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政治中的选举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主是为当代人类认同的普遍价值之一。然而 ,民主究竟是什么 ,人们对此又争拗不休。作为政治概念 ,民主来自西方。在传统意义上 ,西方人将民主定义为 :人民的统治。其经典表述是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一般说20世纪以前 ,在西方政治学说中将民主视为人民当家作主是普遍的。饶有意味的是 :如此这般的、流行于18、19世纪的西欧的民主观 ,在当今的中国还颇具主流意味、甚至被视为前卫思想。民主的现代理解已非浪漫的“人民主权”论。进入20世纪后 ,随着人类民主实践的发展 ,西方思想家对民主的认识有所深化 ,对民主的界定也有了实质性…  相似文献   

2.
小布什就任总统以来,在世界范 围内大举反恐的同时,在欧亚 大陆积极推进“输出民主”战略。“输出 民主”已经成为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 重要支柱。本文试图就布什政府“输出 民主”战略的动因、方式和影响作一粗 浅的分析。 一、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的现实 动因 输出民主足20世纪以来美国外 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美国有深厚的  相似文献   

3.
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风头正健的青年学人热衷于议论现代性的危机,鼓吹“后现代”、“后殖民”理论。他们一方面宣布人权、自由是“现代性所创造的”“虚幻的”“拯救意识”和“臣属的”“普遍性”话语,一方面又对同属于现代性话语的“民主”进行了“挪用”,大谈所谓“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例如崔之元在《读书》和住十一世纪》上发表了多篇有关“经济民主”的文章,又如张颐武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春夏季卷)宣称“一种新的文化民主……业已崛起”,但是对于政治民主的议论却甚为寂寥。这是一种值得人们深思的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2,(26):23-23
《乔石谈民主与法制》一书出版了。这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人民日报近日整版刊文《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习〈乔石谈民主与法制〉》。文章在“积极推进民主进程”部分提到,“乔石特别指出,我们过去对法制讲得比较多,  相似文献   

5.
民主是为当代人类认同的普遍价值之一。然而.民主究竟是什么,人们对此又争拗不休。作为政治概念,民主来自西方。在传统意义上,西方人将民主定义为:人民的统治。其经典表述是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一般说20世纪以前,在西方政治学说中将民主视为人民当家作主是普遍的。饶有意味的是:如此这般的、流行于18、19世纪的西欧的民主观,在当今的中国还颇具主流意味、甚至被视为前卫思想。  相似文献   

6.
2014年以来,新华社接连发出10篇关于“钱去哪儿了”的报道,追问土地出让金、买彩票的钱、路边停车费、水电“附加费”等民生资金的去向和用途,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这些问题问得很好,也问得很必要。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建设得好,就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说服力,从而有力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实现这个目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关键。为此,必须从两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个别谈话是干部考察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手段,是多方面收集考察对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渠道。考察人员要想从谈话中获得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必须注意谈话方法,而“问”的技巧至关重要。有的考察人员在说了“开场白”之后,就只听不问或问得很少,往往成了谈话对象的“一言堂”,考察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根据笔者的经验,要提高个别谈话的成效,关键要把握好“三问”。“闲问”——使谈话对象愿谈闲问是指在正式谈话前先闲聊几句,问些闲话。看似闲话,但对提高谈话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考察中时常遇到有些初次或很少参加过谈话的同志,这些同志由于…  相似文献   

9.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是对世界范围内共产党的兴衰成败和我们党80多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为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增强活力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具有关键的意义。一 民主是共产党的目标和旗帜。共产党为争取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而产生。从“共产主义者同盟”  相似文献   

10.
美国竞选广告:从“名片”到“刀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领导文萃》2008,(18):57-61
“将竞选人像早餐麦片一样推销的想法是对民主进程的最大轻侮。”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法治民主:后发国家的政治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法治民主”与“自由民主”现代西方学者关于民主政体的判断标准有三次演变:20世纪中期以“政府权威的来源、政府服务的目的和组成政府的程序”三者并重;此后熊彼特批判了“来源”和“目的”的含糊不清而认定“程序”具有决定意义,即“个人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此后,亨廷顿认为“选举民主”还有疏漏,主张以“自由民主”来为“民主”作更准确的定义,当然,“自由民主”的核心还是选举[1]。不知他们是否注意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勾画出一个“法制民主”…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本文想就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问”出精彩谈点个人看法: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1、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传统的教育讲究师道尊严,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说话一言九鼎,听不得学生的不同意见;学生也不敢向老师提问,只能师云亦云。现在提倡教育改革,教师要冲破师道尊严…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当今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教师可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还可通过课前、课中的质疑和导引等方法使学生“善问”。  相似文献   

14.
李涵 《领导科学》2003,(12):54-55
“倒萨”战争已基本上烟消云散,重建伊拉克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重建伊拉克至今仍是个未知数。美国能否实现其“倒萨”的真实意图———中东的“和平与民主”呢?伊拉克作为此次战争的主角,在美国单边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亲美的“民主”阿拉伯国家。鉴于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和中东的地位和发展潜力,新生的伊拉克必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对中东乃至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伊拉克能否如美国所愿,顺利地演变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呢?现如今,伊拉克国内的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之间的民族问题、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民主的世纪,可以预料,21世纪将是民主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世纪。在20世纪,美国的民主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楷模,但回顾20世纪,美国的总统似乎越来越像一个王国的国王,而不像是一个民主国家的总统,在外交领域尤其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有什  相似文献   

16.
国内企业目前表现得很忧惧,原因不外乎市场持续低迷、行业竞争过度。但我以为,“差异化”是一个解决之道。“差异化”扩展开来,不仅要求企业战略创新,而且要产品、管理与众不同。有企业问,怎样才能找到“差异化”?  相似文献   

17.
明人冯梦龙《古今谭概》里有个段子流布颇广,说的是有位官人游僧舍,酒喝得畅快舒服后.便吟诵唐人诗曰:“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僧人听罢笑了起来。官人问笑什么,僧人说:“尊官得半日闲,老僧却忙了三日!”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民主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普世性政治价值。张康之教授却认为,民主存在着内在缺陷,特别是包含着霸权主义倾向,这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地得到实现。参与治理虽然在理论上推进了民主理想,使之具体化,而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依然是一个空想性的方案。因而,张康之教授在思考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问题时,提出了合作治理理论构想,试图用“合作治理”超越“民主治理”。当然,张康之教授也指出,合作治理才是真正实质民主的治理,是对近代以来形式民主的扬弃。合作治理能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对形式民主的替代,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证明的问题,不过,20世纪后期以来社会治理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似乎能够验证张康之教授的合作治理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9.
标准答案     
从报纸上看到一个脑筋急转弯,觉得挺好玩儿,回家时就想考考儿子。吃晚饭时,我问儿子:“有一个女孩从海边的沙滩上走过,她的身后为什么没有脚印?”儿子顿了顿问:“当时天黑了吗?”我说:“这跟天黑有什么关系?”儿子回答说:“如果天黑了,连人都看不见,自然看不到沙滩上的脚印。”儿子说得有点道理,我只好说天没有黑。“那么,是黄昏的时候吧?”儿子接着问。我有点儿不耐烦了:“这有关系吗?”“如果是黄昏,开始涨潮了,潮水就把脚印冲刷掉了。”我耐着性子说是中午,心里想这回儿子可该说出答案了吧,没想到儿子继续问:“这个女孩是个杂技演员吗?”…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民主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普世性政治价值。张康之教授却认为,民主存在着内在缺陷,特别是包含着霸权主义倾向,这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地得到实现。参与治理虽然在理论上推进了民主理想,使之具体化,而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依然是一个空想性的方案。因而,张康之教授在思考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问题时,提出了合作治理理论构想,试图用“合作治理”超越“民主治理”。当然,张康之教授也指出,合作治理才是真正实质民主的治理,是对近代以来形式民主的扬弃。合作治理能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对形式民主的替代,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证明的问题,不过,20世纪后期以来社会治理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似乎能够验证张康之教授的合作治理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