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以及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欧洲、美洲的瑶族人民中,长期保存并流传着一份记录本民族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千家峒》。据《千家峒》记载,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重要的原始居地之一,瑶族先民曾经在千家峒一带过着非常自由、非常富裕的生活。到了宋元之际,官府发现了千家峒这片好地方,就将瑶族先民赶出了千家峒。自此以后,瑶族人民流散于南方各省的高山峻岭之中,形成了现的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在宋元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瑶族人民过着四处流浪、极其悲惨的生活,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向往千家峒的民族心理,即希望重返千家峒居住,过从前那样的生活。在这种民族心理的支配下,几百年来,许多瑶族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千家峒的故地。由于千家峒在瑶族历史上和民族意识上的重要地位,所以解放前后都有一些学者到湖南、广西等地调查千家峒故地,并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千家峒不是一个真实的地方,而是泛指瑶  相似文献   

2.
以考古学文化与瑶族<评皇券牒>、历史文献中的瑶族迁徙为依据探析千家峒的生成.据考古学文化与历史背景分析,辨析瑶族最早的千家峒在今天湖南临湘市龙窖山.江永大远千家峒、广西灌阳韭菜岭千家峒说,是世世代代不同人们的研究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王晴 《今日南国》2013,(4):52-52
到桂林旅游,一般人们只知道漓江、阳朔、龙胜梯田等景点,殊不知在桂林的东北部,还有一个风景及人文历史都相当独特的千家峒景区。这里原生态景观和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构筑成历史文化传统与自然山水田园相融合的世外桃源.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4.
1987年12月1至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由香港中大人类学系与国际瑶族研究协会联合召开的“盘古与盘瓠问题国际研讨会”,实际上是前一年在香港召开的“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的继续。1986年5月“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的中文版论文,已在北京的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次“盘古与盘瓠问题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因总字数不多,所以作为一个专栏,在  相似文献   

5.
法国瑶族生存策略的变迁——李宝光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 :法籍瑶族人是什么时候离开中国的 ?又是经过迁徙到哪些地方最后怎么会迁到了法国 ?李 :我们瑶族有一种用来记录祖宗传代数目的方式 ,称之为“祭墓”,用以记录有几位祖先各传下几代子孙。按祭墓方式来算 ,我们这一支瑶族大约在 1 5 0年前 ,准确地说是 1 880年从中国云南迁往老挝 ,定居在老挝勐新县大房寨 (因当地的房子成排共有 1 5 0排 ,因而叫其名为大房寨 )。早先的大房寨人烟稀少 ,瑶族在那里定居后发展到约二三百人 ,一直在那里住了三代 ,共 1 1 5年时间。由于老挝连年战争不断 ,不停地抓瑶族人当兵 ,死伤许多同胞 (当时有规定 ,凡…  相似文献   

6.
千家峒,相传古代居住着一千户瑶家,故名。民间古籍记述,元大德九年瑶族为官府所迫逃离了千家峒。千家峒是瑶民心中的桃花源。逃离千家峒的瑶民一代代传说:千家峒就在道州地。但古代道州辖地甚广,加上年代久远,千家峒故地到底何在,一直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本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日刊发盘福东先生的<考古学文化考证的瑶族千家峒>,该文以考古学文化与瑶族迁徙为依据探析千家峒的生成,认为瑶族最早的千家峒在今天湖南临湘市龙窖山.证据之丰富,梳理之清晰,可见其用功之深.  相似文献   

8.
瑶族自称复杂,他称繁多,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建国后,有些专家学者撰文探讨瑶族的称谓问题,诸如杨成志的《释瑶》、黄钰的《瑶族名称试释》、李增贵的《试说瑶语的“勉”》、舒肖的《也谈瑶族的“勉”》、李永燧的《关于苗瑶族的自称——兼说“蛮”》、蒙朝吉的《关于苗族瑶族畲族的“人”字试析》等,以上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有关瑶族的称谓,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对于弄清瑶族称谓的来源,推动瑶族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在研读诸多论文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瑶族的“自称”、“他称”的基本状况进行系统的疏理,对“自称”和“他称”的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粗浅的探讨。这就是本文拟论述的问题,在此试谈个人的一管之见,就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9.
《今日南国》2010,(5):47-47
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新中国成立前,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不一致,一般在秋收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时间举行,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1984年8月,“盘王节”被议定为瑶族统一节日,并将过节的时间定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得到了国内各地瑶族同胞的认同。至此,各地盘王节的时间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0.
瑶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瑶族的“打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有着一定的影响。整个“打卦”活动共21天,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主要阶段的活动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它不仅是瑶族人民增强体质的一种方法,而且是瑶族人民进行传统教育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意志及民族向心力进行塑造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从石牌话看瑶族的原始法律意识韦玖灵一、瑶族的“石牌话”瑶族“石牌话”是瑶族“石牌制度”的产物,是为石牌制度服务的一种法律形式。“石牌制度”是解放前广西大瑶山地区(现广西金秀县境内)和贵州荔波瑶族地区的一种带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政治法律制度。它把有关维护...  相似文献   

12.
瑶麓是贵州省荔波县东北约35公里处的一个村寨名,与其毗邻的七、八个村寨居住的均为瑶族,在建制上是一个乡,以瑶麓称之,故瑶麓又是一个瑶族自治乡的名称。全乡共有200余户1300余人,有韦、覃、卢、欧、常、莫六姓,故有时又被写作“瑶六”。瑶麓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接近苗语支,自称nu~55mhou~22,汉文史籍或当地汉族称之为“青瑶”、“青裤瑶”或“黑瑶”、“黑裤瑶”等。1983年3月作者曾在这里作了两个星期的田野工作,回校后遍查了有关史籍以及岑家梧1946年写的《瑶麓社会》、柏果成等编的《贵州瑶族》一书和《月…  相似文献   

13.
一、瑶族民间舞蹈概况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宋代,就有文人墨客描述瑶族民间舞蹈的情况,宋人周去非在其著《岭外代答》中说:“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令男女之无室家者,男女各群连袄而舞,渭之蹋瑶。”沈辽在其所著的诗词中,也着笔描写了瑶族祭神跳《长鼓舞》的诗句:“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  相似文献   

14.
瑶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主要有音乐、舞蹈、绘画和工艺美术等。这些传统艺术,是瑶族人民情感的抒发和智慧的结晶。音乐瑶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他们有传统的“耍歌堂”、“坐歌堂”和“玩坡”的歌唱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 :原始信仰与道教的融合 ,是瑶族宗教文化的独有特征。进而指出瑶族神职人员“师公”、“道公”做法时的特殊着装 ,涵盖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意义 ,是其他民族中少见的宗教礼服 ,除了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审美价值外 ,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瑶族的爱好     
瑶族有多个支系,白裤瑶是其中之一。因其男子都穿白裤,故称“白裤瑶”。他们聚居在广西南丹县瑶寨公社和河池县红卫公社以及贵州荔波县瑶山公社,共约两万人。在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他们与别的瑶族有很大差别。这里只介绍他们的一些特殊爱好。 瑶族的特殊爱好有几种:喝酒、吃酸肉、打鸟、打猎、打陀螺等。  相似文献   

17.
“游耕”是对历代瑶族社会经济生活的精辟概括,又是瑶族社会历史活动的真实写照。学术界对瑶族游耕的看法不太一致,有的同志认为游耕就是“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或说游耕略如北方之游牧。这些说法虽有其可取之处,但未能涉及到瑶族这种独特的游耕生活的实质。本文试图从分析广西、湖南部分地区盘瑶和过山瑶游耕的主要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对瑶族有何影响入手,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18.
自称“拉珈”[lak~8kja~3],汉称“茶山瑶”的瑶族,人口一万余人,聚居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他们所操的语言,称“拉珈语”。关于拉珈语系属问题,已故的瑶语专家罗季光先生最早提出:“大瑶山金秀的寨山瑶(亦作茶山瑶)的话跟某一种壮话很相似。”1956年,又进一步说:“茶山瑶语  相似文献   

19.
瑶族服饰自古以来便五彩斑斓,绚丽多姿,是瑶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瑶族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功能,对弘扬瑶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一、瑶族服饰文化的特点瑶族服饰与瑶族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将瑶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工艺技能等文化传统浓缩汇集于一身,从而形成了鲜明特点,其表现是: (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各地瑶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生活各异,在服饰上形成了众多的款式和鲜明的地域风格。  相似文献   

20.
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并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山地民族。由于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献对瑶族的记载不仅是零碎的,而且往往把瑶族先民与壮、苗、畲等族的先民混杂载入史书中,所以使后人对瑶族族源的研究感到非常困难。关于瑶族的来源问题,目前学术界分歧较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主张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学术界多数接受此说;二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