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经>受到了刘勰的高度重视,在<文心雕龙>里,刘勰对<诗经>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充分肯定<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全面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认为<诗经>具有鼓舞天下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典雅美丽的艺术"风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蒙古族古典文学名著<一层楼>的姊妹篇<泣红亭>的创作受汉文化及<镜花缘>等古典文学影响的情形进行了简略评述,并着重对<泣红亭>汉译本的得失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3.
陆离 《西藏研究》2004,9(3):34-41
吐蕃王朝的<犯罪双方同审大权决断之总法>(<优巴坚法>)和<判决双方有理三方欢喜内府之法>(<两种姓法>)分别源自<贤愚经>的檀腻羁品与重姓品,制定于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此时<贤愚经>已传入吐蕃,有全译本或节译本出现.如果桂·法成确系藏文<贤愚经>的翻译者,他也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该经进行了全面的翻译和整理.而吐蕃<扼要决断之法>当系在松赞干布时期制定.吐蕃三法时后世藏族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建<宫词>是唐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宫词>所反映的对象、题材来源、内容情况,以及对<宫词>的评价等,对读者阅读和研究<宫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佚名<传记摘录>成书时间的推断及其对<聊斋志异>题材的借用与复合、文字的袭用与糅合,来讨论<聊斋志异>对于越南汉文小说<传记摘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经典,<圣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中,<圣经>英译经历了一个长久的过程.英美在翻译<圣经>中体现的精神很值得我国译界学习与借鉴.<钦定圣经>在<圣经>英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二百多年来,国外学者对史诗<格萨尔>的研究有着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特点.在诸如史诗资料的发掘及有关<格萨尔>的主题、产生年代等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开掘,并对我国<格萨尔>早期史诗学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和探讨国外学者二百多年来对史诗<格萨尔>研究的学术传统和特点,对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史诗<格萨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刚颁布的<公务员法>,不但继承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廉政建设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做了一些更为严密、深入的制度设计,从而使廉政要求贯穿于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更为科学、完备的廉政机制.  相似文献   

9.
英国同时代两个作家狄更斯、爱米莉在他们的小说<双城记>、<呼啸山庄>中提出了爱与死的主题.<双城记>的卡顿和<呼啸山庄>的希思克利夫都因爱而死,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命感觉不同,对爱的态度和反应不一样,他们因爱而死的价值内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0.
<圣经>的约伯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伊凡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追究好人为什么落难以及上帝是怎么回事一类问题.从约伯、伊凡两个人,我们看到<圣经>基督教对无辜者受难的态度、对上帝的态度,还在这种态度背后发现<圣经>基督教传统中人与上帝之间的意味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金翼》是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但书中有关基督教的内容长期没有受到重视,它不仅对两个家族的不同命运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有助于深刻认识基督教与乡土中国的复杂互动关系,深化学界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13.
沉重的翅膀——关于新世纪藏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寄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第一春携着无限生机向我们走来。应着新时代希望的召唤,我们愿以回顾和反省的方式作为对新世纪藏学研究的寄语。在过去的一年里,《西藏研究》汉编部与广大藏学研究者携手并进,致力于铸就一种批判性、前瞻性的理论品格。我们倡导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强化学术规范意识、问题意识,鼓励学者深入社会实践,关注改革事业,并为澄清历史是非的不同观点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尽管所有这些努力与广大读者的预期仍有较大差距,但意识到这种差距,便是我们超越故我、拥抱未来的信心所在。历史的进步为我们的这份信心提供了依托。曾有一种以虚构的…  相似文献   

14.
在美学境界中,审美体验会深深受到各民族思维特质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庄禅思想,以它独特的思维运思方式——悟,渗透于中华民族的审美体验之中,也因而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殊的整体直观运思方式,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于是,正确地把握"悟",便成了艺术审美体验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乾隆皇帝为进一步完善活佛转世制度、加强对西藏政教监管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产生深深根植于中国自古就有的神判文化。神判是“神明裁判”或“神意裁判”的简称,又叫“神断”、“天罚”、“巫术裁判”等。金瓶掣签就是清朝根据藏族的社会情况,以及客观存在的活佛转世制度、神判文化而制定的神判仪式。  相似文献   

16.
同美  益卓 《民族学刊》2018,9(3):65-72, 117-119
从藏族古代文化的视角来看,金器太阳神鸟图似乎与斯巴嘎巴和迥瓦风轮的观念有关,斯巴嘎巴和迥瓦风轮观涉及藏族本教的空间时间观和宇宙本体观。斯巴嘎巴是藏语的汉语对音,指空间和时间。迥瓦是藏语的汉语对音,指风火水土四元素。风轮是藏语的汉语意思表达,指“风”为元初原动力的宇宙形成观。在藏语言里,黄金面具实为金面。古藏人非常重视头发及其发型,即便是对死者补妆也是如此,在为死者补妆时,发辫被排在了补妆12点数的首选位置,且头发与绿松石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黄子逸 《民族学刊》2017,8(3):64-75,118-120
《金翼》以小说的笔法展现出中国东南社会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延续和变迁.本文通过于书中不同主体在交往互动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命运的不同,探讨东南社会在保存土地完整性的情况下参加到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可能;以不同精神结构个体的对比,展现出林耀华现代性方案中精神结构变迁的特征;通过比较林耀华和弗斯对于命运的不同阐述,分析林耀华以小说方式写作的原因以及平衡论的两面性;在比较不同的现代方案之后,呈现出林耀华的思考的特殊之处及价值.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I present the extensive discourse analysis of texts produced by the electorally exceptionally successful Greek and Hungarian ultranationalist parties. I first demonstrate that although both have adopted the topics, arguments and rhetorical figures of racist discourse, they differ i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they attach to culture and biology. That is, while GD imposes rigid, impermeable boundaries to a nation bound together by the ties of common ancestry, excluding ‘others’ on grounds of purported racial inferiority, Jobbik focuses more on culture as the dominant marker that separates off ‘us’ from ‘them’. I then try to explain the emergent patterns by relating them to context-specific categorisation strategie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ly constituted conceptions of ‘Greekness’ and ‘Hungarianness’. I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ness’ is markedly different in the two societies in terms of the chosen ‘enemies’, the preferred identity-markers as well as the processes of boundary drawing.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we need to think in a more differentiated way about the possible configurations of the culture/biology and difference/superiority nexus as shaped by the historically constituted and deeply rooted perceptions of difference in each context.  相似文献   

19.
《银翅———中国的地方文化与文化变迁》是近年来关于汉人社会研究的不可多得的本土人类学著作之一。本文重点介绍该书与林耀华先生的《金翼》在学理上的延续性以及其对人类学传统研究范式的突破和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金帐汗国和伊利汗国将近100年的以战为主、以和为辅的关系,并分析了这种关系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对蒙古帝国及其两个汗国的消极影响。认为,以阿塞拜疆为中心的外高加索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美的牧场和富庶的城镇是两国争夺的主要原因,而争夺的后果则加速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和两个汗国自身的衰落和崩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