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的耦合互动关系对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评价分析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均呈现上升态势;二者耦合度稳定在0.99左右,具有良好的共振性,且协调发展关系从勉强协调转变为良好协调;人口城镇化、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是阻碍其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复合系统将向更优质的协调发展状态演进。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补足低碳生产系统短板、引导居民深入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加大政策支撑力度等方面提出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旅游驱动型城市张家界为案例地,构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旅游效率的耦合协调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熵值法、Super-SBM模型、耦合协调模型、HP滤波法和Tobit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旅游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的总体趋势、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空间城镇化增速最大,其次分别为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旅游效率整体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其中纯技术效率整体优于综合效率,是影响旅游综合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新型城镇化与旅游效率复合巨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经历了低速发展、调整优化和共生发展等3个阶段;新型城镇化与旅游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交通条件、政府调控和科技创新对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推动城镇建设以营造绿色和谐的旅游环境,促进技术进步以强化旅游的辐射带动效应,把握优势要素以助力旅游城镇的深度融合等,以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长江经济带分为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绿色化两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发展以及二者的互动耦合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层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快,但是在工业绿色化发展方面,总体发展缓慢,长江上游与中游地区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进而导致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两大系统在区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差异显著;在空间维度方面,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工业绿色化,还是二者的协调状况,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同时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落后省市与领先省市的差距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4.
构建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5年到2015年的浙江省相关数据对两系统的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浙江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高度耦合,其协调度近11年来已从低度协调耦合转向中度协调的耦合;(2)浙江省内各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区域差异较大,且演化趋势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消除快速城镇化弊端、科学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2007—2019年2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实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低碳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显著抑制了城市碳排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促使试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了3.02%,并且随着政策的推进其效果逐渐增强。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仅对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以及大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通过抑制城市蔓延、促进经济集聚、强化环境规制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多维目标考核,加大节约集约用地与环境监管力度,探索区域间差异化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最终实现城镇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10-2019年滁州市各区县(市)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水平、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十年滁州市乡村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耦合度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亚类型也存在异质性;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受地理交通区位、区域人口素质、公共资源配置、生活消费水平、政府财政投入的影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7.
韶山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基于韶山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作用机理,文章构建韶山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对韶山2004-2013年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性和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逐渐达到良好协调;2011年之前,旅游产业发展滞后韶山新型城镇化发展;2011年之后,新型城镇化滞后韶山旅游产业发展发展,韶山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滞后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产业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成为研究热点.在面临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双重约束下,需要对试点城市低碳、环保、发展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定量评价,探究其内在规律,并找出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低碳环保发展评价指数,分类型对试点城市的低碳、环保、发展进行单项分析.研究认为:低碳试点城市在地域范围上具有广泛性,在城市类型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低碳环保的关系、低碳水平与环保水平不同步问题是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不同类型城市面临的重点任务不尽相同,模式创新是试点城市需要着力突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防灾减灾治理水平,探究城市韧性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改进耦合协调度、莫兰指数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综合城市韧性水平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耦合度和协调度在2014年显著降低后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其中,耦合度得分一直略高于协调度得分,但差距逐年缩小。(3)各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异质性。(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显著正相关,局部上高—高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增加,低—低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减少。(5)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由多因子共同作用,并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最终会分摊到各个省区,由于各省区的发展条件不同,碳排放模式和减排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将Kaya恒等式作适当的修正与扩展,引入城镇化和森林覆盖率因素,通过LMDI分解方法,对甘肃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甘肃碳排放的三个主要因素依次是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城镇化水平和能源强度。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省情,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低碳城市客运交通的实现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低碳城市客运交通目标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第一,构建市民低碳交通伦理,提高市民低碳出行的文化认知;第二,采取低碳工程措施,以科技手段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减碳;第三,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城市客运交通低碳化的资金瓶颈;第四,制定科学的城市公交规划,使公交优先方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技术发展和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因子,也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低碳技术应用概况,提出我国城市低碳技术创新对策,即: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有利于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4.
高效生态经济与低碳能力建设的耦合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前提下,低碳和高效生态经济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高效生态经济系统与低碳能力建设系统之间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耦合作用而相互促进、循环累积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耦合发展机制对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经济目标的可实现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1993—2013年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变化平稳,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大,由低度耦合协调演化为高度耦合协调;(2)各地区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均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则存在一定差异,贵州、西藏、甘肃三省属于低度耦合协调类型,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其余省份则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考虑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发展条件的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法将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居民收入效应、人口密度效应和空间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各效应对城镇化不同阶段及各个省市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在城镇化由初级发展到中级再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和结构效应的作用程度均不断增强,不同的是前者具有促进作用(1 937.11万吨、12 941.27万吨、36 948.37万吨),后者具有抑制作用(-413.69万吨、-13 824.62万吨、-14 149.08万吨);其余效应的作用程度均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但是作用方向不同,其中居民收入效应(-180.41万吨、-1 862.58万吨、-522.86万吨)和人口密度效应(-298.85万吨、-5 303.46万吨、-1 538.78万吨)均具有抑制作用,空间规模效应具有促进作用(1 654.67万吨、13 750.80万吨、6 013.79万吨),技术效应则先促进后抑制(3 805.32万吨、32 526.22万吨、-9 053.30万吨)。(2)从空间上看,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在处于城镇化高级阶段以及初级、中级阶段的省市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贡献程度均非常突出(第一位或第二位);居民收入效应在经济发达省市具有抑制作用,欠发达省市仍具有促进作用,贡献微弱;人口密度效应仅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具有促进作用,贡献程度较小(多为第五位);空间规模效应在各省市均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中级阶段的省市贡献较突出(前三位);结构效应贡献也非常突出(第一位或第二位),在各省市的作用方向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相反;技术效应仅在江苏、新疆具有抑制作用,在各省市作用程度差异较大。认为,政府应依据所处城镇化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低碳城镇发展规划和建筑业节能减排措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科学认识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存在的相关性,再有效制定碳减排对策的重要基础。利用相关系数法定量测定了长沙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并利用岭回归分析方法对城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变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长沙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按其对模型的解释能力依次是总人口(0.750 4)、单位GDP能耗(0.371 9)、城市化率(0.272 0)以及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0.145 2)。  相似文献   

18.
向“低碳城市”转型框架体系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低碳经济推进的着力点,文章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构建了以经济、社会、能源、环境、技术、城市建设为主的低碳城市发展动力系统框架,基于此分析老工业城市重庆向低碳城市转型的特点和必要性,并构建了重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构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利用湘西地区1998~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湘西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8-2014年间,湘西地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呈增长趋势,各市州的耦合程度低是阻碍区域耦合协调度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受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制度与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湘西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出北部优于南部的格局,旅游产业成长的差距成为区域内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分异的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20.
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最终会分摊到各个省区,由于各省区的发展条件不向,碳排放模式和减排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将Kaya恒等式作适当的修正与扩展,引入城镇化和森林覆盖率因素,通过LMDI分解方法,对宁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定量分析.影响宁夏碳排放的三个主要因素依次是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城镇化水平和能源强度.根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区情,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