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从大文化视角探析经济文化的内涵文曼青,朱崇珩一、关于文化的一般特征所谓文化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有的学者粗略统计,从1871年到1951年的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种之多。50年代至今又出现了不少新定义,大约有200余种。在这里我们不对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评判和社会发展──关于明清之际反西学思潮的思考许序雅1关于文化,定义歧异,众说纷坛。不过,学者们二般都认定是一个整体,只有继承性和传播性。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按文化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大体上把文化整体分为三个由表及里的层面。其外层是...  相似文献   

3.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出现得很早,它是由"人文化成"一词简化而来。文化,是一个可以作不同解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都可以给出自己不同的定义,有学者在20世纪中叶做过统计,当时关于文化的定义就已达百余种。《辞海》中的"文化"是:"广义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类学文化变迁的许多理论和观点不仅适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变迁研究,而且与中国学者的研究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双方使用的方法也不谋而合。但另一些观点和理论上有较大的分歧,比如关于文化人类学家作为变迁计划的促进者应为谁服务的问题;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现代化是否由新教伦理所导致的问题;关于“同化”和“涵化”的定义;关于变迁目的和方向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精确定义至今尚未有定论,其主要原因是它的范畴不便确定,如文化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硬文化与软文化之分,等等。但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文化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原苏联学者谢班斯基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全部物质和精神的成果、价值以及受到承认的行动方式。”日本学者小野佑指出:“文化包含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这些观点揭示了文化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也揭示了文化的内涵。我国近年来,若干关于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服饰文化……研究的图书,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中争议最大的是关于利益的定义,其中过半数的学者用需要去定义利益是值得商榷的,导致他们这种失误的原因是把利益与利益要求等同起来。在利益的功能和社会作用上争论也颇多,然而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文化利益在社会发展中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观点;关于利益动因论是利益理论的精髓和基石的观点;关于利益在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和运动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观点等,深化了利益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过去10年间,西方营销学术界一直致力于市场导向的相关研究,但呈现出零散割裂混乱纷杂的研究结果.其关键原因在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这一概念的不同定义和实施方法.本文介绍了市场导向各种定义的异同,并从管理现象和文化现象的层面进一步探讨了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门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文章和观点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浩若烟海,数不胜数。本文想就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与其它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谈谈一孔之见,与各位学者研讨、商榷,以求于众教。 一、文化的一般概念 时至今日,学术界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不下200余种,令人扑朔迷离,茫然不知所措。以至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对文化作出个人的描述”,而“它的界域本来不可能确定,也就没有必要追求简单而确定的定义”。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因为尽管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认识文化、给文化下出不同的定义,这只是反映了人们对一个复  相似文献   

9.
美国人在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基本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所理解的政治文化尽管大相径庭,但他们几乎总是把“政治文化”术语解释为人们关于政治、政治家和公民应当如何的基本信仰和看法。或者按派伊所下的定义,这是“规定政治过程的程序和意义,并作为人的行为和政治制度基础的立场、信仰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场域内的文化资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资本概念第一位明确提出“文化资本”的学者是皮埃尔·布迪厄,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出概念性的阐述,而是通过三种形式类别划分来说明他的“文化资本”理论。之后国外一些学者或是从资本定义引申出文化资本定义,或是从纯精神视角进行界定。这些文化资本的定义虽然对资本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服饰文化具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特征。著名学者萨依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入后,中国学界开始对本民族文化所处状态进行反思。"国服"概念的提出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服饰文化学者们对中国服饰文化所处状态反思的结果。中国服饰文化必须对丢失的传统进行重拾、修复和重建,以此为中国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理雅各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学者。他运用了大量基督教的概念与术语来翻译中国古籍,与《圣经》的汉译事业互相呼应,互相阐释,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同时,保持着自己的阅读立场和距离,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经典的思想内容,凸显出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他开创了跨文化的翻译和理解中国经典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西文化互动和冲击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一生,不管是从政还是做学问,道德问题是他始终关注的焦点。道德救国是章太炎伦理实践的最终目的;道德救国的特点是“儒行”救国;“儒行”是一种“依自不依他”的力行哲学;“儒行”救国则是章太炎“依自不依他”力行哲学的道德实践。“儒行”之意味,简单地说,即尚气节、重力行。具体来说,有三层意蕴:一是刚性的、依自的儒家道德;二是为伸张正义而蹈厉敢死的游侠风范;三是成就“儒行”的一种本源性力量:通过人生亲证实现主体绝对的道德自由而产生的一种道德意志力量。  相似文献   

14.
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变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频繁,其"替天行道"的主张实则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经世治国、辅国安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理想,与中国士阶层"志于道"的精神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苏轼才学出众,仕途上历经风雨,多次被贬谪迁徙大江南北,客居多地,每到一地,苏轼都积极主动体味各地的 饮食文化,创造性地改造变革,创新各种饮食,并用诗文记载歌咏风味饮食,弘扬了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近三十年的写作生涯里,乡村文化是他最主要的写作资源。多少年来始终是一位"在路上"的作家,在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漫长道路上。虽然贾平凹较早地走进了城市,但他走进城市时把心遗留在了乡村,只要他的身心相异的状态没有改变,他的精神实际上就仍处于"在路上"的流浪状态中。从庄之蝶到刘高兴的变化,也暗含着作者本人面对城市的思想变化和情感变化。是从乡村旧文人形象到底层农民工形象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贾平凹对乡村精神的体认发生了从精英到民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部学者小说,《海殇》实现了对海军历史题材的突破;作品对历史文化的洞察与概括,彰显了学者小说独到深邃的哲思特点。它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以忧患意识和家族情感融汇理性,并以传奇性的情节实现了对高蹈思想的最佳表达。  相似文献   

18.
东汉庄园的兴起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 《南都学坛》2002,22(3):1-7
西汉以自耕农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到东汉以庄园为主体经济结构的转变 ,客观上形成了汉晋之际社会思潮变迁的重要依托。作为新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单位 ,东汉庄园对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使一部分士人从原有的大一统思想和依附地位中剥离出来 ,而且发展出了较为独立的群体性格、个体人格、思维方式和兴趣取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表现出的跨文化交际因素,指出林语堂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在写作时自觉带上了文化转化意识.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结合西方读者的阅读视野塑造出了颇具特色的中国人形象,从而创造出了成功的跨文化著作。  相似文献   

20.
李觏是个生于衰世,奋起国运,心怀天下,康国济民的一代儒宗,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民困国危的形势,他身在民间,心存社稷,力主变革,爱国爱民,受到当时和后世的推崇、景仰。文章以其人格为视点,具体论述和评价了李觏人格精神的几个层面。包括:1、穷且弥坚,抗争命运的精神;2、批谬驳伪,正本求真的精神;3、心忧天下,康国济民的精神。同时对李觏的人格精神的现实意义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