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四新 《国学学刊》2021,(1):21-29,141,142
出土简帛古本《老子》的整理和释文注释都已趋于完善,且各自产生了相应的代表作。高明《帛书老子研究》、郑良树《老子新校》是在帛书本《老子》校勘、校注上的代表作。尹振环在帛书《老子》的研究上发表了众多论著,值得注意,但也招致了多位学者的严厉批评。围绕郭店楚简本产生的论著众多,其中校注以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和丁四新《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为代表,研究以《郭店老子:国际会议论文集》《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及裘锡圭《郭店〈老子〉初探》等为代表。汉学家的简帛《老子》研究以韩禄伯和池田知久为代表。在早期《老子》文本变化及文本观念上,以刘笑敢、宁镇疆和丁四新的研究为代表。汉简本《老子》及四古本《老子》的综合研究,是未来早期《老子》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3.
钱琦 《老人世界》2014,(2):49-49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研究表明,五谷杂粮可养五脏。  相似文献   

4.
我对于卢梭的了解来源于高中的历史,他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平民,但是他所走过的道路是伟大的,他在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先进的、激进的思想总是让我热血沸腾。后来读了他的《忏悔录》,我才真正的了解这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也有着我们每个人的缺点以及欲望。因此本文针对卢梭的《忏悔录》进行了粗浅的赏析。  相似文献   

5.
天问子 《老年人》2008,(6):42-43
众所周知,《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著作。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南)人。他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据说孔子去世后,儒家分化为八派,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人遂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统称为“孔孟之道”,而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亚圣”。  相似文献   

6.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相似文献   

7.
塞缪尔?贝克特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典型代表之一,写出了《等待戈多》《终局》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哑剧1》和《哑剧2》作为《终局》的后续,分别以双人哑剧与单人哑剧的形式形象表达了外部世界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内心世界的虚无与绝望。本文旨在结合荒诞剧的特点对《哑剧》在场景道具、语言、人物、主题四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贝克特戏剧创作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浓墨重彩绘仪式:从游民抢亲到帝王赏月 从《红高粱》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有一个延续的追求:他总能为自己的主人公设计出种种夸张、强化的仪式,这些仪式都十分新颖强烈,富有表现力。即使是回头看看他担任摄影师的《黄土地》,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人为打造的仪式化场景:那几百人在一起打腰鼓的爆发力段落,那农民戴着柳树枝条帽子跪在地上求雨的场景,都是对陕北农民真实生活情形的强力改变。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从《红高梁》经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了《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影片还有一个明显而有趣的变化:影片中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呈现一个明显的上升曲线。  相似文献   

9.
彭国梁 《老年人》2008,(8):34-35
我为《老年人》杂志写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的文章,有许多篇都是因书而起。现在所写的这一位凌翼云先生,也是因为书的缘故。2006年,我写作《长沙沙水水无沙》一书时,我的桌上摆满了各类与长沙史料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湘剧诗联选》,编者为张九、凌翼云。在这本书中,有一首抗战初期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班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刘华 《当代老年》2007,(9):12-13
误区一 反正有法定继承,有没有遗嘱都一样 有读者认为,继承这事有《婚姻法》、《继承法》管着,就是自己不立遗嘱或老人没有立遗嘱,继承时也不会乱,法律怎么规定就怎么来。因此,有没有遗嘱都一样。  相似文献   

11.
方字浅谈     
一、“方”字本义探求 我们知道,越是常见的字,它的用法可能就越多.作为一个古今习见的字,“方”也不例外。关于“方”的义项,新《辞源》列在fang音下面的义项有18个,新《辞海》列有25个,《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列有36个,那么,在这众多的义项中,“方”字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呢? 许慎《说文解字》:“方,饼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  相似文献   

12.
他,一生受尽磨难却从不放弃;他,用尽一生的心血,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忍受种种苦刑狱中提笔也要将历史呈现给今人。《史记》这部鸿篇巨著记录了许多英雄事迹和英雄形象,一个个鲜活的英雄既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也是司马迁内心英雄观的写照。譬如《鸿门宴》,就有他独特英雄观的缩影。解读《鸿门宴》中司马迁的英雄观,也是理解《鸿门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曹锡琴 《老人世界》2013,(11):45-45
《空城计》是京剧精彩的传统剧目,又名《抚琴追兵》,取材于《三国演义》第95回。 该剧为清末名须生卢胜奎的代表剧目,后由谭鑫培演于清廷而一举唱红。谭鑫培突破剧本情节杂乱、出场人物过多的局限,还根据梆子名宿老元元红、郭宝臣的演出本,做了多方改进。后来,京剧名家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都演出过此戏,焕发了各自独特的动人风采。  相似文献   

14.
坏小子葛优     
冯小刚的噩梦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如说是葛优的喜剧电影,因为葛优在其中的表演是这种电影最为吸引人的内核,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大腕》、《手机》乃至眼下的《夜宴》,很难说人们是为了冯小刚而进了电影院,还是因为葛优这小子。如果不怕被看做在两位长久搭档之间制造裂隙,还可以进一步说,这两者始终不是一回事,从一开始某种差距就存在,到后来并没有缩小,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相似文献   

15.
汪光瑞 《中外书摘》2010,(10):95-95
我好看书,缘自小时候吃不饱,家里不让过多的活动,说消化太快。母亲在学校工作,就借些书来稳定我们兄妹。冬天围炉夜读,夏天树荫展卷,后来就特喜看书,懂不懂的看了好些,及至“文革”时没书看,母亲发的《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也乱翻一气,虽然不懂,反正是书。有几件小事虽年代久远却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6.
王薇 《现代妇女》2013,(11):26-26
《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也是欧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在《荒原》这部伟大的诗作中,女性形象占据了很大篇幅,是“荒原场景”中的代表人物。艾略特从西方传统女性观中继承下来了丰富的理论遗产,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笔下,女性的堕落是毁灭文明的恶魔,她们虽然是受害者,却是罪人,在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艾略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衡量杂志能否成功的最好标志是时光。时光荏苒,宛如哪咤脚下的风火轮,当杂志在浩淼的时光中死去后,对这本杂志的评定才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青年》、《语丝》、《独立评论》、《良友》等民国时期的杂志无疑是成功的,沧桑的风雨过去了几十年,依然有许多人怀念这样的杂志,无情的时间给它们投去了多情的眼眸,这就是成功。  相似文献   

18.
橙子 《当代老年》2006,(2):29-29
我们都知道,《资治通鉴》与《史记》被世人称为“史学双璧”,司马迁以独特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使生命与《史记》共同获得了不朽,他为完成《史记》而忍受的磨难使后人对他充满了敬仰;然而《资治通鉴》所遭遇的磨难人们却知之不多。为这部书,司马光率人撰写了l9年,并在很长时间里不得不避居洛阳,在最后还没完成的情况下,因有人上书皇帝说司马光拖延时日,混吃俸禄,他不得已提前向皇帝呈上了这部大书。据此可知,才华如司马光这样的人,有时也是要受点小人之气的。可以肯定,如没人打这样的小报告,《资治通鉴》会比今天更好看。可即使这样,读者仍会为其精练、丰瞻、博大、深广所倾倒,也使后来的几部同类书稿无法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19.
水晶 《女性大世界》2004,(7):162-163
当《天上人间》已成网事 从电影《手机》《大城小事》到电视剧《结婚十年》、《浪漫的事》等的火热播映,婚姻情感戏好像已经成为今年文艺作品的主流,要说这些年的戏剧舞台上有哪部戏是“越争论越快乐”的,可能非《天上人间》莫属,2002年10月这部戏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时,便遭遇了正反两方观众冰火不相容的批评和赞美,  相似文献   

20.
《宇宙锋》是全本《指鹿为马》中的一折,是梅兰芳先生的代表剧目。通过多年的演出实践和对人物的揣摩,使我对剧中的主人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浅谈我的表演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