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其在傣族地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融入当地的社会,并将傣族村社的生产和生活的主题内容纳入到其神圣秩序的建构之中,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信仰及其宗教制度已发展成为僚族村寨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并渗透于傣族村社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
小乘佛教是傣族最重要的宗教。它是高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的南博上座部,经缅甸、泰国传入中国傣族地区,大约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奉释迎牟尼为教主。在西双版钢,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每个人一生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如小孩取名要请僧侣,生病要拜佛,男孩到10成立右要到寺院念经学习,否则会被人看不起。常和尚短则一两年,长则可一辈子,不过随时可还俗。僧侣死后,先行大葬,再加以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小乘佛教有不少佛事活勤,傣语叫联或摆,是祭献、礼佛和施舍的意思。各地名称和活动时间不能相同。西双版纳的主要宗教活动有…  相似文献   

3.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区别于大乘佛教、藏传佛教的一个佛教教派。南传佛教巴利语的全称是“Bubbha sasana theravada”,译为:“上座部佛教”。相传公元前三世纪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其经典都用巴利语传承,近代又称巴利语系佛教。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阿昌族所信仰的佛教绝大部分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  相似文献   

4.
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在信仰原始宗教的同时又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文化在呈现浓厚宗教色彩的同时又出现地域差异性的明显特征。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这些地区的流播过程中,也会向该民族的习俗或节日文化方面渗透而深受影响。这种渗透是在节日文化与宗教信仰有机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明显体现在原始宗教与人文宗教相互妥协及人文宗教本地化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5.
正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滇南,与缅甸、老挝接壤,临近越南、泰国和柬埔寨。傣族是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在近代,一般认为"贝叶文化"就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贝叶是一种被称为贝叶棕树木的叶片,它是佛教僧侣们较早用作刻写佛教经典的载体。在西双版纳傣族风情园里面,听到刀美兰演唱的傣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才觉得真正领会了这首歌曲。美丽的傣族姑娘像是西双版纳流动雀跃的一道风景,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傣族历史脉络为引线,通过对东南亚诸古国历史、佛教及其文字的论述,进一步探讨上座部佛教传入滇西傣族地区的时代和德宏古傣文的产生及其源流问题,并综合得出一个"掸傣各族文字和东南亚诸国文字源流表".  相似文献   

7.
中国傣族有100多万人口,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和较好的健康、环保意识.傣族的饮食习俗与其传统环境伦理思想、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对健康的认知与审美需求等等有紧密联系.但随着现代化的潮流,宗教信仰与环境伦理的改变,傣族的传统饮食习俗也遭受新的挑战,一些不良的饮食习俗与生活方式开始影响到傣族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佛寺及其附属建筑的民族特色罗廷振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所信奉的佛教,是属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积存,西双版纳的佛寺建筑既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也受着东南亚地区地域性文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小乘佛教的宗教寺院,主要有僧寺、塔寺二种,其中以僧...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语的影响是直接的、具体的。本文从语言结构、语言使用、语言观念、文字创制等方面探讨了南传佛教对西双版纳傣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缅寺与傣族男性的传统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寺是西双版纳村社普遍存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层佛寺,它在傣族男性传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傣族男性成员在缅寺生活期间,不仅接受了大量的宗教文化熏陶,而且受到广泛的世俗文化教育。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缅寺就没有傣族男性的传统社会化,也就没有傣族在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的各种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1.
在挖掘和梳理"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泼水节差异的基础上,德昂族通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建构了一个完全属于德昂族自己的节日——浇花节。随着浇花节成为德昂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文化符号为解读德昂族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关系和德昂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浇花节来进一步确立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则是建构这一节日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与傣族社会联系极为密切.小乘佛教在保持傣族传统文化、维持伦理道德、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对外交流、救灾济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存在境外宗教势力渗透、佛寺自养能力低等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关对策,促进宗教与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了"神佛不得混淆令",规定神佛分离,废止宫廷的佛教仪式,清除神社内的佛像,禁止僧侣参加神道仪式,并将统治神社的佛教势力从寺社中彻底清除,让僧侣还俗或仕于神社.1872年,明治政府设立教部省,以神佛各宗派人员为教导职广为说教,在全国开展国民教化运动.1875年,明治政府废止了神佛合同布教,解散了大教院.至此,国民教化运动告一段落.佛教界则在明治政权清洗和融合的一系列政策中,成为翼赞国家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傣族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中,作为主食的稻米有其特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傣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出发,聚焦于稻米与傣族"欢"的观念认知之间的关系,阐述稻米共享与分享的文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以寺院为中心的稻米的消耗与流通对于现实社会产生的秩序意义。傣族以稻米为主食,不仅反映出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念认知,并通过神灵信仰与佛教实践,在确立饮食伦理和创造社会秩序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涅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在巴利语系、汉语系、藏语系佛教中,涅榘概念既有深刻的一致性,也有诸多差异.本文根据巴利语系的经典及上座部的传统观点,系统阐述了涅榘与菩提、涅榘与实相的内在关系.以及上座部关于涅榘概念的种种解说.同时,也指出了流行观念中对于涅榘的种种误解,是一篇带有上座部色彩的关于涅槃观念的概述.  相似文献   

16.
傣族佛经文学从翻译印度佛经开始便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叙事技巧成熟,傣族佛经文学的"世俗化"现象成就了其较高的艺术价值。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傣族具有优秀的文学传统,印度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丰富了其文学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傣族佛经文学,它有别于其他佛经文学,主要原因是傣族佛经文学获得了傣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感;其次,佛经文学借助悲剧艺术震撼力达到传播佛教赕文化并深入人心的效果;再者,运用大量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寓言故事,傣族人民生活智慧的寓言和格言警句,借助文学的魅力体现救赎功能又超越道德规训的隐意。  相似文献   

17.
[摘要]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以中南半岛地区为信仰中心的佛教派别。在中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是其主要传播区域。本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全面审视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和谐社会相对应的历史与现实,针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现状,借助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历史机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提出了引导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和谐云南边疆服务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形态演化与傣族佛教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傣族地区盛行之前 ,经历了漫长的传播适应时期 ,直到傣族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借助佛教的力量 ,二者才在滇西南傣区有了相得益彰的发展。佛教维护了傣族阶级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同时 ,把男性在世俗领域的支配地位通过对祭祀权的控制延伸到了神圣领域。  相似文献   

19.
傣族佛教信徒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标志,即生前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死后能往生"佛国".傣族对佛教信徒名有一个美丽的统称--"资茉勐丽伴"(极乐世界之花). 取"资茉勐丽伴"名是傣族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为了取得此名,他们用多年的积蓄来"做摆"."做摆"是通往"极乐世界"的"天梯", 每做一次"摆",都象征着更加进一步靠近"佛国",佛教信徒名也会随之升级.  相似文献   

20.
试论傣族宗教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