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认为:《复活》的主人公玛丝洛娃的“复活”与聂赫留道夫的“复活”,殊途同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托尔斯泰“乌托邦式的理想”之产物;体现了沙俄时代宗法制农民的文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复活》写了两个主人公,一个是聂赫留朵夫,一个是卡秋莎·玛丝洛娃。这两个人物的灵魂苏醒、精神再生,构成了小说的中心内容。他们站在社会的两极:聂赫留朵夫位于社会最上层,是公爵,玛丝洛娃处在人间最底层,是妓女。她的沦落,最初是由于他十年前的诱奸;可是现在他是陪审官,她是阶下囚。这二人的法庭巧遇、法庭对玛丝洛娃的错判,特别是聂赫留朵夫为纠正错案所作的努力,成了《复活》情节结构的轴心。在小说初稿中,两个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被作家描绘成了大团圆结局:聂赫留朵夫陪伴卡秋莎到了西伯利亚,  相似文献   

3.
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复活》中女权主义的代表,玛丝洛娃在作品中给大家呈现出一个主动背离传统道德,用特殊方式反抗男权社会的形象。她也清楚地明白,聂赫留朵夫想与她结婚的想法不过是为了替他自己的灵魂赎罪。这就让当时男权社会有效的统治工具——家庭以及婚姻约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也在本质上就否认了男权的道德规范,极大地显示了自己女性的价值以及尊严。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钱理群教授等人编的《大学语文》,它真是“一门写好在纸页上的课”,不需要人再多讲的“课本”。教授的点拨导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请看它是怎样导读托尔斯泰《复活》的一个章节的:从第四段文字看,玛丝洛娃是怎样在内心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的妓女身份辩护  相似文献   

5.
最近《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对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复活”问题展开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络娃的“复活”有本质的区别,“体现出两种命运,两种归宿”。另一种意见认为:他们的“复活”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应该说都各有不少独到之处,又都欠全面。前  相似文献   

6.
[摘要]玛丝洛娃和驹子在对人生、社会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就受到性凌辱,曾一度陷入迷茫和困惑。生活的磨炼唤醒了她们的女性意识,玛丝洛娃走向了没有性爱的精神之旅,驹子在与美的结合中,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她们的不同人生抉择,体现了作家的思想倾向。玛丝洛娃和驹子对女性尊严的追求与理想的幻灭,抗争与失败,说明妇女解放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相似文献   

7.
邂逅     
一个夜晚,自己偶尔翻开《外国文学史》,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的代表作《复活》。小说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塑造了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聂赫留朵夫。他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青年时期,他单纯善良。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抛弃玛丝洛娃。十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  相似文献   

8.
诞生在二十世纪前夜的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十九世纪文学的庄重的终场的一幕”,它比起十九世纪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来,自有其独到的精深处。然而这部蕴含巨大思想价值的长篇杰作的最初胚胎,只不过是部中篇“道德忏悔”小说(《科尼的故事》)。其大致内容是:青年时期的聂赫留朵夫,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对他人的损害,竟玷污了纯洁的少女卡秋莎·玛丝洛娃,使她堕入种种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中明确表达了基督教婚姻伦理观。他通过聂赫留朵夫向玛丝洛娃求婚的过程,通过俄罗斯上流社会婚姻关系的混乱和下层劳动者在婚姻关系中的真诚、奉献和爱的情感,表现了基督教的婚姻伦理突出体现的是奉献、自我牺牲和爱上帝。它作为基督教道德伦理的具体体现,对人性的提升、社会的和谐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复活》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对这部作品的具体评价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个分歧,较为集中地表现在对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认识和分析上。在过去的评论文章和高等学校主要教学参考书中,对聂赫留朵夫的分析有两点特别突出:第一,聂赫留朵夫体现了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直接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是反动的,因此这个形象值不得肯定;第二,把聂赫留朵夫这个放荡贵族写成一个衷心挚爱农民、自愿放弃特权的人,甚至要与流放西伯利亚的玛丝洛娃结婚,完全是虚伪的。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塔吉雅娜、卡捷琳娜、叶莲娜、玛丝洛娃四个人物为线索论述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形象不断丰满的历程。通过对这些善良的、挣扎的女性形象的命运的分析,强调她们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同步,相承而生的。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说:“人变得不像自己了,其实他仍旧是原来的那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变得不像自己了”的现象处处可见,岂独托尔斯泰笔下的玛丝洛娃?那个曾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反清志士汪精卫,后来蜕变为中华民族的头号汉奸;而那个曾鼓吹帝制的“筹安会”君子杨度,晚年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唐朝那个帮助李世民打天下的李勣,其性格发展和裂变的轨迹更是十分明晰.据诏人刘(食束)记载,李勣曾对人这样评说自己“余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之;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从“无赖贼”到“难当贼”、“好贼”,直到“大将”,我们看到李勣性格从发展到裂变的全过程。正是从这一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那个特定的农民起义的历史时代所孕育的与众不同的名将李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塔吉雅娜、卡捷琳娜、叶莲娜、玛丝洛娃四个人物为线索论述了1 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形象不断丰满的历程.通过对这些善良的、挣扎的女性形象的命运的分析,强调她们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同步,相承而生的.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和哈代处在新旧文化碰撞的世纪之交 ,由于文化传统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 ,他们为人们寻找出路的方式和目标也不一样。玛丝洛娃通过限制感性生活来达到精神幸福 ,苔丝则追求灵肉统一的新生活。这说明托尔斯泰只能在现代文化的大门外痛苦地徘徊 ,哈代不仅超越了传统文化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超越了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列·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形象各异、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如试图反抗自身命运、追求爱情的安娜 ,温顺善良、富于自我牺牲的圣母形象吉提 ,以及受尽苦难、最终获得新生的玛丝洛娃。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分别反映了托氏的道德标准、宗教理念和家庭思想 ,同时也揭示了俄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和作者对俄国社会前途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论托尔斯泰的女性思维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尔斯泰在创作中,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女性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基本上遵循的是好(妻子·母亲·女人)这样一个模式。无论是贵族出身的娜达莎、安娜、吉提、陶丽,还是平民女子玛丝洛娃,几乎无一不是如此。女性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扮演妻子·母亲·女人的角色,因而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女性默默承担着侍奉丈夫,养育子女,料理家务的重任。托尔斯泰的女性思维模式正是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家人离世和濒临死亡的经历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了复活的渴望。尼·费奥多罗夫提出的复活事业的哲学也坚定了他的复活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信仰复活,其作品也蕴含着精神复活的主题。“消失的”时间、内视角、简练的景物描写和“复活的”自然等共同建构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复活主题。“消失的”时间强化了小说的精神氛围,内视角展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概括的景物描写和“复活的”自然描写弱化了小说的现实感,也突出了自然的宗教功能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18.
《玛木特衣》简称《玛木》,“玛”义为“教”,“木”义为“作”或“好”,“特衣”义为“书”或“经书”。《玛木特衣》可译为《教育经》,有的译者根据其内容译为《训世经》。  相似文献   

19.
在土家语中“梯玛” [thi55ma53]是敬神的人 ,是男巫 ,不是“女神”。《“梯玛”探幽》一文认为“梯玛”是“女神” ,是不符合土家语言事实的  相似文献   

20.
一、梯玛 “梯玛”是土家巫师在他们用本族语言作祭祀之歌时的自称——“thi~(55)ma~(21)”的音译。他们用汉语方言吟、唱时,则自称“老司”。民间俗称为“土老司”。 近几十年来,“梯玛”(巫师)在土家族研究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对于“梯玛”一词的本义解释,几乎无人问津。一般在“梯玛即土家巫师”的表面概念上就止步了。其本义,笔者以为可释解为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