式之外,他是一位以生命热血书写诗歌的现代人,是一位“愤怒”诗人,其才情来自飘零的身世,论者认为这种“飘零感”正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家比较共通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清代诗人洪亮吉,因越职上书直言朝中敝事,触怒君威,从而被贬戍新疆伊犁。在遣戍过程中,洪亮吉用浪漫的笔调吟诵了西域的壮美山河,展现了西域的民风物产,记录了遣戍的艰辛和友朋酬赠的深情厚谊。这些诗作风格多样而自具面貌,艺术手法精湛而成就卓越,是清代诗歌史上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批佳作。应当说,洪亮吉的西域遣戍诗,拓宽了中国古代边塞诗歌的题材和边塞遣戍诗的情感主题,推动了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同时,这些诗歌也进一步奠定了洪亮吉作为清中叶诗坛名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今"吉"多表示吉祥、吉利义,而在古代文献中"吉"还可有坚实义。对于坚实义,《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未收录。"吉"有坚实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证据:第一,从字形看,"吉"从矢,而"矢"在古代有正、直之义;第二,音近义通,声符具有示源功能,从同声符字来看,以"吉"得声的字多有直、坚义;第三,坚实义与吉祥义具有相通性、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津田左右吉的天皇观在战前与战后呈现迥然有异的样态,津田战前从事的神代史研究及相关学问,与军部法西斯势力倡导的国体观站在了对立面,由此因言获罪。战后初期,津田左右吉作为富有浓厚保守色彩的学者,转而积极拥护象征天皇制,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论证象征天皇制的合法性及文化意义,同时为天皇开脱战争罪责。津田在天皇观上的“转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思想史课题。  相似文献   

10.
11.
杰奥瓦尼·阿里吉提出了作为世界体系理论主要基础的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理论,其理论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作为理论基础的历史史实中,都体现着深厚的布罗代尔渊源.阿里吉吸取布罗代尔历史分期的经验,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特点,以金融扩张为依据将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划分为四个积累周期,根据布罗代尔提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类金字塔结构”以及国家与资本相融合为理论内核,进一步探讨了国家和资本的结合对资本主义扩张的作用,阿里吉补充了布罗代尔对“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之间转换关系的讨论,吸取布罗代尔以危机为节点的考察方式以及对于资本主义本身特性的认识,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考察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和国际体系的变化特点.阿里吉的世界体系理论建立在对布罗代尔理论的批判继承之上,并以“年鉴学派”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为基础,引入经济学变量,同时弥补了布罗代尔对东亚地区研究的忽视,以期赋予布罗代尔一个较为完善、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吴芳吉在《自定年表》中提出:“以旧文明的种子,入新时代的园地,不背国情,尽量欧化,以为吾诗之准则。”这表现了他的文学思想发展观:以中国文章优美之工具和中国文化固有之精神,写时代之内容;对西方文学狎而玩之,汲引而同化之;不嫉恶而泥古,惟择善以日新。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史家和中国文化批判学者津田左右吉认为儒、道学说是无视人性、脱离现实的诡辩之学.这种对儒家、道家思想的蔑视情绪贯穿津田的整个中国学研究生涯,其负面叙事也延续到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审视.他着力强调日本文化的“独自发展”和“超越”的一面,试图把日本文化从儒教文化的影响下剥离出来,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优越.津田左右吉的断代且分裂的中国观的确立,依赖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体现着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结,从中可以窥见中日近代文化关系的内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试论赞吉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拔斯王朝从公元八世纪中叶建立起,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逐渐走向下坡路。帝国内部封建割据势力日益抬头,人民起义不时发生。继776—783年的“穆康那”、816—837年的巴贝克起义之后,在869—883年间又爆发了一次赞吉起义——巴士拉黑奴大起义。成千上万的东非黑奴,波斯地区农民以及贝都因人起来向哈里发帝国发起猛烈的攻击,直逼帝国的心脏——巴格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积极对外扩张,延展在东亚的利权,此时樽井藤吉提出了“亚细亚连带论”,即同朝鲜合邦同中国合纵,认为中日合作对抗西方才是“大东合邦”的真实目的。但在日本政府吞并朝鲜、不断拓展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下,樽井藤吉的中国认知最终变成了一种奢望与美好的愿景。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闻周刊》记录了这样一个画面:每当夕阳西下,洛杉矶的科吉粉丝们就疯狂了,他们拼命地刷新自己的Twitter页面,追踪科吉的下落。超过百人的长队中,有人甚至已经排了两个小时,就为了买到一块价廉物美的玉米饼。  相似文献   

17.
洪亮吉(1746——1808年)是我国著名的乾嘉学者,也是清代有名的舆地学家,以“词章考据,著于一时,尤精研舆地”编入《清史稿·儒林列传》里。但他在人口学理论方面的贡献却很少为人们所注意。生活于“乾隆盛世”、“乾道守文”之际的洪亮吉,敏锐地觉察到社会危机的来到,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写下了《治平篇》、《生计篇》等政论,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他的人口学思想,明确地提出了人口增长、人口过剩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吉诃德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诃德原则"是欧美小说创作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诗学原则,它从小说主人公的"文学病"特征、现实环境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主人公的自我认知以及艺术效果的反讽等几个方面为<堂·吉诃德>以后的欧洲小说批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范式.而福克纳正是对这一原则进行创造性运用的重要美国现代作家.通过对福克纳小说创作思想、标准人物塑造以及叙事风格等几方面的审美考察,完全可以确证"吉诃德原则"在福克纳小说结构和审美构成方面所起的关键性诗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洪亮吉人口思想的主要论点: 1. 人口增长常快于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增长。2. 人口过剩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3. 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的两个方法: 其一是“天地调剂之法”,它是指水旱灾害和疾疫流行等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口的死亡,从而减少过剩人口;其二是“君相调剂之法”,它是指政府可以采取的种种调控人口的方法。本文又对洪亮吉的人口思想作了历史、客观和辩证地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昌火 《百姓生活》2008,(3):37-38
四川省北川县中心乡的吴芳结婚不久,丈夫与公公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离开人世,留下因伤致瘫的小叔子和年迈的婆婆。吴芳坚定地选择留在突遭不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