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1995年2月,《北京纪事》刊登的一篇《北京人圆一回轿车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而时至今日,北京人拥有轿车已经不再是梦,这一点从每天早上的车流中你就可以看出来,各式各样的轿车充斥着北京的大街小巷,以至于北京人现在关心的不再是轿车,而是交通。  相似文献   

2.
一位德国纪录片导演将尘封70年的往事拍成了纪录片,德国英雄的《拉贝日记》被搬上了银幕德国著名的纪录片情节剧导演雷蒙德·莱(Raymond Ley)在11月5日至7日,携带《拉贝日记》、《洪水之夜》、《出于对德国的爱——捐赠丑闻》3部作品来北京放映。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放映厅里,引发中国观众最大兴趣的,是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影片放映之后,观众与雷蒙德·莱展开了1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这部完成于今年的纪录片,仅在南京和北京的两所大学公开放映过。  相似文献   

3.
康德关于上帝的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它在《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一书中乃至于在整个康德哲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我们先要理清的一条线索。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革命的发起者,他的哲学的中心内容是崇扬人的主体性——简言之即人的自由意志或自我决定。在西方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说:“歌德写成了“维特》,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维特》绝不象那些‘从人的观点’来读歌德的人至今所想的那样,是一部平凡的感伤的爱情小说。”恩格斯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 有的外国文学教材在谈到《维特》这一作品时指出:“维特的形象是狂飙突进运动  相似文献   

5.
一本杂志应该是读者一个最要好的朋友,诚望《北京纪事》是您终生不弃的密友。(本社社长柴砚珍)记北京人的喜怒哀乐,说北京城的古往今来。愿《北京纪事》是北京百姓的娘家人儿,全国各地人的好亲戚,世界人民的好朋友!让我们在《北京纪事》相聚。(执行主编陈予一)  相似文献   

6.
在探究德国现代新教文化以及一般德国现代文化时,斯伯丁是一位重要但又被严重忽视的思想家。斯伯丁的早期著作《人的使命》从三个方面为人们理解18世纪后半叶德国新教文化的转变提供了重要视角。首先,在为启示宗教辩护的问题上,斯伯丁不再像沃尔夫主义和路德正统派那样主要依赖理性和《圣经》的证据,而是转向了主观的经验。其次,斯伯丁有意识地抛弃了路德宗正统派的学术神学语言和沃尔夫主义的精确哲学语言,相反,他有意识地采用了正在兴起的诉诸情感的诗性语言,这为培育现代新教的广大读者群体奠定了基础。最后,《人的使命》在一定程度上将哲学与神学融合,这种融合既是德国“通俗哲学”的一大特征,也对于其后德国哲学试图继承、接管新教遗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蒋孔阳副教授的《德国古典美学》一书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是继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和汝信、杨宇同志的《西方美学史论丛》之后,我国又一部研究西方美学的专著。所不同的是《西方美学史》是美学通史,《论丛》是若干重要美学家的专题研究,而《德国古典美学》则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通史,却可以看作一部断代美学史;它不是某几个美学家的专题研究,却又可以看作德国古典美学家的专论。在我国西方美学研究领域,这一类型的著作还是第一部,值得学术界重视。  相似文献   

8.
《德华汇报》、《青岛新报》和《山东汇报》三份德文报纸,是德国在青岛创办报纸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出现以及新闻业的发展,伴随着德国割占胶州湾的进程。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报业连接着传播方和受众,体现了中国人与德国人、中国人与中国人,德国人与德国人、德国总督府与清政府(山东政府)之间对抗与合作的关系。因此,以报业作为研究青岛的切入口,不仅可以从舆论的形成与影响角度考察沦为租借地之后青岛社会的变迁,也有助于阐明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9.
监护制度是一项古老的民事法律制度。罗马法时期,为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就已有相当完备的相关法律规定。至《德国民法典》时期,监护制度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变化,又有了新的进展。作为《德国民法典》的借鉴者,我国现行《民法通则》中相应地也有监护制度的规定,并随着《民法通则》的实施,其在实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总的来看,其对人格神圣这一民法精神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对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这一功能发挥得也还不够完善,其中有若干问题值得我们从其在罗马法中、在《德国民法典》中的法律表现里加以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我国著名已故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的句子,是他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  相似文献   

11.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一提及近代西方民法、自然而然会高谈阔论起大陆法系(亦称民法法系),并不时援引出一八四○年《法国民法典》与一九○○年《德国民法典》来品头论足一番。于是我们不妨这样认为:近代西方民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无非是《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的形成、发展以及它们对近代西方民法法典化运动的促进,引导过程。 以《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为契机,企图全面准确,深入描述近代西方民法复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能不使人有一种“小智慧,大难题”的滑稽感,不过我们还是尽力而为之,  相似文献   

12.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回顾北京在建国后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和宣传北京这个城市,还有北京人在这60年中的生活故事。北京纪事杂志社举办"纪实北京"照片征集和《北京我的家》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回顾北京在建国后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和宣传北京这个城市,还有北京人在这60年中的生活故事。北京纪事杂志社举办"纪实北京"照片征集和《北京我的家》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造物",我们总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匠人。这首先可以从日本匠人身上一窥究竟。一个"匠"字,融入了日本人的骨髓,所造之物倾注着近乎于爱情的美感。"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匠人匠心,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的词汇。捧读周华诚的《造物之美》,深刻感受到日本人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执着,这也许正是日本  相似文献   

15.
崔向升 《源流》2011,(1):44-47
这一天,德国默默地偿还了战争赔款,标志着德国的世纪罪责画上了句号。德国《图片报》称:"这对德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至少从财政上来说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汉学教授墨轲博士5月11日晚上在柏林说,柏林中国城是在圆中国人很早就有的一个梦,也是在圆对中国感兴趣的德国人很早就有的一个梦。“传承华夏文明,活跃德中经贸。柏林‘中国城’诚邀各界华人共创美好明天,圆我们一个梦。”这是德国中文媒体登出的有关中国城的广告语。“世界所有大都市都有中国城,为什么柏林没有?”这是德国主流媒体《图片报》今年1月刊发的大幅标题,给德国首都柏林市当局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而且是在德国经济几年不景气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宗教的和政治的理由将德国的文化分裂了,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又以结束教派战争的方式使德国的文化重新统一起来,使德意志人开始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上强大的民族”,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贯穿于德国文化史的是取代了罗马公教精神的基督教教派信仰;构成德国文化史的主要章节内容的是在教派观念激励下的带有古典主义理想和风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是以真挚而绵密的情感激荡人们的心弦,那么他的《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是以旖旎风光使人赏心悦目。《威尼斯》这篇游记式的散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于1931年访问和游览法国、意大利、德国等五个国家时写的,后来收在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散文集里。《威尼斯》这篇游记,以作者在意大利的水上名城——威尼斯访问、泛游的游踪为线索,描述了威尼斯城的风光、景致和古迹。作者以敏锐的观察,状物的工巧,绘景的逼真,勾勒了一幅幅精致的彩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9.
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佟洵教授等人编著的《北京宗教文化研究》是北京市“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相关重点项目的最终理论成果,《北京宗教文化研究》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许多学者、专家的好评,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民族报等10多家报纸,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30多家知名网站进行了相关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北京市教工委近期组织的宗教工作培训会期间,《北京宗教文化研究》引起了市教工委有关领导的浓厚兴趣。市教工委领导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认为这是一本填补北京宗教文化研究空白的力作,对人们了解北京…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指出,只有熟悉德国民族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即哲学方面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无神论者歌德的伟大。并且说:“歌德只是直接地——在某种意义上当然是‘预言式地’——陈述的事物,在德国现代哲学中都得到了发展和论证”。这使我们自然地想起了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并启发我们进一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巨著,以便充分理解和估价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