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随着我国经济对石油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国内石油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因而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势在必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我国建立石油储备应采取以下措施走"要储备,先立法"的道路 ;明确适当的石油储备规模;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管理模式;完善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确保稳定、安全、可靠和经济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要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大力开发利用天然气;多渠道、多国别、多通道进口石油;"走出去"到国外拿资源;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提高原油加工收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立法和执法。  相似文献   

3.
加快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立法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国家物资储备职能,完善国家物资储备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存在分散、陈旧以及位阶偏低等问题。推进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的立法工作,不仅需要明确立法的目的和调整范围,还应当着重分析战略物资储备中的管理主体、模式选择、外部监管和法律责任等问题,以此推动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中国连续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劳动安全生产卫生事故,中国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及执行过程中曝露出不少问题。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正确实现政府角色定位、完善职业灾害补偿制度;兴起"零"灾害运动;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立法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林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新概念时代,新概念林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粮油安全、能源安全、木材安全等国家安全重要领域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林业部门应尽快开展相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进而促进新概念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的石油资源安全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中国石油资源战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基于目前及今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日益扩大的需求,为确保国家、民族的眼前和长远发展与利益不受损失,我国应尽快确立国家石油资源安全战略,并加快建设国内石油能源储备基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及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油安全是指外部石油资源供应安全问题。中国石油产量增幅不足,消费量剧增使得石油供求缺口日益增大,出现了石油安全问题。中国石油自给能力不足,进口单一,石油战略储备尚未成熟等因素使得中国石油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是保证国内石油供应,应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使石油进口多元化,建立国内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并购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越来越频繁地在中国各地上演着.外资并购一般被认为它主要涉及到反垄断问题.但对于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外资并购却更多的是触及到如何保护中国战略产业安全.我国现在对中国战略产业的外资并购的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战略产业安全与外资并购的关系以及我国外资并购立法的现状,从保护中国战略产业安全的角度提出笔者对外资并购立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计算机犯罪的界定及特征、社会危害性、分类、国外关于打击计算机犯罪的立法与经验、我国关于计算机犯罪立法现状及建议等问题,指出: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科学技术的合理合法应用,我国应当尽快着手这方面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油战略问题思考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油气储量、产量有明显的上升,但天然气勘探开发明显滞后于世界其它国家,油气资源消耗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未来油气资源的需求,我国应调整石油消费结构,提高油气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天然气在我国能源利用的比例;开辟新的油气探区,保障中国海洋石油资源的权益;加强国外油气勘探开发,开展国际石油贸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利用相关的立法,建立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加强油气新能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增加油气来源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富士康"数连跳"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反映出经济转型下的中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即如何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目前我国对劳动安全健康权的立法上重于"经济性",缺乏"社会性",偏向以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为主题,缺失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理念,忽视劳动者心理健康。我国应完善有关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的立法并严格执法,督促用人单位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改革工会职能,加强劳动者心理健康培训,使劳动者有尊严地生活,体面地劳动。  相似文献   

12.
关于计算机犯罪初探包国庆本文主要论述了计算机犯罪的界定及特征、社会危害性、分类、国外关于打击计算机犯罪的立法与经验、我国关于计算机犯罪立法现状及建议等问题,指出: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科学技术的合理合法应用,我国应当尽快着手这方面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国际储备结构的基本特征是黄金储备不足,外汇储备以美元资产为主.近年来,在美元持续贬值、金价上涨的环境下,这种失衡的储备结构造成了直接损失.为充分发挥国际储备的功能,确保资产安全,应该尽快调整国际储备战略,优化国际储备结构.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电子签名法律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签名是网络交易的重要环节。在介绍国外有关电子签名的立法规则、内容、现状及趋势的同时,提出中国应尽快建立电子签名的法律制度,构建中国电子签名立法的基本原则及内容体系,从而适应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李景治 《国际论坛》2012,(2):1-6,79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比亚等国的变局表明,强权政治仍处于强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仍处于国际体系的中心地位。这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环境、政治和制度安全。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恶化了我国周边环境,使南海等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中国应进一步调整战略,积极应对:紧紧把握国内、国外发展两个大局,努力为国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综合运用我国的实力和优势破解外交难题;充分利用、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强化我国的战略支撑;逐步完善对外关系的多元表达机制;适度加快国防建设,强化周边防卫力量,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仲裁作为解决争议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实践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目前,进行系统的仲裁立法工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阐述了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对尽快地制定和颁布一部系统的仲裁法,完善我国现行的仲裁制度,正确及时地解决有关争议或纠纷、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增进人民内部的团结、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仲裁作为解决争议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实践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目前,进行系统的仲裁立法工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阐述了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对尽快地制定和颁布一部系统的仲裁法,完善我国现行的仲裁制度,正确及时地解决有关争议或纠纷、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增进人民内部的团结、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信息网络法治化的必要性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网络已经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国家主权在互联网上面临挑战;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和网络霸权的压力增大;互联网为各种危害行为的进行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为社会秩序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网络环境中法律冲突的现象加剧。因此,加速我国信息网络的法治化,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信息网络的立法缺位现象严重。为此,应尽快健全信息网络立法;在立法的指导思想上,应遵循信息网络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又充分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信息网络健康发展客观要求的信息网络法律体系;在立法的基本原则上应遵循安全原则,鼓励、促进与引导原则,开放、中立原则,协调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发展,进行战略资源储备已越来越重要。但是民族地区出口产品结构中战略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据重要的部分,出现了国家经济安全与民族地区经济利益的矛盾、民族地区经济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争取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增加战略资源储备、发展循环经济、补偿民族地区经济损失、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产品。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