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驰 《浙江社会科学》2023,(2):102-107+158
分配正义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公正程度,实现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原则的确立。人类社会早期在物质普遍匮乏的状态下按需分配作为最原始和最易被接受的分配原则得到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兴起后,经济关系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按照经济贡献来确定应得成为了进行分配的通行法则。虽然这种按生产要素所进行的应得分配取得了表面上的正义,但就分配的结果来看却并不正义,两极化是最大症候,其背后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贬低和需要的忽视。对于当今中国而言,需要在共享框架下将作为应得分配的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有机结合,以共享诉求下混合型分配正义原则的确立推动制度化建构,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以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为逻辑起点,以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为基本原则,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逻辑旨归.当前,由于分配起点的机会不公、分配程序的体制障碍、分配结果的调节乏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实现分配起点上的机会公平、分配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分配结果上的合理调节等措施促成我国分配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历来分歧颇大.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人们重新提出和研究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时,分歧和争论仍很大,特别是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更大.近年,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越来越多.一些人不仅坚持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只是指消费资料归个人所有,而且推论说,如果认为这里包括生产资料,那就等于主张私有制,就是为主张私有化的人提供理论根据;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只能是指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并以此为根据认为当前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把国有资产分解,分配到每个人手里(在价值形态上),以实现个人所有制.此外,也有的人为了避免“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被用来为重建私有制辨护,而回避这种提法,或者甚至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提法说成是马克思的疏忽、误用或某种借用,而否定这一提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都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问题,也涉及到改革的方向问题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深入系统地重新研究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分配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形成了其独特而深刻的分配正义理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权利”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权利”存在的根本原因。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按劳分配中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权利”,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施按需分配,才能够真正超越“资产阶级权利”。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揭示了分配由生产决定的重要观点,主张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为大数据时代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来源于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市民社会本质的认识和对巴黎公社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马克思社会观的核心是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自主治理,体现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的条件和途径,包括增加生产力总量、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满足民生需要以及各项制度的完善。这为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我们需要以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体现公平正义,完善"五位一体"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以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6.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实行、能否实行、如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学术理论界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最根本手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既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兼容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着特定的内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所不同,诸如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按劳分配的标准、范围、程度、形式不同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要制度路径是在所有制制度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上,实行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在企业内部分配中,规范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整个社会国民收入分配中,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搞好分配调节和调控,确保劳动收入占主体地位,使劳动收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使劳动成为占有社会产品与获得收入的唯一依据,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不过,它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为前提,因而实践中这种收入分配原则与实际经济运行发生背离.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要求发展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市场社会主义开始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索.市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在市场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结合的各个阶段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始终坚持平等这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并在平等的基础上求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效率,同时试图处理好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关系.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深化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来看 ,还是从社会历史的发展途径和实践主体来看 ,都要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做人民利益的忠诚代表”。建党八十年历史和经验更验证了 :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努力实现非劳动要素收入和劳动收入双增长、高收入劳动者收入和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双增长。这种收入双增长运作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分配制度的科学内涵,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时代要求,能让广大劳动者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肖林 《江汉论坛》2004,(9):42-44
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创新和突破。本文沿着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产生、发展的轨迹展开分析,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按需分配和单一按劳分配原则是在手工业和农业占主导地位、机器大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等具体历史背景下,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对未来社会的一种设想。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邓小平和他设计的中国改革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贡献。最后,本文探讨了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结果。在多元经济结构中,要求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既要坚持按劳分配又要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多元分配机制,使收益分配更趋于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2.
李厚廷 《河北学刊》2004,24(4):47-50
分配问题具有极其鲜明的实践性 ,现有理论未能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作出科学地解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按劳分配得以实现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践基础。市场机制对于两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及其结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市场机制是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效制度 ,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其局限性 ,首先就表现在知识要素上。  相似文献   

13.
孙梅 《北方论丛》2003,3(5):62-64
从实际出发,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考虑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分配形式和分配用途,只有将这四点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解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从个人必要劳动产品、社会必要劳动产品和刺余劳动产品三个不同的去向进行分析,现在的分配方式实际上是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胡永远 《云梦学刊》2002,23(1):19-21
劳动收入差别体现的是一种个人收入分配形式上的“分离均衡” ,本质上不属于按劳分配 ;但是 ,商品经济条件下要素分配向劳动的倾斜则体现着劳动在生产要素组合中地位的演变趋势 ,从而体现着按劳分配因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15.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实质就是按劳动能力分配。人类社会历史与逻辑演进历程表明:人类历史就是劳动能力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按劳动能力分配是人类社会的内在分配原则;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就是在存在商品货币条件下实行按劳动能力分配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智环 《齐鲁学刊》2002,3(4):142-144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其理论依据是要素财富论、“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 ,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项原则 ;其现实依据是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依法治国的实行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证。对我国当前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8.
领导党和执政党双重角色的准确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场景中,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充当了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的双重角色。为了切实做到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有必要明确作为领导党与作为执政党在法治国家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作用,并给予这两种角色以准确的定位,否则即有可能由于角色的错位而导致政治体制和政治运作中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词选的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词选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分调选编的承传;二是分类选编的承传;三是分人选编的承传。古代词选的承传,为词作选本发挥欣赏、批评与文献传播的多方面价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成就。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强调“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提出并贯彻依法行政的重要思想,都是这些突破和成就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