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生于台湾高雄旗山。他的祖先来自福建漳州,来到台南旗山定居后世代务农,他14岁之前都在农村生活。他家里一共有1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孩子多,家里的生活极其困难,在他的记忆中,他们兄弟姐妹从来没有吃过饱饭。除了过年,平常吃饭每个孩子碗里只能盛三分之一,吃完就没有了,孩子端起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吐一口唾液进去,拌一拌,这样吃得就比较安心,否则碗里的饭眨眼就被哥哥姐姐拿走了。  相似文献   

2.
改名谢恩人     
一提起戴笠,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泛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务头子形象,殊不知,就是这位被人称为"中国的盖世太保"、"杀人魔王"的冷血动物,也有他义气的一面——知恩必报。戴笠原名叫戴春风,出身贫寒,早年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1926年戴春风决定报考黄埔军校投身革命,可命运多舛,他落榜  相似文献   

3.
牵手     
一只大手,被一只小手紧紧拽着。被小手拽着的大手的主人显得很不自在,迎着满街行人的目光,大手的主人一下子躁动起来,他总试图找机会挣脱孩子的小手,但是,那只大手一松开,小手就会很快地重新紧紧拽住大手,紧紧的,拽得大手和小手满是暖暖的汗。这样的几次松手,几次牵手,大手的主人逐渐被孩子小手的温暖给融化了,最后,他紧紧地抓住那只小手,一同向校门口走去。  相似文献   

4.
陈慰 《山西老年》2011,(9):53-53
每月一到领取退休金的日子,张老伯总会早早就来到银行的柜台前排队等候。尽管他孩子及银行职员已经教过他如何使用自动取款机,但老人还是不大会用也不敢用,他担心因为自己的操作失误,银行卡会被取款机吞掉或者钱被扣除。  相似文献   

5.
章中林 《社区》2014,(25):55-55
如今,赏识教育、快乐教育被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但是惩罚依然是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棵树没有经过风雨,它就扎不牢根,一个孩子没经过惩罚,他就长不健康。适当地惩罚对孩子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让孩子找到做事的界限,成长的方向。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自我意识就会膨胀,为所欲为而没有规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和人交往,更不能适应社会。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惩罚孩子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六要”。  相似文献   

6.
HEHE 《可乐》2012,(7):16-21
魔王PK虎姑婆矛盾升级!撕书、放青蛙、写恐吓信……鬼马指数爆棚的其实是魔王军团。被蒙在鼓里的小萱首战告捷。原本以为可以挽回芸子的心,却没想到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7.
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在其著名的诗体悲剧《浮士德》中,将中世纪西欧广泛流传的魔鬼靡非斯特非勒斯演化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典型。这是继十七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在其史诗性巨著《失乐园》中塑造出魔鬼撤旦后,在欧洲文学史上又一次化丑为美的卓越尝试。在传统的浮士德故事中,靡非斯特与魔王并非是一个形象。他与其它众多的恶魔一样,只是魔王麾下的一个士卒,是代表了魔王的意愿去引诱浮士德以便赚取他灵魂及肉身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洛克菲勒活了98岁,然而,浓缩他近一个世纪的漫漫人生路,只有两步路:前一步与后一步。以53岁为界,这前一步,洛克菲勒所做的一切就是赚钱。为了赚钱,洛克菲勒甚至不择手段,在宾夕法尼亚州。当地人最痛恨的就是他,被他打败的竞争者,将他的人像吊在树上泄恨。就连他的亲弟弟也对他深恶痛绝,甚至把自己孩子的棺木从家族墓园里移出。  相似文献   

9.
误会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夫妇,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了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相似文献   

10.
贾宁 《社区》2013,(21):52-53
与自信相对应的是自卑。自卑是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自卑之中,他就选择了一条痛苦的人生之路;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自信之中,他就学会了快乐地生活。  相似文献   

11.
胡迎新 《社区》2002,(14):39-41
我被请到北京房山,去给一个当时只有11岁的男孩看病。他的家人从孩子一出生就带他到各个医院治了10年,花了很多的钱。居然就没有一个医生告诉孩子的家人患的是什么病,告诉家长这种病根本无法治。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你们习惯打吊针,好让孩子的体温降下来,那是靠药物强制性降体温,对孩子的恢复没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无耻的种类很多,埋怨便是其中的一种。 我小时候有一个邻居玩伴叫立立,他三岁的时候,爸爸得癌症去世了,是他妈妈一个人守寡靠着在街道小厂做工养活他,妈妈怕孩子受苦,自己舍不得吃,给孩子吃,舍不得穿,给孩子穿。可立立总是跟他妈妈埋怨,自己怎么就没有一个当官挣大钱的爸爸。  相似文献   

13.
推开家门     
詹华 《百姓生活》2011,(3):25-25
每天,从外面回家,走进家门,你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年幼的孩子,总是跑着推开家门的.一进门,他就大声呼喊着:“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声音里充满了骄傲和期待。爸爸妈妈一听到孩子的呼喊,就会张开温暖的怀抱,迎孩子进屋。  相似文献   

14.
从那些旧家具被放到车上的时候,他就开始沉默了。一直没有说话,一直。最后,我看到他坐在新买的沙发上睡着了。妻子还没有下班,孩子也没有放学,很安静的空气里,是他沉重的呼吸声,他的呼吸什么时候变得这样沉重了,有混浊的鼻息声音。他终于还是没有拗过我,他老了。  相似文献   

15.
轻松一刻     
史顺利 《社区》2008,(31):50-50
把鼻子拿下来润克是一个4岁的孩子,他对整个世界都很好奇。有一次,爷爷把自己的假牙拿出来冲洗,润克就开始对他爷爷的假牙非常好奇。看到那些牙被拿下来刷过后又安回去,润克简直惊呆了,就要求爷爷再来一遍。俯首帖耳的爷爷为孙子表演了几遍以后,问道:“行了吗?”润克想了一下说:“请你把鼻子也拿下来。”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7,(12):20-20
他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移民家庭,父亲是匈牙利移民,母亲是法国人。他的名字带有明显外国人的特征,这使他从小就受到歧视和嘲笑。10岁那年的一天,他骑着心爱的山地车在郊外潇洒地穿梭。几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拦住他,命令他下车。一个孩子一把夺过他的山地车,猛摔在地上,其他几个孩子纷纷用脚踹着车轮。他眼里满是屈辱的泪水,一脸愤怒,真想过去拼命。  相似文献   

17.
人生的抉择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弦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岩;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死而复活.  相似文献   

18.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认为是英国文坛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常被列入畅销书之列。在其作品中孩子的形象经常出现,但他笔下的孩子却不同于英国传统的成长小说中的孩子。本文以《时间中的孩子》为例,分析作品中的孩子形象,并发现其笔下儿童形象的独特一面。  相似文献   

19.
木子 《社区》2010,(15):52-54
不听话表现:丕断要新甄县下班回家,儿子第一句话就问:给我买玩具了吗?他爸爸出差,从外地打来电话,他抢过话筒就叫:给我买玩具!弄得家里玩具成堆,可儿子还是不断地说要买。专家解密: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探索欲,喜欢新鲜的东西,这也是孩子普遍的心理。但孩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玩具是否“新”,而是一种“新”的玩法,这是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这与父母购置玩具的特性也有关,如漂亮的玩具汽车只能开来开去玩,孩子玩两天就厌了;  相似文献   

20.
麻雯 《北京纪事》2015,(11):80-82
童年的杨小伟就对汽车模型情有独钟,小学高年级时,他爱上了BMX(自行车越野)。父亲杨继伟对孩子的兴趣爱好非常支持,认为这项运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我本身就是一个爱玩的人,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学霸,有的孩子天生爱玩。小伟爱玩,那就玩呗。”只要爱上一样东西,杨小伟必然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玩了小一年,他已经会做各种高难度花式动作,成了BMX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物,还参加了不少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