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阮仪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3):31-37
~~苏州园林散论@阮仪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200092本文从园林的造景、建筑布局、植栽等细节入笔,为读者解读出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诗画意境以及作为文人园林的独特气质和形成原因。苏州园林;;造园;;意境 相似文献
2.
徽州“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是徽州古代建筑长期使用的民间雕刻工艺,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徐艺乙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20
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传承问题更为直接和迫切。在传承问题上,必须重视和讨论三个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的课程配置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师徒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4.
龚坚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3):35-40
近十年来,伴随非物质文化"名录遗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有关"遗产化"的讨论也随之升温。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保护下,从学理上探究遗产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遗产化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而且从中可以发现民间文化在遗产论证、申报与认定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赵巧艳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5):89-94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取得了长足进步,也面临诸多困难及挑战.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通过阐释其传承特点与机制,全面梳理当前的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需求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宋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5-21
[摘要]2012年是“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以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诞生40周年。在这40年间,相关概念与国际实践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国际形势下经历了由物质化文化遗产到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扩充,并且在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努力下正朝向一种“整合”的视角与方法迈进。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超越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村幸夫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3):18-18
20 0 1年 1 1月 2 1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将 2 0 0 2年作为联合国文化遗产年 (UnitedNa tionsYearforCulturalHeritage)的决议 ,这是因为2 0 0 2年是《世界遗产条约》缔约 3 0周年的时候。在《世界遗产通讯》2 0 0 2年 3 /4月号 (总第 3 4期 )上 ,刊载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总干事长松浦晃一郎的纪念文章 ,文章的开头就谈到了喀布尔博物馆 ,“在历时 2 0余年的战乱中 ,荒废的喀布尔博物馆大门上 ,数日前不知是谁贴上了这样的格言‘只有文化的生存 ,才有国家的生存 (Anationisalivewhenitscultureisalive .)’。这一具有象征… 相似文献
8.
6月28日上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致书面贺辞。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田本届会议主席、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主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举行一届会议,本届会议于6月28日至7月7日在苏州召开。《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现有178个缔约国。中国于1985年加入此公约。迄今,中国已有29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相似文献
9.
朱磊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60-64
非遗技艺的传承,多受制于口传心授的经验性传承,大多未能形成系统的图文标准。这造成了非遗技艺不断革新创变,传承方式却因循守旧的现象。以苏式二胡制作技艺为例,从自然成因与社会成因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可以发现,针对传统技艺的非遗保护是顺应多元文化理念、应对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和同化进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闻链接: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将中国河南登封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非遗”商业化:正道还是迷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2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开幕。参与这次活动的民间艺人共有1176名,展出珍贵实物共2322件。众多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北京,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向观众展示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在担心,自己手里的这门绝技能否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相似文献
12.
陈发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6):115-119
徽州竹雕手工技艺现有四种传承模式:师徒传承、父子传承、职业学校教学习艺、雇工式传承,这四种模式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与挑战。在当今社会语境下,要完善徽州竹雕手工技艺的传承机制,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竹雕行业专业技术鉴定与管理组织,确立行业行为规范;颁布学徒合格标准,颁发证书,完善考核制度;规范学徒培养程序;政府对带徒师父和学徒给予经济支持,减小其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13.
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中,地方传统技艺是地方高校应该依托的优势资源之一.黄山学院通过开始一系列与徽派技艺相关的课程,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力量的优势,对艺术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革新,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等装饰品。它是一门传承久远、工艺精巧的手工技艺,曾是"燕京八绝"之一,也曾是历代皇家御用工艺。这项技艺曾经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几近消失。2008年,花丝镶嵌工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事花丝镶嵌制作长达50多年的白静宜,成为这项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5.
方李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3):97-109
艺术人类学是伴随着人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类学界和艺术学界的关注,那是因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感觉到,问题意识比学科意识更重要,问题研究和解决光靠一个学科很难做到,因此,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艺术人类学的优势就在于其视角的开阔性和多样性。任何艺术都包含有技艺,对技艺的认识角度也是多样性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和社会的发展变迁有关系;与艺人们的知识构成和经验世界有关系;与艺人们应对生存的策略有关系;与艺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技能的运用有关系;与艺人们的技艺传承方式有关系等等。用人类学以及艺术学多角度的的观点和方法探讨技艺的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探讨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构成了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弓箭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一种远射兵器。如今,弓箭虽已退出了兵器的历史舞台,但其制作工艺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北京,有着300年历史的弓箭铺——老字号"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杨福喜,是中国目前唯一用传统工艺制作弓箭的手艺人,他也是弓箭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聚元号"起伏300年"聚元号"制弓的历史久远,但最初并不叫"聚元号",只是在弓上印着掌柜印戳。因其所制弓箭装饰精美,专供宫廷使用。当年乾隆皇帝在行围射猎时用了他们的弓箭,颇为赞赏,还专门为"聚元号"题写了一副对联。于是弓箭铺的掌门人取对联每句第一个字,也就是"聚"和"元"作为弓箭铺的名号。 相似文献
17.
正申遗这种病,最大的症状,不在于申请过程中的胡乱建设、巨大的投资和浪费,而在于一旦申遗成功,所在的地方,就像白捡了一棵摇钱树,大家都来摇,都来摘桃子。自打中国人知道了有世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回事,申请文化遗产,尤其是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了传染病。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面对优质的樟树帮中药炮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多模态研究,增加群众的认知度,对樟树帮中药炮制技艺的传承传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多模态的研究,侧重图书、文字、图片等,并利用ELAN软件,在强大的效果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对于樟树帮中药炮制技艺传播效果的网络链。研究结果显示:广大人民群众对樟树帮中药炮制技艺可接触的认知渠道多样;但是,不管在语言文字符号或非语言文字符号上,有关介绍樟树帮中药炮制技艺的内容非常少。本研究为樟树帮中药炮制技艺的数字化保护、长久保存、跨越时空的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井天晓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6-49
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起源于公元1907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手编技艺独具特色,融合与展现了巴林左旗的文化,凝聚了巴林左旗一代又一代手编技艺者的智慧和匠心。2018年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对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进行数字化分析,让更多人了解笤帚苗手编技艺,增加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增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推动巴林左旗笤帚苗编制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方胜张佳齐孙丹丹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5-4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活体传播的特殊形式,种类众多,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安徽省虽然算不上非遗强省,但技艺类非遗项目特色鲜明,成就突出。统计安徽省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并针对安徽省技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点对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相关制度建设,推动非遗IP化;扩大非遗影响力,整合地方资源;实现创新性发展,完善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体系,完善非遗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监管力度;保存非遗原真性,以期实现安徽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发挥其以文育人、以文强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