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收藏砚台,每方砚台都有一段故事。在父亲的藏砚中,有一方长方形的铁砚,是在西安市的一个旧货摊上淘来的。这方铁砚当时锈得很厉害,连卖主也认不出它的真面目。父亲买  相似文献   

2.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研墨的工具。但是,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文学写作与书画创作中使用砚台,同时还将其视为收藏、品评与记载的对象。而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积极地投入到用砚、藏砚、品砚与记砚的文化活动中,其原因在于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并且藏砚、品砚、记砚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身心俱疲时得到放松。  相似文献   

3.
杜以会 《山西老年》2008,(11):43-43
砚台简称"砚",亦称"墨海"。古以瓦为砚叫"瓦砚",后常以石为主,称"石砚"。砚台在我国历史悠久,产地很多,甘肃省临潭县的洮砚、山西省绛县的澄泥砚、河北省易县的易水砚、山东省的鲁砚、安徽省的歙砚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然而著名的砚台,  相似文献   

4.
十多年前,我由于酷爱书法,对古砚收藏产生了兴趣,日积月累收藏到自宋、元、明、清及现代砚台100多方,且不乏精品。特别是今年初收藏到一方民国时期制作的比大拇指还小的"全国最小古砚",更为珍贵,多家媒体都作了报道。我收藏古砚经常在古玩市场上"捡漏",当然也有过遗憾。10年前,我在福州台江古玩市场看到一方老龙眼  相似文献   

5.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自古以来就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端砚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各个时代的端砚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探索历代端砚制式、纹饰和风格的演变,稽考先贤制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可以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砚台的创新和发展发挥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去晋南采访,偶识新绛县博物馆馆长蔺永茂,有幸观赏了他亲手烧制的澄泥砚。 当那一方方造型各异、古色古香、美妙绝伦的精品呈现在我面前时,我便立刻被它们所吸引——这哪里是砚台,分明是一件件艺术珍品!那图案、那线条、那造型令你目不转睛、爱不释手,鳝鱼黄、玫瑰紫、绿豆沙、蟹壳青、鱼肚白、朱砂红,颜色各异;凤凰涅槃、伏羲渡海、平湖秋  相似文献   

7.
孩提时代的记忆中,看到父亲书房桌上的笔架和砚台旁,总是摆放着一本米黄色硬封皮的书。正在上初小的我已经能够读出封面上印的"曾文正公家书"那几个楷体字了。不过我既不知道这书名的意思,更不懂里面的内容。稍大一点时,只听外祖母(她一直和我们家住在一起)对我们说过,"那是你们曾家老祖宗写的书,你们别去动它啊。"解放了,我已进入高小。父亲作为起义人员留  相似文献   

8.
笔、墨、纸、砚都认为自己是文房之宝,互相瞧不起。有一天他们竟然吵了起来。笔说:“我的本领最大,不用我说,谁都知道!”纸说:“我的用途最广了,你这个老头子!画家用我来画画,作家用我来写作!”墨说:“我才重要呢!没有我行吗?纸面上什么都没有。你这个白痴!”砚台气得跳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李兴文  杜宇 《源流》2011,(11):56-57
历经风雨洗礼,今日井冈山茅坪的八角楼显得格外凝重,那盏斑驳的油灯依然临窗摆放,砚台似乎还散发着昨日的墨香,一个伏案疾书的身影仿佛穿越时光,出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0.
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故事书,这本书就像吸铁石似的,把我紧紧地吸住了。有一个小故事,讲述了著名泼墨画家"黑画张"的传说。黑画张3岁就开始学画,一直笔不离手,手不离笔,他不论严寒酷暑,总是埋头练画,从不间断。可是,练了20年,磨穿了好多砚台,连门前的小池也被染黑了,却仍是默默无闻,这是怎么回事?原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砚台的出现可以溯源到上古时期,那时的研磨器可称为中国砚台的雏形.随着文字的演变与发展,书写活动的日益频繁,出现了专门用于书写的书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其发展是一个从追求实用功能到追求审美情趣的过程.文章阐述了砚的起源以及歙砚的历史演变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中华儿女收藏家联谊会,於2002年12月20日至2003年1月5日在北京古玩城亚运村市场举办《中国古代砚台精品展》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高研班部分学员油画精品展》。本次砚台精品展,是从新石器时期的磨盘磨棒—砚之祖到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几乎包罗了砚的各类品种,对观众了解砚的历史和品赏见识古砚精品,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次展览特邀闫家宪、柏岳、王鹤滨、徐福海、杨志彬等京城藏砚名家的藏品共计100馀方。《油画精品展》的作品出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高研班的部分学员。画家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表…  相似文献   

13.
壶·茶·人     
王辉 《北京纪事》2014,(5):63-66
在紫砂收藏圈里,周越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一百余把壶、一百多个罐,再加上几十件砚台、墨盒、赏瓶、笔洗等文玩杂件,资深藏家其名非虚。请他谈谈紫砂壶,他却更愿意谈茶。“壶是为茶生的。没有茶,壶便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游德富 《老友》2014,(12):55-55
正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必备的文房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砚台的实用性越来越被艺术观赏性所取代,成为人们的观赏品、收藏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的注意。时下,人们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这四大名砚分别是:产于广东端溪的端砚,产自安徽歙县的歙砚,产自山西绛县或江苏宝山的澄泥  相似文献   

15.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得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16.
易水古砚     
《中华魂》2007,(10)
我们来到革命老区易县,走进了一家挂着"易水古砚"招牌的精品屋。顿时,一块块造型奇特的精美砚台呈现在我们眼前,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仿佛步入  相似文献   

17.
整天坐在电脑前,腰酸背痛、头昏眼花、脖子僵硬,于是开始怀念小时候写字的日子。大约小学三年级我们就有专门练毛笔字的写字课,每周两课,都在下午。因为老师常说字是人的脸面,所以我们写字特别用功。经常是上课前,一个个忙着在砚台里倒上水磨墨,下课后又一窝蜂跑去水池洗毛笔,大家写得很开心。少年  相似文献   

18.
开封城东北七里许,有个晏台(原名砚台)。据史书记载,是北宋时每年春耕时节皇帝祭祀先农的地方;也是当时都人郊游的去处。 据说,在清末民初年间,那里一家姓张的盖房挖地基,挖出了一些人骨。对于这人骨的来历,众说纷纭,于是,猜言四起,谣传八方。有人说,这是当年毒杀“梁山好汉”的地方;更有人说,宋江一伙被毒死后,有部分尸首往前抬去,埋在今日的前台  相似文献   

19.
以书法铭文装饰砚台,是端砚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端砚铭文书法受到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端砚作为书法载体的特殊性,以及端砚之外人们对汉字的特殊情感和书法情结。由于端砚自身的名贵,加上名人雅士的题刻。再加上铭文书风的多样,三者相互辉映,使得端砚上的书法别有一番生趣。  相似文献   

20.
我要一双翅膀,在蓝色苍穹下翱翔,我要一双翅膀,在白云中仰望太阳的光芒,我要一双翅膀,感受大海的苍茫,我要一双翅膀,飞越万里长空的雄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