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居易买房     
吴昊 《东西南北》2009,(10):58-58
白居易一生确实买了建了不少房子,而且是随着他的官位之变,房子也就越来越多,越建越好。早年钱不多,自居易在渭南买了房子,安了家。渭南离长安一百多里,算是远郊。那时没有高速,没有地铁,也没有小汽车,不可能天天回家,有了自己的房子,白居易与妻子也还得两地分居。后来53岁的时候,他在洛阳履道买了一处高级别墅,56岁从洛阳回到京城,买下了西安新昌宰相旧府,67岁的时候在苏州买地建房,72岁的时候又在洛阳龙门买地建房。看来,这位诗人并不是只住土房子里,其可点可记的高级住宅在全国各大城市就有好几处。  相似文献   

2.
北漂 《东西南北》2008,(12):15-15
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现成功的机会。唐骏是一位身价10亿元跳槽至新华都集团的职业经理人,唐骏的每一次跳槽,都给他带来了巨额财富,但更令人感到惊讶的还不止于此。4年前,唐骏离开微软的时候,比尔·盖茨特别写信给予感谢,授予其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4年后,同样的场景再次出现。在2008年4月15日新华都集团宣布唐骏为新华都总裁兼CEO的发布会上,陈天桥特意给唐骏发来祝贺信。但朋友经常开玩笑:唐骏是现在中国惟一的一个拥有10亿身价却无家可归的人。  相似文献   

3.
柴静 《东西南北》2010,(7):62-62
生活的美丽不在于静止的画面而在于生动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时期,近代警察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西方引入我国。伴随着警政建设的发展,近代警察职业群体出现于市民社会中,他们在城市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是近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近代北京警察生活的探析,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全国警察群体生活的大致概况,也由此可以反映出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将居住福利界定为良好的客观居住条件和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评价两方面。通过分析2016年"北京市老年人居住环境调查"数据,发现在老年群体内部,不同住房地位群体的居住福利存在着不平等。各群体居住福利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商品房户、回迁房户、私房户、保障房户和单位房户。单位房户、保障房户和私房户的居住福利水平较低,政府应将这3类群体的居住环境作为老年友好型环境建设的重点。建议政府保障与引导并重,分类制定居住福利政策,以解决不同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中国史学发展的变化同步,美国中国学界不少专门从事中国乡村研究的学者开始转向中国的城市,韩书瑞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她的《北京的寺庙与城市生活,1400~1900》通过对以寺庙为中心的宗教信仰活动的分析讨论明清北京城内与城外、上层与下层、外地与本地以及不同种族的居民逐渐融合、形成城市认同的过程,显示了她研究北京城市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北京名人故居是北京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属地、属人和属物三重属性。基于这三种属性,北京名人故居的认定和保护应当坚持地域的全面性原则、名人的兼容性原则和故居的多元化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对买房的热情从没有减退过,房子大小也成了衡量爱情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你把买房当作一种理财方式,那么只有量力而行,房子才能变成爱情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以近代北京电影院为主要考察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北京电影院的出现迎合了市民追求时尚的心理,受到了市民们的欢迎。作为娱乐场所的一种,电影院不仅能够反映出当时北京市民娱乐生活的情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人们的身份等级、经济条件的差别及文化差异的影响。而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院也能反映出近代北京独特的城市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2010,(21):15-15
日前,北京西城区首批三家社会组织顺利孵化出壳,将针对百姓生活需求推出一系列社会服务项目。 “西城区社会组织孵化器项目”由西城区委社会工委支持,西城区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承办,首批共3家社会组织——西城区悦群社会工作事务所、  相似文献   

11.
周世强  李鹤 《社会福利》2011,(12):32-32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的关注逐渐增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不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称为"留守儿童";另一类跟随着进城打工的父母,称为"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12.
说好了在年前的12月28日那天,与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王晨光院长一道,上她们的分院之一、大兴县礼贤镇去拜访家庭寄养指导中心的主任马凤英。28日早上7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小萌研究员于2008年出版了《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1]。作者长年致力于清史、满族史研究,曾就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的相关问题发表了《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清代北京旗人舍地现象研究》(《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碓房与旗人生计》(《清史论丛》2005年号)等十余篇论文。本书乃作者积多年之功的晚成大作。  相似文献   

14.
赵书 《北京社会科学》2002,(4):72-75,132
民俗,是指人们的风俗习惯,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是研究北京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健康向上的民俗,对于凝聚民族的力量,激发昂扬的斗志,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俗是塑造民族形象的文明标志,是展现古都风貌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北京民俗史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和北京市民形象建设有机结合,使城市充满人文关怀的时代气息,应成为推进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