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词的同一性是分析反训问题的关键。应该从理论上区分语言和言语,把词义理解为语言系统中客观的、概括的、稳定的意义,而不是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临时性的意义;词是共时态的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词义是共时态词义系统的产物,词义的形成受词义彼此之间关系的制约,不能混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应该把作为书写符号的字与这个字所代表的词语区别开来,不能以字为单位来解释反训现象;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系统性,反训现象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类比;词义的发展变化也是有理据的,词义引申不可能产生反义。所以,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反训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词汇词、语法词为切入点,重新审视汉语词类划分这一老大难问题.词汇词、语法词的划分可以澄清人们在词的同一性、词的兼类、词的活用、名词化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从而化解争端,从根本上解决汉语词类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植物词颇具特色.在语音形式上,植物词语以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居多.在词义架构上,单义词语只是略占优势,而多义词也不在少数,词义架构并不简单.从词的内部语素构成情况来看,植物词中单纯词和合成词的数量大体接近.单纯词中联绵词占相当比重.合成词中不存在重叠式合成词.复合式合成词中,偏正型占绝对优势,联合型次之,动宾型极为罕见.附加式合成词中,以词根 词缀型为主要方式.<现汉>在植物词的诠释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方面.尤其是在遵循同一性原则方面还有不少事情可做.  相似文献   

4.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正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才会有灵敏的感觉。”(叶圣陶语)学生作为理解词义的主体.能否互现与词语相对应的内在视象,能否深刻品味词义的关键所在。开发生活中积存的经验.引得经验性资源到词境,方能入词悟语味真义。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言研究中,对词的文化意义的判定与分析的理论探讨一直较为薄弱。判定一个词在共时层面是否具有文化意义的落脚点应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对共时词义是否造成影响,而并非从词义探求民族文化。因此,根据独特的民族文化对共时词义是否造成显性/隐性影响,参照是否因社会文化因素造成语际间词义出现零对应关系,现代汉语中词的文化意义具体可以划分为词的概念独特义/特有国俗义两种基本类型。现代汉语中词的文化意义可以从文化义项与文化义素两个不同层面的词义单位进行分析。确立现代汉语词的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是能够划分开的。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把某类词临时抓来充当某种句子成分,这是词类的活用;不是为了修辞目的,只是词义语法功能发生了变化,那是词的兼类。  相似文献   

7.
研究同源词可以加深对同源词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丰富已有的语言学理论,所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分析同源词进而探索词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同源词研究也可以说是训诂学的尖端,古籍中许多遗留的训诂问题有一大部分要依靠这方面的研究才能得已解决;同时研究同源词有助于鉴别古代典籍中注解之得失以及科学地整理汉字:一是减少汉字的字数,二是减轻写字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语义成分分析是一种解释词义的语义学方法。不同语言的词汇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其语义结构具有共性:即词义由意义成分组合而成。意义成分的组合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完全一致或部分一致,导致跨语言词汇对应或部分对应现象。对应词具有对应的语义成分,部分对应词的一部分语义成分对应;有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目的语词义可能在母语中缺失,词义缺失现象能被借词取代,外语学习者还能用母语词组或短语表达缺失的词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同源词可以加深对同源词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丰富已有的语言学理论,所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分析同源词进而探索词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同源词研究也可以说是训诂学的尖端,古籍中许多遗留的训诂问题有一大部分要依靠这方面的研究才能得已解决;同时研究同源词有助于鉴别古代典籍中注解之得失以及科学地整理汉字:一是减少汉字的字数,二是减轻写字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反义同词现象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义项的现象称为反义同词.从历时角度来看,反义同词为一词多义发展的特例,然而相反义项得以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语言空间共存于同一个词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语义基础和哲学理据的.从矛盾的统一性、反义词的同一性、事物的两面性、词义的反向引申等多维度地论证了反义同词现象产生和存在的语义基础和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