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鼎波 《中国民族》2007,(11):63-65
我去过大凉山,对那里的山水和人们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有这两本书置于案头,其中的各种描写与叙述,尤其是提及大凉山具体的景致之处,便能勾起不远的记忆,也促使以文字的表述来探察和思索……  相似文献   

2.
草原上洒浦了金色的阳光草原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融化了万年未消的积雪共产党就是夭空的太阳希牧民带来了温暖和力量草原上斗倒了反动的头人靳断了魔鬼的魔爪毛主常就是救命的恩人粉牧民带来了幸福的时光草原上消灭了吃人的豺狼收民的生活蒸蒸日上解放军就是神兵天将保障了牧民俩幸福安康 草原一步跨天堂琴声悠锡,歌声潦亮,耀鼓声震蔫在草索上;西海掀起了欢乐的浪潮,尾俞山也脉脉合笑。姑娘们穿起花裙,象孔雀开屏,小伙子背上猎枪,值立在再背上,是髯的老牧人唱起了“拉伊”白髻着着的老大溟跳起了“锅庄,,。今口人们为什么这样欢腾,莫不是举行…  相似文献   

3.
杨琤 《中国民族》2010,(12):25-27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国家民委于2010年启动"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乡活动,旨在通过送戏、送书、送医等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理解,不断从民族地区挖掘素材,汲取营养,引导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璇 《中国民族》2014,(11):52-56
天空一抹微蓝,五彩格桑花随风摇曳,行进在葱绿怡人的大凉山昭觉县,联排彝族新民居依山而建,独具民族风情,宛如一串串宝珠撒落万重山间。"红、黄、黑"是这片民居共同的底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逐渐形成了尚红、尚黄、尚黑的三色文化,并赋予这三种颜色特殊的意义:黑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火焰,黄色代表太阳的光辉。彝族的先民信仰——图腾遗风仍延续至今,只见新居的屋檐、屋脊上寓意吉祥的牛角、羊首造型栩栩如生,房屋外墙上彝族传统的火焰图腾"飞腾"着环绕房屋一周;恢弘的寨门,由村里工匠们运用世代相传的木雕、漆绘技艺匠心营造;身着盛装的彝族姑娘,端起美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摆上一大盆坨坨肉,一大盆包谷面,一大盆酸菜汤,彝族传统饭菜香气四溢……  相似文献   

5.
牛颂 《中国民族》2013,(6):76-76
1911年,意大利诗人乔托·卡努杜发表论著《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卡努杜认为:电影综合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六种艺术门类,被称为“第七艺术”。从此,电影成为全人类的同一个艺术、同一个梦想。转眼一百多年过去,电影这门艺术却被商业、被票房、被娱乐、被技术乃至赚钱的欲望重重“绑架”,成为艺术市场化的“人质”。  相似文献   

6.
哈森 《中国民族》2012,(7):52-53
2011年9月,我在成都见到了年过古稀的彝族老翻译家谢友仁先生。我们在百花园乡村酒店空阔的茶亭里聊起他的翻译生涯。在他慢慢的叙述中,我仿佛回到了久远的从前:大凉山的改革、人民大会堂里传出彝语同传,毛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民族翻译、大小凉山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一幅幅珍贵的画面。想象中,这些画面也许都是黑白的,但是时代进步的景象却迸发着五彩的光芒。倾听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在场"这个词。谢老以一个彝族翻译家的身份,在场见证了大凉山一段伟大的历史变革,也见证了共和国彝语文翻译事业的历史进程。缘于这次关于翻译的谈话更多涉及历史,我以口述问答的形式,将谢老的翻译经历记录下来,再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7.
寒烟 《民族论坛》2006,(11):60-61
几年前,我生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姑娘脸色苍白,很少说话,长时间地闭着眼睛——只是闭着眼睛,不可能是睡着。她身体越来越差,刚来的时候还能扶着墙壁走几步,后来只能躺在床上。"我只知道:那姑娘是外省人,父母离异了,她随母亲来到这个城市,想不到一场突然变故令母亲永远离开了她;她在这个城市里不再有一个亲人,也没有一个朋友;她正用母亲留下来的不多的积蓄,延续年轻却垂暮的生命。是的,她只是无奈地延续生命。一次,我去医护办公室,听到护士…  相似文献   

8.
我的两个孙女年龄相差半年,最大的现在才刚两岁。但是,作为本文的主角,她们的故事堪称一绝。就拿老大亿金来说吧,她可有着别人从未教过的蒙古长调的表演特长哩!  相似文献   

9.
一头牛还给了大队,黑污的毡房也送回给吝啬的管理员。到了新绿涂染的5月末,小学校迁徙到了大队部。由传奇的李庆哥一把瓦刀盖起的大队部礼堂旁边,三间西屋归了我们。  相似文献   

10.
7月,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恰逢今年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人们的心情也格外舒畅。今年的草原佳节那达慕不失时机的如约登场,感恩苍天赋予雨水,祈福牧人生活安康。我的故乡正蓝旗早已沉浸在淳厚的奶香和金莲花的芳香里,敞开怀抱笑迎八方来客,笑声和歌声从草原深处飘向远方。  相似文献   

11.
转眼间,又到了繁忙的岁末时节。一边在电脑前编辑着稿件,一边感觉到2005年最后的光阴正一点一点地从跳跃的指尖溜走。窗外,天空湛蓝,冬意微醺,2006年的阳光就要透过窗棂,温暖地落到我的桌前了。这样的时候,再粗糙的心灵,恐怕也不免会像个诗人一样生出些缱绻、柔软的情愫吧,感念时光的流逝,感念生命中一些以为忘记了其实一直深藏在心底的人和事。常常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一种在文字中行走的生活方式,它让我在这个喧哗浮躁的世界里能与一些纯净、美好的东西走得更近,使我的心灵能高高地飞扬在肉身之上,不断地穿梭于一条又一条明丽的河流,经历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直都“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规定,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在他们报考高等学校或一般中学时,应当“适当规定一个入学成绩标准”;当他们入学后,还应当“给以适当补习条件”;60年代、70年代还对此规定作了一些补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作了进一步的充实,例如,高等学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对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相似文献   

13.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0,1(2):153-156,168
李绍明先生自幼生活在彝区,很早就对彝族文化感兴趣。1953年,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民族学专业,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先后得到陈宗祥、吴泽霖、冯汉骥、马长寿、林耀华等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他在民族识别、社会性质研究等关于彝族的历史和现状方面的研究中,硕果累累,弄清了凉山彝族在民主改革前奴隶社会的状况以及历史发展脉络,对彝族族源、族属及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所主持的横断山区"六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开创了藏彝走廊民族综合研究的先河,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李绍明先生还积极参与了关于中国民族学地位的交流和对话,对学术进行了反思,在此方面也发表了不少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4.
拿到曲木车和著、四川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四川世居彝族文化》一书,感到沉甸甸的。逐一翻开细读,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彝族历史文化和作者的智慧光芒。作者根据彝族文献、民间传说以及彝族谱系推断,彝族源流至今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2014,(9):25-29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维吾尔族谚语“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讲话摘录团结和谐的理念构造出共生共荣的生活伦理,团结和谐的精神催生出多元交融的文化景致,团结和谐的践行铺筑出共同奋斗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罗曲 《民族学刊》2011,2(6):85-88,104
彝族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天时习俗,对日、月、年、季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并且以物测日观星来认知时节。这种将科学的成分与习俗的活动相融的习俗,反映了彝族人民认识自然的历程,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因为早期的文化往往存在着不同时空的“平行创造”,所以彝族传统的天时习俗也为研究人类认识天体自然节律增添了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不会忘记孩子们每天早上扛着又长又粗的柴棍,只为了让我们能够生火煮饭;不会忘记五保户芽大爷,半夜里顶着星星把我们硬拉到他家,只为了让我们能够吃一顿热腾腾的可口饭菜;更不会忘记浑身湿透的孩子们在河里折腾一天,只为了让我们能够吃上当地特产的小鱼,还有许许多多的。不会忘记”,在我的脑海里未曾平静……  相似文献   

18.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出了个天下第一的美女,叫蒲莫涅依。她聪明贤惠,美丽动人,她的名字传遍了山里山外。一天,蓝蓝的天没有一丝云,灿烂的阳光把滇海照得特别的漂亮。蒲莫涅依坐在滇海边织布,天上突然飞来一只矫健的雄鹰,在蒲莫涅依的头上盘旋了一阵,在一阵风雨雷电中一声呼啸落下了九滴鹰的精血,穿透了蒲莫涅依的九层裙子。  相似文献   

19.
鲁掌彝族村是一支迁徙而至繁衍生息近四百年的部落,该地彝族与其他民族一起,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共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整理鲁掌彝族民间文学的文本,从中探究鲁掌当地的历史记忆,再通过对故事和空间的重构展现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曲比阿果  王智薇 《民族学刊》2023,(10):103-111+158
艺术节庆作为一种时间和文化符号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从民族符号学与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出发,以北京国斐设计工作室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方案及其对节庆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为个案,分析凉山毕摩绘画文化的当代创新视觉转换中呈现出的多种形态的节庆特性。梳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的图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及文创产品等要素与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实现完美结合的过程,探析了现代节庆的民族符号视觉设计与文化建构、民族文化传播间的关系,以期为其他民族节庆定位和发展提供参考。最后通过对民族特色的视觉形象符号体系的阐释,强调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协调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相互欣赏,提升对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