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部典范的文人小说,《儒林外史》在创作原则、性格塑造、叙事模式诸方面与中国史传文学都有着极密切的内在精神联系。本文拟就《儒林外史》的写实原则与史官传统的关系略作探讨。一我国古代史学家向有秉笔直书的良史传统。“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南史至而贼臣书”(同上),孔子盛赞其“书法不隐”。由于孔子的表彰,董狐、南史成了中国史学的善恶原则的最高典范。孔子本人所作的《春秋》,发扬了“书法不隐”的传统,后世有“《春秋》成而逆子惧”之说。经由历代史学家代代相承,“实录”不仅成为史家最重要的职业道德,而且成为史书编纂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作为《春秋》笔法的直笔传统,“书法不隐”包含据礼直书和据事直书两种,而《左传》是“书法不隐”由“据礼直书”向“据事直书”的过渡。《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实录”和曲笔,前者指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后者指寓主于客、寓论断于序事、侧笔。  相似文献   

3.
《春秋》记事存在着为尊亲者讳的诗书笔法,后世颇多讥评.或以为史家曲笔之始,或以为史家任情褒随之范例。然则《春秋》的讳书笔法既不是不顾史实,更不是歪曲史实;而只是在记事上或者避实就虚,或者当书不书,于隐约其辞中透露出史事的真实痕迹,具有隐而不避、讳而不饰、微婉志晦、精义藏用之神妙。因此,对《春秋》讳书笔法不能简单否定;相反,倒是一种值得参考借鉴的史籍修辞笔法。  相似文献   

4.
直笔写史,对历史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在其中的表现,如实加以记载,“善恶必书”,“书法不隐”,是我国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以来史官的神圣职责。“在齐太史简,在晋董孤笔”,不仅在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颂,成为我国史家的优良传统,也是后世优秀的任史职者努力效法的榜样。盛唐史家吴兢(670—749),力抗权臣的干预,以直笔撰写《则天实录》,被时人称为后世董狐,受到褒美。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认为良史不仅要有才、学、识三长,而且必备“史德”。对他的史德理论,学者们理解为要求史学家应据事直书,以客观主义的态度尊重历史事实,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图。本文通过对《文史通义·史德》篇及章学诚史学思想体系的考察,认为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章学诚提倡史家应具备“史德”,乃是要求史学家站在维护封建伦理的立场上写史。  相似文献   

6.
《左传》叙事写人,注重择取、剪裁史料之法,形成其实录、形象化塑造、评价态度三者结合的修史风格。而史家对于人物所表露出的感情偏袒,甚至中断人物记事加入插曲来表达主观态度,已脱离"直书"传统而上升为文学手法,形成《左传》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以赵简子为个案,分析左氏剪裁运化史料塑造其"守礼"形象及掩饰其"违礼"之笔法。  相似文献   

7.
班固撰《汉书》,为司马迁立了专传《司马迁传》,评司马迁《史记》为“实录”,这为“实录”论立了丰碑。此论包含事、文、义三方面的准则要求:一是“事核”、“事理”,即要求记事真实,善序事理;二是“文直”,“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即传人记事,要求文质相称;三是“不虚美,不隐恶”,即要求传人记事必须达义,美恶如实,不虚不隐,公示于世。班固之“实录”论,承上启下,不只是评司马迁《史记》,还有确立中国史学本体理论的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的史学观最强调“义”,目的在显示出历史事件的原动力、原因或本质,其方法则是穿越史实而直接述“义”;对“义”过分的强调及直接述说,有时会使史实模糊而与‘‘真”有出入。孔子时的史学观为“文胜质则史”,《左传》、《战国策》、《国语》的“文”,期望以“文”记言记事,突出了以各种手段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动力、原因或本质,但避免不了“浮夸”之蔽。汉代史家则更为重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其以“实录”记言记事,使中国古代史学达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史学思想体现出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它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资源中的菁华。刘知几史学中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史才三长论、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等三个重要思想命题,展示了他的史家主体意识和特立独行的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杜甫传》称:“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杜诗“善陈时事”,不专在穷极笔力,“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元稹《杜君墓系铭并序》),尤其在作者借鉴、发扬了我国史家的优良传统,笔法严谨,叙事言志,表现出“忠愤感激,好贤恶恶”正直的主观倾向性,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读之可以知其世”(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作为“诗史”,杜诗是怎样在指陈时事中表现作者的主观倾向性的呢?本文试图以“即事名篇”的杰作《石壕吏》为例,通过“如闻泣幽咽”这一诗句的考辨、分析,对杜诗以“微言”寄托褒贬,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 ,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也应该成为新闻从业者学习的典范 ,因为它处处都闪耀着史家力求再现历史真实的人性光芒。司马迁所开创的“太史公笔法”“寓论断于序事” ,这与今天我们从事新闻工作所提倡的“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用事实说话”原则不谋而合 ,也正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在《史记》中最应汲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小说被视作正史附庸或直接被称为"稗官野史",所以评点家们常常以史家笔法作为评点话语,其主要表现有三:直接点明小说作者采用了《春秋》笔法;明确指出小说作品"章法句法本诸盲左腐迁",直接以《左传》、《史记》笔法标准评判小说;详细揭示古典小说中的曲笔褒贬与史家笔法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3.
先秦史学批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先秦是中国史学批评的萌芽阶段,探讨这一阶段史学批评的状貌,有助于理解中国史学批评的发展路径和特点。此期关于史学价值之认识,有鉴戒得失、惩恶劝善、可资施政、有裨修养四说;关于史书编撰要素,有“事”、“文”、“义”三方面的探讨;关于史家素质,确立了“学识渊博”和“书法不隐”两条“良史”标准;关于批评自身之审度,触及了广义论辩的目的和特征,并无意中揭示出“知人论世”之科学方法。此期史学批评还有三个特点:往往与综合性学术批评混在一起;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极为关注史学的政治功用而未重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春秋》五例"和"隐义以藏用"在"道—圣—文"的话语模式中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公认并效法的权威学术话语。首先,与《春秋》笔法贵曲相似,古代文论家们认为文学创作应采用一种曲折迂回的言说方式,即不能直说,而必须绕着弯儿说。其次,与《春秋》笔法用晦涩相似,古文论家也崇尚含蓄蕴藉。第三,与《春秋》笔法之贵曲用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褒贬劝惩相似,有些文论家强调曲折迂回,崇尚含蓄蕴藉也是为了更好地"美刺箴诲"。而中国文学作品中影射技法的产生和兴盛,则既受《春秋》笔法尚"隐"观念的影响,也是封建专制强权政治压迫文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首开私人著史之风,且为史学经世的滥觞。因此,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对孔子《春秋》的认识,历来褒贬不一。有的对它推崇备至,奉为经典;有的只承认它贵在直笔,敢于直书善恶;有的人因其记事简约而斥之为“断烂朝报”“村店所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无达辞”是董仲舒对“《春秋》笔法”的精炼概括和总结,具有三种含义:其一,有“常辞”无“通辞”,针对《春秋》记事用语不统一而设,是董氏完整的《春秋》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其二,“微言”、“微辞”,即圣人没有明确说出来的话,指《春秋》记事不记言,却能以事明理,在事实的陈述中含褒善贬恶之义;其三,“微旨”、“大义”,指经圣人笔削而事别关恶之细,行防纤芥之萌,寓意精妙,使人深思反道,比贯连类,以得其意,从而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断代研究的方式,对汉晋南朝书法评论语辞进行梳理、考释和美学分析,发现最早为人们关注的书法美是书体的典范美。典范美与书体的成熟和美饰息息相关。对典范美的崇尚意味着书法正统的初步确立。“实用”是文字由书体规范升华到典范美的内趋力,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典范美审美价值取向的理论根源。以“工美”为核心内容的典范美.从形式、技巧到艺术品味.均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后来,典范美又进一步泛化繁衍,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书法“中和美”审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的“史”字写作“飞”,或“矿”。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史字本义的解释是:“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根据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史”字的本义乃是“记事”,它原本是动词。记事自然要公正,即忠于史实,如“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史家的优良传统。可是后世的许多学者不同意许慎关于“中,正也”的解释。清朝学者江永在《周礼疑义举要》(卷五)说:“凡官署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之‘中’皆簿书,犹今之案卷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在中国古代不叫历史,只叫一个单字“史”。“史”者,记事者也,即史官的意思,也就是《周礼》和《左传》中提到的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南史等。“史”字甲骨文写作“■”(高亨著《文字形义学概论》第157页)。“史”字上半部份“■”象竹简,“|”象笔;下半部份“又”,手也。整个字的意思是手拿笔往竹筒上写。写什么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创立的以人系事的传记文学体制,对后世史家有深远影响。班固说《史记》“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见《汉书·司马迁传赞》)所谓“实录”,就是要绝对真实。它要求人物、事件,乃至于时间、地点、环境的绝对真实。但绝对真实并不等于说有闻必录,机械地、自然主义地照搬历史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