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美国和印度开展了越来越多的海上合作,对印度洋地区甚至亚太地区海洋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印海上合作主要是出于双方战略需求、防范中国的影响、双方海上共同利益需求和印度“搭便车”的动机。美印海洋战略根本目标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长期来看合作难以持久。美国霸权政策、中美印关系的互动和美印之间其他矛盾都将影响美印海上合作。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在先欧后亚战略指导下的对华政策充满着矛盾,与蒋介石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史迪威的离华。文章试图以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为背景,对其加以分析,从而探讨史迪威事件对于美蒋矛盾以及双方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私营企业雇主与雇员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营企业中雇主与雇员间存在着冲突与合作两种行为互动、交互作用的利益关系 ,双方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文章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 ,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看成是一种博弈关系 ,雇主与雇员是参加博弈的直接当事人 ,他们都是博弈决策主体和策略的制订者 ,作为有理性的经济主体 ,双方都是从各自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雇主和雇员需要相互合作 ,而合作中又存在着冲突。  相似文献   

4.
论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化选择,是指新中国文艺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针对政策问题背后所面临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所作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整合.新中国文艺政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过许多重大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归结起来,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文艺与政治、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在战略方针上存在着诸多不同,由此引发了双方的合作与冲突.这说明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不是开始于赫尔利来华,而是始于赫尔利来华"调停"失败后.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语言、宗教、习俗、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合作双方造成许多摩擦和冲突,严重的甚至于在工作中形成对立,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受到影响,这对合作双方都是极为不利的.以武汉神龙汽车公司为例,论述了中法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及其在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些学者把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称为"多元文化外交政策",意在表明随着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力量的上升,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少数族裔在美国政府制定外交政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在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国内少数族裔利益集团所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三根支柱"之间相互冲突;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目标与实施手段之间相互对立.  相似文献   

9.
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欧盟与美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政策分歧。欧美矛盾的根源在于它们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冲突。由于一些新的形势和因素的出现,欧盟与美国的气候政策也会随之作出调整,这可能导致双方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应当对欧美矛盾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免被它们的"绿色面纱"所蒙蔽。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欧美矛盾,灵活运用外交策略,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加大对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影响和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0.
国内政治的运作是一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作为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长期领跑的美国,其对外政策备受关注。通过分析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对尼加拉瓜干涉这一政策的国内因素,阐述国内政治的运作对美国对外政策制定和推行的影响,并概述一国制定外交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冷战之后的美欧关系将如何发展 ?怎样理解美欧关系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行为 ?本文从考察 2 0世纪美国对欧洲政策中存在的两个连续性特点出发 ,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对欧洲在经济一体化和政治联合方面持续的努力可能产生的反应 ,从而试图在学理上揭示美欧关系由于双方政策原则的分歧而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12.
进攻性心理战与文化渗透是冷战初期美国对苏东地区的两种不同策略,民主德国骚乱暴露了心理战的内在矛盾,美国不得不改弦易辙,在苏联的对外政策出现松动的情况下,转向了文化渗透演变战略,波匈事件后这种演变战略完全定型。1958年美苏双方达成的文化协议奠定了美国对苏东地区文化渗透的合法基础。此后文化渗透战略被美国历届政府延续下来,最终在苏东剧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文化差异与认知相符下的中美关系,认为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导致双方存在不信任,而在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也进一步交融、碰撞、冲突;在中美两国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应正确认识和理解引起中关之间出现的若干矛盾和冲突的知觉性因素,发挥大众传媒作用、重视决策者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构建双方高层定期会晤和重要问题的紧急磋商机制,从而正确了解认知失调下的中关安全问题超越文化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管执法是社会管理的一个缩影。风险社会中的城管执法一直处在社会矛盾的火山口,它融合了几乎所有政策法律冲突的节点和触点,也是官民利益博弈的日常缩影和官民矛盾的真实写照。城管执法在政策法律中撕裂纠结,在城市形象与为民服务间艰难取舍,在官员政绩与底层生计的冲突中迷茫,致使城市管理的重要节点成为了社会矛盾的燃点区域。城管困局的全面突破,还有赖于政策冲突行政性空间的压缩、政策冲突预先排查制度的创新、政策过程的民主参与以及公共政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会与总统关系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美国对外政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多个主体、多种机制和多项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产物,其中国会和总统是对外政策的核心行为体。对美国国会总统关系进行充分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及其对外政策中的战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外政策制定中的民意测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中,民意测验并不只是反映民意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着民意.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对民意测验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外交政策和民意关系的认知.他们不会盲目地遵从民意测验的结果,而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整民意,为其政策服务.在美国外交决策制定中,民意测验有时反映的与其说是公众的态度不如说是政策制定者的偏好.  相似文献   

17.
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美国对外援助 ,学者在论述时 ,往往侧重于得出结论性的评价 ,如把美国的对外援助与人权外交结合起来 ,认为美国对外援助尤其是经济援助是推行人权外交的工具 ,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美国提出对外经济援助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经济、政治利益 ,它与人权外交的关系不大。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提出 ,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突破 ,自此美国人的视野更加开阔 ,对外援助政策是实现美国世界霸权的工具 ,无论何时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繁荣 ,国内政策的制定一直是美国政府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一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依据本国的利益,但是在政策形成过程中,决策者个人往往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在一国对外政策形成中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杜勒斯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力量、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国务卿之一”,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外交事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美巴军事结盟过程中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介绍工程项目发包方和承包方在技术、资金、人力和管理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双方确立合作关系过程中可以选择的招标形式.以具体的事例详细阐述双方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可能发生的冲突事件,并对所列冲突事件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冲突事件依据不同分类标准会呈现不同的分类结果,据此提出冲突事件的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前后是中美关系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转折和过渡期,当时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是其对华政策中的关键一环。从史料中尚不能得出当时中美之间必然敌对的结论,至少双方还存在着相互选择的可能性。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对台湾政策(全面承担义务 )的制定和最终确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在历史转折点,许多偶然性的主观因素也在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和解决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的棘手的“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