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书苑双璧 常读常新──读《容斋随笔》《菜根谭》校订本前言王同书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和洪应明(生卒不祥)的《菜根谭》这两部书一经问世,不胫而走,上至皇帝,中至官绅富豪.下至平头百姓,无不爱读。尤其是前者,荣获世世代代有识之士的青睐,家弦户诵,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2.
抚州古代文学萌芽、发展于唐代以前,繁荣于宋代,元明清续其脉,绵延不绝。它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又具时代特征。宋代,抚州词与古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领先于全国;元代,继宋文脉,既有文坛宗主虞集,也有程钜夫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明代,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戏剧文学独领风骚,影响深远;清代,以桐城派作家群耀眼于文坛,享誉后世。抚州古代文学,丰富多彩,亮点纷呈,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欧阳澈略考     
提起宋代的欧阳澈,人们多知他曾伏阙上书,并与太学生领袖陈东同时被杀。但于其人其事,仍不无模糊之处,今略作考订,就教方家。一欧阳澈一名欧阳彻,字德明,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宋史》卷四五五有传,云高宗即位  相似文献   

4.
抚州的最早书院可追溯到唐天祐年间创建的湖山书院和三湾书院。宋代是抚州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先后建有各类书院40余所,这在江西乃至全国均居前列。宋代抚州书院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名师多、影响大、成效高的特点。研究表明,发达的农业经济、安定的社会环境、民众崇文重教、政府及官吏的重教兴学是推动宋代抚州书院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宋代《四书》学的兴起与演进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内容。学界对宋代《四书》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范式也趋于多元化。尽管如此,宋代《四书》学的研究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宋代《四书》学的相关文献有待进一步的收集与整理;另一方面,宋代《四书》学的研究也应当鉴别吸收思想史、学术史、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进而分析宋代《四书》学与社会、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推进宋代《四书》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心性操守、立身处世、待人应事、仕进隐退以及忧劳逸预、享乐节俭等几个主要方面 ,详细剖析了儒家中庸思想对《菜根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而说明《菜根谭》作为处世名著 ,其所以持久沁人心脾 ,原因之一 ,就是其有着传统的儒家哲学基础 ,且不少观点至今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传为蔡琰所作之诗有五言体和骚体的《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虽然不能确定为蔡琰所作,但由其文字内容观察,作者十分贴近蔡琰的心灵声音。其后以《胡笳十八拍》为题目的续作者,唐代有刘商,宋代则有王安石、李纲和文天祥等人的集句诗。李纲和文天祥《胡笳十八拍》集句诗的历史意义可梳理为三个层次:一是延续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集句手法,仿效蔡琰自述乱离身世的叙事模式;二是进一步确立了杜甫的文学地位,推崇杜诗为集句诗写作的取材典范;三是实践“以诗为史”,扩大了“诗史”的指涉范围。  相似文献   

8.
周礼 《社区》2010,(26):55-55
近日读明人洪应明的语录体著作《菜根谭》。《菜根谭》是洪应明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然而这本好书却一直鲜有人所闻.直至近年才被人们发现,并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受到广大读者的推崇和喜爱。  相似文献   

9.
将《菜根谭》的思想融入现代企业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书中蕴涵的人生哲学对于企业培养和建立济世兴邦的企业精神,高远清雅的企业家修养,精妙练达的企业管理方法,健康和谐的企业氛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企业将《菜根谭》思想溶入企业文化,要把握系统性、全面性、开放性原则,创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词坛四大开祖之一。其所作《珠玉词》,被誉为“北宋词坛上的报春花”。对于其人其词,历来颇有评说。南宋葛立方说晏殊“身居富贵而又善言”。北宋吴处厚赞同叔“文章富贵出于天然”。近人况周颐把《珠玉词》比“花中之牡丹”。宋代王灼称颂元献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  相似文献   

11.
现存最早记录昭君自请远嫁匈奴故事的文献<琴操>,目前学界多认为是东汉蔡邕所撰,此书并全文收录了所谓昭君所作的琴曲<怨旷思惟歌>.然而,通过对今本<琴操>作者问题的考证,可知此书实出于晋代.据此可知,含有自我意识觉醒成分的昭君自请远嫁匈奴的传说,是东晋文学自觉风气的产物.它的产生,印证了魏晋是中国文学自觉期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泰定养生主论》是元代医家王=编撰的关于养生学和痰证学的专著。该书完成于元朝末年,初刻于元惠宗四年。书中存在一定量的异体字(包括俗体字)、通假字、古字、记音字及常见讹误,就其中的个别疑难字做了考释。  相似文献   

13.
《本草备要》为明末清初新安医家汪昂代表著作之一,该书被认为是"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其编撰推阐药性理论,注重道地药材和炮制方法,结合临床,简要实用。  相似文献   

14.
今古文两学派的较量是《诗经》问题争论史中的一大焦点,但因三家《诗》的陆续亡佚,使得后人要支持今文《诗》,得同时致力于辑佚与诠释两个工作才行,清末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就是这方面的名著。此书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继续前进,尽量铺陈三家原貌,以《毛诗》作为理解今文的参照系,条理清晰,而其分别家数时,主要是依照陈寿祺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的成果,甚至陈氏取材不够精审的缺陷也被王氏所承续,所幸,其在面对旧有材料时仍能注意到筛选与考辨的工夫,所以呈现出来的材料仍较陈书稍显精审。  相似文献   

15.
《南海寄归内法传》是唐代高僧义净西行求法归后所写的重要著作,王邦维先生1987年对该书进行了校注,为人们阅读和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该书在校勘、标点方面尚有可商之处。  相似文献   

16.
《周礼》是宋人争议颇多的一部经典。本文主要分析宋末大儒魏了翁《周礼折衷》的经学特点:魏了翁对《周礼》抱持尊重的态度,认为此书本完整,传世本的残缺是流传过程中造成的,而《周礼》见疑于后世的主要原因在于汉儒解经的分歧与失误;对代表汉唐《周礼》学权威的郑玄《周礼注》,魏了翁既肯定其学术价值,又进行了有的放矢地批驳;对于宋代《周礼》学代表作王安石的《周官新义》,魏了翁一方面肯定其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则批评王安石阿附郑《注》,未能领会《周礼》所蕴先王政治精髓,导致变法误国。这些特点展示了魏了翁的《周礼》学观点。    相似文献   

17.
《道德真经衍义手钞》产生于元代,全编主体由"衍义"、"手钞"、组成,其作者"王丈"、王守正跟这两部分的编撰关系不能确定,可能与道教全真派教徒有关。其释音来源多样,大部是对所征引的注疏中原有注音一体照搬,少部分为根据韵书和个人对语词的理解施音。  相似文献   

18.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弇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和潘岳《西征赋》化引《故事》典故等情况综合分析,《故事》的成书时代应在东汉献帝时期,其作者是一位看到汉家气数已尽、对汉家江山仍有些许留恋的文人,而非亲曹派的文人。  相似文献   

19.
伏生《尚书大传》流传至明朝,已经亡逸,清代为之搜罗辑佚者,多达十余家,成果颇可观。然清末湖湘学者王闿运不满意于前人之成绩,遂以雅雨堂、陈寿祺二本参校,并增补郑玄之注,以成《尚书大传补注》一书。王校于二家各有所取,并不专主一家,或兼弃二家,独出一己之见。由于此书纂著之目的,即是用作书院讲授之教本,故极为简明扼要,并不繁冗,实为初习者极佳之入门之作。而王氏另辟补注之举,则异于前人,此则有助于研读《大传》之理解。  相似文献   

20.
《嘉靖以来首辅传》是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所著的一部有关明代中后期内阁辅臣事迹的传记史书。该书是较早研究内阁制度的专书,因为史料丰富,详实可靠,所以成为《明史》相关传记的史源,其中有些记载可以弥补《明史》的阙漏。虽然也有些不足,但其史料价值仍然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