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鉴赏审美虚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近年来,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有较深入的进展。但在其审美系统内某些专门领域的研究尚较为粗略,有的甚至近乎空白。本文试图专从文学鉴赏或曰文学接受的角度来探讨鉴赏虚静说的内蕴:“虚静”,不仅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显示其重要价值,而且也以它具有独特个性的“砖块”充实和加强了整个审美虚静说的大厦。从另一角度看,鉴赏虚静远不止方法论的意义,在这一命题中还更多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精神,蕴涵着人生与宇宙的大本大宗的意旨,从而显示了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方法与本体融合为一、文学鉴赏与社会人生融合为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先秦的审美心境论 ,分析了审美主体内心情绪状态的特征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提出了“虚静”与“心适”论。“虚静”是指审美主体应排除内心杂念 ,忘却外界甚至自己。“心适”则分析了审美主体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道家的“虚静”说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其时,“虚静”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虚静”哲学范畴被进行了美学改造,从而使得“虚静”具有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西方的“静观”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态度理论,它与中国古典关学的“虚静”说在审美创造的自由心态的论述层面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对苏轼论“空”、“静”的个案研究中进一步揭示和论证了虚静(静空)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庄子和康德的审美心胸观都认为,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时,内心应该达到一种超越一切利害关系的虚静自由的状态。康德的审美静观说在其理论中并未充分展开,主要表现为直接用"静观"这一词语,强调一个"静"字。庄子的审美虚静说不但强调"静",而且强调"虚",是一个以虚静为核心,以心斋为起点,以坐忘为中介,以物化为最后旨归的有机整体。庄子审美虚静说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物我合一的互动互化,比康德单纯静观的审美观照理论更接近审美心理的实际状态。庄子的虚静说没有像康德的静观说那样纯粹地指向形式美。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虚静”说最本质地表现出了哲学境界与美学境界、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内在统一性。其美学的内在精神联系表现为:虚静的实现——超越的审美追求,以自由的心灵去观照宇宙自然,万物人生;虚静以体道——审美的直觉体验,以自由的心灵对天地万物作整体的审美直观;虚静以凝神——走向艺术的自由妙境,把它与技艺等活动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使“虚静”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的心境大致可以分成虚静和怨愤两大类。虚静是一种摒除一切外界干扰和内心骚乱后的清明、宁静的心境。虚静能使作家的审美心理活动进入完全自由的状态,将兴奋点专注于一点。虚静者摆脱物累,超脱尘世,自然地把自然界的山水风光、田园景色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在虚静的心境下,容易创造一种“无我之境”,呈现阴柔之美。怨愤则是因国政腐败、时世混浊等社会现象引发的一种忧患、哀怨、愤怒心境。怨愤者往往积极入世,与政治、社会的功利联系在一起。怨愤者需要渲泄,抒发胸中不平之气,直接反映社会现实。怨愤的心境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有我之境”,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呈现阳刚之美。表面看来,这两类创作心境互不相通,水火不容。实际上二者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甚至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在新时期中西文化的撞击中重视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儒释道的积极因素整合其审美视界与理想;虚静致“悟”、虚静致“幻”、虚静致“慧”,是他接受古典哲学的三个重要方面。贾平凹在散文中以传统的眼光与现代意识审视商州故土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同时表现出对大自然的膜拜与抱朴守真的思想倾向:以此曲折地批判日益商品化的社会与道德文明之间存在着的“二律背反”现象。贾平凹的散文在艺术上直接继承中国文化的艺术传统,追求简淡、质朴的风格,以“外拙内秀”作为基本的美的理想,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因而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8.
古代诗学“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需要心灵虚静,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启发引爆主体心理潜能,从而使主体更好地“以天合天”,物我一体。  相似文献   

9.
“虚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早在春秋时期,“虚静”这一文化现象就已经形成。道家的创始者老子思想的出发点就是返本复初,他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圆圈。道家所倡导的虚静观对国人心理影响甚重。正是这种虚静思想的影响才形成了华夏民族特定的审美心理。“虚静”观对绘画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和对艺术意境的创造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也正是在虚静观的积极作用下才使得中国现代工笔花鸟画普遍带有幽静、清雅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虚静的内在活动机制对创作的重要作用,认为虚静中有深层心理活动,而且这种“动”是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外“静”(理性抑制)为内“动”(无意识兴奋)提供了心理空间,并导致“动”的产生。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引起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活跃,为构思创作既带上个人风格又具有共性奠定基础。通过虚静与醉、梦的比较,进一步论证虚静的动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的美学理论,有相同的共性,但其文化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文章试图将中国传统的“虚静、物化”、“出入”说理论与西方具有可比性的“移情”、“距离”说进行比较分析。“出入”说虽然由来已久,但真正从审美观照角度来谈“出入”法的是王国维,而“虚静、物化”理论则从老庄就开始了。西方的“移情”、“距离”说是近代西方美学具有巨大影响的理论,它们产生的时间和观念虽与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有着不谋而合的某种契合,但与中国的美学观念还是有本质的差异的。文章以中国的“出入说”、“虚静、物化”理论为主轴,以“移情”、“距离”做比照,分析其同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虚静的内在活动机制对创作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虚静中有深层心理活动,外“静”(理性抑制)为内“动”(无意识兴奋)提供了心理空间,并导致“动”的产生,引起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活跃,为构思创作既带上个人风格,又具有共性奠定基础。另外,通过虚静与醉、梦的比较,进一步分析了虚静的动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在其成熟期,无论是作品还是理论,均以“淡美”为尚.本文力图揭示出这种“谈美”的高品位.“谈美”,作为审美形态有如下特征,作为审美范畴有如厂内涵:(一)虚静“虚静”,是就艺术境界形质部分的“密度”、“浓度”而言的。是指其“密度”、“浓度’”的“稀薄”.“虚”,是“谈美”的首要的本体性品格.这一点,早在《老子》那里就已得到充分的阐明.《老子》论“淡”,虽然不是针对文学而言、而是针对“道”而言,但他却以“虚”与“淡”紧紧地联在一起,甚至互任、互训.老子在将“道”描述为“淡”的同时,亦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认为,“人”应该回复原初纯真心性,以保持自然本真的生存态。超越人的世俗欲念与是非观念,澄明“人”的本心本性,以本真自然之性与“物”性冥合,“以物观物”,从而达成本真自然的生存域。体现在审美活动中,就是以“虚静”之心观物,得“物”之自然本性,以达到“朝彻”、“至诚”的境域。在中国美学看来,“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天人相通,能尽“人”之心,“便与天同”。这样,遂使中国美学所主张的本真生存活动呈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虚静”心态是中国古代审美创造最重要的心理状态。“虚静”心态是虚与实、静与动两组矛盾范畴的组合,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在创作发生、审美体验、构思想象、艺术法度、技巧运用等审美创造的各个环节,“虚静”心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今天的审美创造,“虚静”心态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诗学中饶有兴味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7.
庄子自由观的悲剧剖析杨蔚庄子的自由观以出世为基本特征:以个体的超越对抗社会的异化。希望超脱痛苦的现实世界,向内心求取精神的平衡,在虚廓宁静的状态中享受心灵的和谐。他虽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并不以自我的努力去发挥人在现实中的作用,而是远远地避开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18.
开始进入我们会议主题之前,先谈谈我对岳阳的两个印象。“印象岳阳之一”是“净”,干净的街道一目了然,干净的空气一闻便知。影片《私人订制》里说远离雾霾,应去海南,其实大可就近,湖南岳阳便好;“印象岳阳之二”是“静”,观夫岳阳楼、南湖藏书楼,心中之雾霾亦可飘然而散,不自觉内心宁静,给人远离尘嚣之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话学中铙有兴味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0.
韩非在解说老子《道德经》时.阐发了自己的修养论。韩非所谓修德实主要指利于自身的智术修养,其修养方法的基本原则是“虚静”,而以“意无所制”为虚静之要诀,虚静原则主要的实际要求是善于把握动静和寡欲知足。韩非只讲修智术而不讲修仁术,不能教人宅心仁厚;讲虚静无为而追求御物胜敌,是以虚静为诡道。然其辨析动静和物欲与利害得失之关系,所见精微深湛,实包含了不少哲理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