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弃疾特别善于运用典故来塑造词人的自我形象。根据辛弃疾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辛词用典塑造的自我形象主要为“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和“退隐闲居”三类。  相似文献   

2.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和郭小橹在各自作品中都塑造了有别于传统东方女性的“新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不再“沉默”,敢于向中国父权制度和西方男权话语提出挑战.但作者对这类“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仍具有局限性,看似标新立异,实则还是无法突破“自我东方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图从形象的“想象与再现”、人物形象间的对话、形象的“自我内化”三个方面,考察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塑造的不完全等同于神话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中国人形象,重现“他者”形象的域外之音和其永恒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形象学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甘地虽举世知名,其形象却复杂多面,《甘地自传》因而成为探究甘地自我形象的极佳文本。甘地写作自传的缘起和其对自传体裁的选用,都体现出他对自我形象塑造的自觉性。甘地在自传中借不同的人生之“耻”突出了其“世俗之我”的形象,及由此向“圣人之我”形象转变的自传书写策略。此外,这一转变亦具有复杂的宗教、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子是一种典型的印象管理的行为.交际双方通常从自我呈现和他人呈现两个维度采用“标签效应”、“观点一致”、“拒绝承认”、“重建对话”、“塑造相反形象”、“缓解尴尬”等印象增强、印象保护、印象调整类型的面子策略,以维系在公共场合中所形成的期望形象.影响汉语面子呈现策略选择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主要为“贬己尊人”、“异中求同”、“互倚的自我观”.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任何主体都需要良好的形象,思政课亦如此。思政课公众形象认知认同、塑造建构、优化提升等问题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和重要问题。思政课公众形象有“自我”与“他者”两个观看主体,在教育学、政治哲学、心理学视角的“他者”镜像下,厘清思政课自我形象建构与他者形象认知的辩证关系,在消弭认同壁垒、增进认知共识、提升对话能力、完善对话场域的实践逻辑中,探赜思政课自我形象建构与他者形象认知相统一的培育路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在《驯悍记》中,莎士比亚以男权视角塑造了凯瑟丽娜这一“悍妇”形象,并让“悍妇”被其丈夫驯服,最终成为失去自我的“贤妻”,这一模式流露出作家的男权思想。文章通过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来解读《驯悍记》所表现的男权思想,进一步分析了男权思想在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中的体现,同时指出: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是与时代、性别的局限和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冷战期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输出了大量的图书以塑造“美国形象”:一方面,通过宣传共产主义世界的“红色殖民主义”和“邪恶”本质,以反衬自我形象的“光辉”、“正义”和“民主”;另一方面,集中刻画了以“人民资本主义”新范式、“原子和平”形象、“不断进步”的种族关系、“共同的儿童理想国”和“平凡”的美国女性为表征的“美国形象”,力图强化全球受众对美国身份与利益的心理认同,最终赢得冷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一方面义正辞严,一方面放飞自我,这样的“双重标准”,对个人来说,不是好品格,对国家而言,也不利于国家形象塑造。翻阅美国早期历史中的一幕幕旧事,我们发现了很多这样的“双标”做法。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继续塑造着正面和反面两种极端的中国人形象。这两种形象,既承担着美国对“未知”中国的猎奇式想象,也负载着美国对“已知”中国的焦虑与担忧。这一双重想象的背后,是美国对自我完美性的想象性确认与捍卫。  相似文献   

11.
《月牙儿》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辨析《月牙儿》文本的叙事特征,笔者认为《月牙儿》的主题是抒发自我生命悲感,而非控诉社会黑暗。文章由此进一步分析抒发生命悲感主题对母亲形象塑造的影响,分析叙述者“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诗人晨宏是景颇族作家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多涉及民族生活,并“记录”和“储存”了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现代性体验。浓郁的本土意识是晨宏诗歌的显著特点,他在本土意识的书写中实现着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同。晨宏善于写“树”,并在其中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形象,以马嵬坡事变为分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质上是诗人的“自我”在文学幻想中按照分身的方式进行的多重投射。话语主体李隆基的形象,既蕴含着诗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又有诗人自我宿命的感伤;而杨玉环,则是糅合了“美人幻梦”原型和诗人自身情殇的对象而形成的一个女性“符号”,是拥有话语权的男性在集体无意识下对女性的另一种塑造和改编。  相似文献   

14.
应用自我假设理论解析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是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在给出“形象”“社会形象”“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自我假设的价值、特点,指出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自我假设与读者、公众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影响关系。最后对深圳图书馆和杭州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定位自我假设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东北现代家族小说一方面与“五四”文学有着紧密的承继关系.塑造了众多的“多余人”形象,表达了新旧交替时期知识分子无以附着的精神之痛;另一方面又与“五四”文学的现代启蒙立场发生游离,这主要表现在对女性形象或妖魔化或神化的极端处理上,在这种极端化的处理中传递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史上,象辛弃疾这样集名卿儒将与文人骚客于一身,“风节建树,卓绝一时”的文学巨擘,不能说绝无仅有,也可以说是寥若晨星。作为“陶写之具”的稼轩词不仅形象而又真切地表现了“一代之豪”辛弃疾的生活志趣和人生追求,同时也真诚地坦露了诗人在人生梦魇下苦苦挣扎的生存体验和与命运抗争以求得心灵解脱的艰难历程,抒写了他在生命旅途中的大喜大悲,大彻大悟。“写尽胸中、块磊未全平”(辛弃疾《江神子·和人韵》,以下凡引证辛弃疾的作品不再注出作者的姓名),稼轩词正  相似文献   

17.
《儿子与情人》带有作家劳伦斯的自传体性质。保罗作为劳伦斯的精神自我形象,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多支持的是精神恋爱,而不是肉体性欲。劳伦斯认为女人是一所学校,她们以各种爱的“模式”来塑造男人的性格。米丽安的形象可以作为“精神恋爱”的象征来看。作家认为“精...  相似文献   

18.
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雷雨》都塑造了遭到父权制家庭残酷压制的“疯女人”形象——“我”与蘩漪。作品中两个“疯女人”不约而同地以疯癫的形式反抗男权中心话语体系,宣讲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最终都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词,“在士大夫中也不多得”,其词作在不同时期塑造了词人不同的自我形象。李清照以她杰出的才华,集词的内容与艺术性为一体,从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描写湘西风情的作品被批评家们高度评价为建造了人性的神庙,供奉的是“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然而“希腊小庙”里的女性形象塑造依然是完全符合男性期许的、没有自我主体的“隐形缺席”,也昭示出女性在话语的主体和历史的主体中的缺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