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帛书《黄帝四经》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书。四篇佚书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基本上属于黄老学派的观点,而四篇佚书所具有的思想特点如采各家之长、人主依"道"为治的主旨、天地人一体的整体思维,有与黄老相同的一面也有自己的特色,且这种特点对后期各种思想或学说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老帛书》的法治思想建立在对“法”之为尺度的认识之上 ,称”法度者 ,正之至也” ,并总是将法与度量之器相提并论 ;强调法之用在于纠偏正行和辨断是非。在法的实施阶段 ,帛书要求立法者 ,即国家最高统治者必须自觉接受法的制约 ,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而当他们充当司法者时则应按照“精公无私”的原则执法。上述规定体现着帛书作者对法的公平性价值的追求。但这一追求在将法工具化并进一步诉诸刑的过程中迷失了 ,此倾向亦为战国中后期黄老学家所继承。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学的角度 ,对《冠子》与帛书《黄帝四经》,在语法与文体方面进行比较后认为 :它们不但都喜欢用对立统一的概念 ,而且都是间或用韵的说理散文。这说明《冠子》是一部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黄老道家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帛书《黄帝书》与《韩非子》均主张君王集权,而“齐家”思想又是两者各自集权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比较了两者的齐家思想: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父兄关系,母子关系。通过这些比较,不难发现:《黄帝书》的“齐家”理论简单而又隐晦,《韩非子》的“齐家”理论则丰富而又明确;《黄帝书》的“齐家”思想德、权并重,《韩非子》的“齐家”思想则唯权是重。这一切,都缘于《黄帝书》的产生年代要早于《韩非子》。  相似文献   

5.
曾经风靡于战国并在西汉前期达到极盛的“黄老思想”,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曾是一个难解之谜。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之后,人们才慢慢地认识到:历史上所谓的“黄老思想”,实际上就是帛书《老子》乙卷本前四篇古佚书的思想,而这四篇古佚书便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早已失传的道家重要典籍——《黄帝四经》。《黄帝四经》的出土,不仅使汉初的“黄老思想”之谜大白于天下,而且也迫使我们对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渊源与形成进行重新考察。本文便试图在对《黄帝四经》的  相似文献   

6.
<黄老帛书>的形名论指涉的是为政治国活动中的制度建设问题.以"正道"为基本原则,帛书提出"名正"和"正名"两方面的要求.前者表示组织架构的正当性和稳定性;后者表示组织名称的副实性和规则性.帛书认为,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君臣、上下乃至主民等关系的勒定,其中又以君臣关系为核心.帛书于此方面的论述,集中表现为"三壅"、"六危"和"六逆"等说.帛书形名制度论与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正名说、名家的名辨思潮以及法家的刑名法术有着一定的关联,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道家黄老学派的奠基之作,帛书治国方略中形名制度诉求既发展了老子的"正以治国"论,又对其后的黄老学家的形名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书本的关系,学界观点主要有"来源说"与"摘抄说"。"摘抄说"的论据和论点都难以成立;"来源说"虽结论允当,但其立论依据有失偏颇。将《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书本有关内容相比较,从简本之符号标示位置,以及简本、今本、帛书本中某些章句的划分等方面可以看出,简本《老子》虽然未必是今本、帛书本的祖本,但必然是今本、帛书本形成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在文景时期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帝四经》的出土不仅证实了当时黄老思想流行,且统治者实施黄老政策的文本依据很可能就是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一批黄老学著作。本文以《管子》为个案,依次从曹参治理齐地与《管子》黄老,《黄帝四经》与《管子》黄老,曹参、陈平为政实践与《管子》黄老等三个方面,论述汉初文景时期对《管子》中黄老思想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帛书易传之《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五篇所反映出的知识和思想观念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和一致性,这表明:它们同属儒家传授系统的易学;其内容来源虽略有先后,但可能经同一人之手整理;其最终写定 的年代当在西汉之初。  相似文献   

10.
西汉初期流行的“黄老”思想,我曾以帛书《黄帝四经》的内容与汉代史事相印证,分析证明了汉初流行的“黄老”思想,实际上就是“黄学”思想,而非“老学”思想。而汉代史书《史记》和《汉书》,都将“黄”、“老”并称,相提并论。可是检阅先秦文献史籍,“黄帝”与“老子”皆分称,未有黄、老并称之例。《史记》首创“黄老”一词,遂将两者混而为一,并称“黄老”。后世学者,多承其说,少有异辞,以“老”代“黄”,不加分辨,道家思想之分流遂乱而莫辨。今取《史记·论六家要旨》一文中关于对道家思想的论述,与帛书《黄帝四经》(下均简称《四经》)的内容作一比较,分析其“道论”的理论渊源,以辨“黄”与“老”之别,以明以“老”代“黄”之谬。  相似文献   

11.
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君道"为核心,发挥孔子解《易》的思想,强调变化转化的历史观,提倡忧患意识,注重反骄守谦之道;同时主张以德治国,正确处理君臣关系,重视以赏赐劝励臣下。其中包含了比较全面的君道思想,也反映了战国中后期儒家在诸侯国政治实践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余明光同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一书近日杀青,蒙示全稿,要我在卷首写几句话,使我甚感欣幸。《黄帝四经》指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帛书中的四篇佚书,原来是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卷上的。帛书发现于1973年末。1974年,成立了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首先整理出来的就是《老子》甲乙本及同抄的佚书。这些帛书的图版、释文和注释,当年即出版为《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线装本,这四篇佚书遂为世所知。1976年,四篇佚书的释文、注释单行出版,书题是《经法》。1980年,又印行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的精装本。我自己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1976年初才到整理小组工作,因此没有参加过这部分帛书的整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根据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是孔子易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孔子并由.此将《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德义之书.“德义”为析言,在帛书《易传》中有多层含义.孔子“观其德义”的目的,是在“巫史《易》”之上建立起“君子《易》”的传统.这个“君子《易》”,在追求道德性认知和成就的同时,还积极地吸纳了阴阳哲学的观念;而阴阳哲学反过来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宇宙论背景和深度.在《要》篇中,卦爻辞是孔子“观其德义”的出发点及阐释的重心,由此亦与“巫史《易》”的解说进路区别开来.此外,君子“观其德义”还包含了“成德于己”和“施教于民”两个方面,前者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后者需要统治者保持谦谨之德.  相似文献   

14.
出土法律史料中的刑法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铭文、简牍和帛书中的法律史料所反映的刑法思想进行了研究。根据周代铜器铭文中的法律史料探讨了体现“明德慎罚”思想的刑法诸原则,即所谓“中刑”的原则,区分初犯与再犯的原则、减免的原则和教育感化的原则等等。根据云梦秦简对儒法两家的刑法思想在秦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尤其注重考察了儒家的孝道及父子相隐思想与秦律中有关规定的关系。根据帛书《黄帝四经》考察了道家黄学派的刑法思想,指出其阴阳刑德论开启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自然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黄老”思想的起源与吴越战争有很大关系。在思想方面 ,有 16条范蠡的思想为黄老哲学所吸收 ;在历史事件中 ,有 9条史实与黄老思想形成有关。可以断言 ,《黄帝四经》的成书与黄老思想的起源与吴越相争这一历史事件 ,特别是与范蠡的谋略是分不开的。《黄帝四经》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中国智慧集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 1 993年 1 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楚墓竹简中甲、乙、丙三组《老子》抄本 (1 998年 5月正式刊行 ) ,结合 1 973年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对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古史辨”思潮影响下 ,学术界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真伪等问题展开的那场聚讼 ,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论述了聚讼的缘起、过程 ;论辩双方的立场、观点 ;以及由于地下出土新资料而引出的新结论。最后 ,文章总结了一些研究方法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语文辞书,今利用马王堆帛书天文类文献《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从释义等四个方面指出其不足之处,以供《汉语大词典》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诸多现存版本中,郭店竹简本与马王堆帛书本是最为后出而又引人瞩目的两种。帛书《老子》的篇章次序与通行本有着较大的不同,而郭店本的残缺及由此导致的差别则更加显著;因此,若干版本间的对照和比勘,往往会促进我们对《老子》的理解更加深刻化。对于通行本中的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章,一向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意见。我结合着简帛本的相应部分,尝试着进行比较并作出自己的推断,——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猜测的性质。一、相关文本内容及主要争论通行本《老子》的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章内容中,与本文有关者如下①:“大道废,有仁义。…  相似文献   

19.
《汉书·艺文志》"《宋子》十八篇",班固注曰:"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意本明白,即宋子为荀子称道过,所著书中有黄老思想特质.但苗润田、白奚相继发表新说,释此句为:孙卿以黄老观点称论宋子学说.然而,从《汉书·艺文志》班注的义例、《宋子》的文体形式、宋钘学说中的黄老特质三方面分析,可证此说不能成立.综考宋钘思想,"别宥"等为其体,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根柢;"救民之斗,禁攻寝兵"之类乃其用,以墨家学说为归宿.其颇具思想创见,是一位受到杨朱影响,兼有道家、黄老与墨家思想特质的学者和救世者.  相似文献   

20.
"名"思想是解读黄老道家政治哲学一条重要线索,《黄帝四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帝四经》称统治者为"执道者","执道者"首要的政治任务是审名察形,确定对象究竟处于"正名"还是"倚名"。"执道者"在审察事情名形时要保持"无名"、"无形"的姿态,目的是为了保障君主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