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子关于为政者道德品质的论述及其现代意义杜振吉《论语》中多处载有孔子以崇敬仰慕的心情论及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话。在孔子看来,尧、舜、禹等不仅是圣人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楷模,也是为政者在道德品质方面应当努力效法的榜样。那么,为政者应当具备那些道德品质呢?...  相似文献   

2.
今存《虞书》5篇居《书》之首,以尧、舜、禹的叙述为文理的核心,孔子、孟子指引当世施行仁政王道的重要典据,是儒家经学义理的关键。《礼记·中庸》《史记·孔子世家》的叙述语境,清楚显示孔子处理传世的《书》,焦点放在“礼”这一重要关节。孔、孟关注《书》中有关尧、舜的内容,标榜尧、舜之道,关键是其中的礼义与礼制。格、致、诚、正而至于修、齐、治、平,一以贯之,皆因之体现。《虞书》构成“圣王”制礼作乐的典范,体现“王道”意义。  相似文献   

3.
略论祭禹     
浙江省暨绍兴市1995年祭禹大典即将举行。为什么要祭禹?现在祭禹与历史上祭禹有何不同?就这些问题,略述管见,以求正于方家。一禹,又名大禹、夏禹。《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名文命,其父日鲧。“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为黄帝五世孙。若按此排列,舜为黄帝八世孙,禹则先舜三世。当然历史记载,禹继虞舜而为夏王,舜在禹先。禹以治平洪水,奠定九州的伟功勋业而名垂民族史册,数千年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敬,将他列为远古时期与尧、舜一起的三大圣人之一。他所创立的夏代,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为这个王朝的…  相似文献   

4.
孟子继承了孔子开创的道德史观,并以理论建构的形式充实了道德史观的内容。孟子将历史的源头追溯到尧、舜、禹时代,尧、舜、禹时代的重大意义在于创立了尧舜之道。尧、舜、禹先王成为后世永远效法的典范,尧舜之道成为后世永远遵循的不变之道。人作为历史主体,更作为道德主体参与历史建构。历史的本质是道德的演进,历史的演进也是常道与变道的统一,道德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孟子重视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所形成的民本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孟子终极的社会理想是建立以道德维系和支配的道德理想国。  相似文献   

5.
在《老子》八十一章中,大约有二十五章谈到了“圣人”问题。所谓“圣人”,是指那些具有最高道德、最富有智慧的人。儒家往往用以指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而《老子》中则没有确指,而是作为一种最高的理想人格,用以阐明他所  相似文献   

6.
一、韩文中的儒道、师道与文道《师说》,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关于师道的著名论点,作为全文立论的总纲.接着,文章就紧紧围绕师道来写.文章虽说是在宣扬儒道,但也不尽如此.诚然,韩愈一生以复兴儒道和倡导古文为己任.他在《原道》中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又在《重答张籍书》中做了更加概括的解释:“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在这里,他公开宣称他要传的道就是孔孟之道,并且隐然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  相似文献   

7.
华夏血缘族团源于东方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语·晋语》说的炎帝、黄帝同出于少典氏 ;《史记》、《世本》、《大戴礼记》说的颛顼、帝喾、尧、舜、禹等同于出黄帝 ;《尚书》说的尧、舜、禹等在同一个组织中共事 ,他们应属于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华夏血缘族团。同时 ,根据东方的大量古史传说及大汶口文化的领先地位 ,这个族团从炎黄起至夏初止 ,一直生活在东方以泰山、四渎、《淮南子》九州为中心的地区 ,并在山东东部地区初建夏王朝。夏初太康失国及少康复国一段历史大体发生在东方。大约在少康中期时夏王朝西迁中原 ,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遂由东方逐渐转移到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8.
评《孔子与中国史学》伯岳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然而迄今为止,人们总是把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对其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至于其它方面,几近空白。西北大学文...  相似文献   

9.
一《尚书》是我国上古时期早期的文史典籍,相传由孔子编纂而成。《尚书》的内容,除了后人追记的《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几篇是纪载上古尧、舜等帝王的历史功绩以外,其余大都是记载当时政府的文诰、命令。《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有许多举贤授能的传说,如尧举舜,舜举禹,舜禹用皋陶,商汤用伊尹,武丁用傅说,周文用吕望等等,皆被视为主明臣贤的光辉典范和国泰民安的重要原因。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对于“建官惟贤,位事惟能”(《尚书·武成》)的思想尤有深识,认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并特别调调“为政在于得人。”(《孔子家语》),因此,他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11.
尧是中国古史传说中杰出的部落首领,长期以来与舜、禹一起被视为古代圣王政治的典范。我国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列尧为“五帝”之一,将其看做华夏文明的开创者。尧的时代,在中国的古籍中被列为信史的第一章。今河北唐县,相传就因为是唐尧封地而得名的。《尚书》首篇即为《尧典》。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虽然记载了尧以前的黄帝、颛顼、帝喾,但文字简略,篇幅不足全文的四分之一;而且内容扑朔迷离,让人难以率然轻信。对尧以后的记载,却具体生动,涉及广泛。司马迁在篇末指出∶“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  相似文献   

12.
刘师培参加过民主革命,学术造诣也很深。在史学方面,他批判旧史学“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批判君权神授,主张民族主义史学,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具有进步意义。他应用历史进化论观点和新史学理论撰写《中国历史教科书》,分析中国古代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渔猎时代进至游牧时代……由游牧易为耕稼”,冲破旧史学的思想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刘师培是梁启超新史学理论的实践者,在当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1980年,康斯坦丁诺(R.Constantino)在《对第三世界史学的评论》一书中呼吁,把“斗争”的思想作为第三世界史学著作的“主线”。他对历史下的定义是:“人民为了不断增进自由和实现人类更高的理想而斗争的记录。”根据这一定义,历史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解放的过  相似文献   

14.
以情理与逻辑检验尧、舜、禹、启禅让说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皆自相矛盾。诸如丹朱、商均因“不肖”而失去天子位,不符合“不肖”的词义,有违父子亲情;帝尧嫁二女为舜妻、遣九男为舜仆的说法,存在着手段与结果倒置等诸多漏洞;谋杀舜的纵火、活埋两案,既无合理的作案动机,凶手亦无作案机会,凶手与受害人在策略上同样乖谬;舜避让丹朱、禹避让商均的细节经不起推敲;益错过机会的理由与启因“贤”而继位同样自相矛盾。因此,尧、舜、禹、启禅让说是伪作。  相似文献   

15.
江永是清代有开宗立派之功的一代学术宗师,他于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尤其在典章制度、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学诸方面成就非凡,独步当时。但目前学界对其史学的研究尚付阙如,尤其忽略了他在乾隆二十年前后集中撰写的几部史学类著作,其中《孔子年谱》及诸考、《考订朱子世家》《兰陵萧氏二书》是江永围绕孔子、朱子、萧氏宗族前贤等历史人物撰写的人物传记类著述。在纂修志书、董理家谱过程中,他适应现实需求,厚积薄发,又编制修订了《历代纪元部表》《春秋地理考实》《四书典林》《四书古人典林》等数部工具书性质的史类著述。在史学研习中,江永以经证史,以史通经,经史贯通,不乏创见。通过对今存江氏史学著述的挖掘、爬梳和研究,既可拓展对江永学术思想丰富性的认知,也可以江永的史学研究作为切入点,一窥清代学术中的经史互动现象。  相似文献   

16.
《汉书》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堪称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块璀璨的里程碑.本文所说的“《汉书》史论”包括《汉书》各纪、表、志、传的序、赞、论及《叙传》,其内容大多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这些史论比起单纯的历史记载来,在表现史家思想和情感方面,更直接,更真实.它不仅是《汉书》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我们深入研究《汉书》思想的一个门户和捷径.《汉书》史论的评史方法,有三个优点,可为后代的典范.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春秋》和希罗多德的《历史》分别是中西方史学的两部伟大的著作。这两部著作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春秋》以"立德"为先,而《历史》以"立功"为先。这种差异的形成不是因为孔子和希罗多德的个人差异造成的,而是具有深层的历史原因,是深受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托古之风第一次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淮南子·修务篇》载当时“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诸子立论往往要打着先王的旗号,先是尧舜,以后又排出五帝和三皇的系统,形成了以大谈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等人为主要内容的托古之风。对于这一时代风尚,前人往往只看到托古改制这一面,而忽略了它的史学意义。我们认为,春秋战国是一个神人递嬗的重要历  相似文献   

19.
中庸思想萌发于三代。《论语·尧曰》记述尧舜之事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已经以“中”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孔子最先提出中庸概念,并且使中庸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把“中德”上升为“至德”。孔子首倡的中庸,既是他所认为的道德真理,又是他处理各种问题的准则。这个意义上的中庸,被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奉为主宰自然与社会的根本法则,儒学的理论基石。 儒家为何以中庸为至德?依笔者之见: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理学的重要先驱人物。其易学、理学是其史学的理论基础。在经学方面,他敢于疑古,认为《十翼》非孔子所作,对《周礼》等也发出疑问。他提出“天理”等范畴,对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贡献。他认为支配社会兴衰的是“人理”,主张编写历史时应以“书人不书天”为基本原则。在史学著作中,主张德政,重民爱民,师古不泥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