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推动我国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结合脆弱性理论分析了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特征及内涵.基于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利用聚类分析法构建了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综合评判模型,结合相关数据测算了2007—2016年中国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指数.研究发现,中国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由较重脆弱演变为较轻脆弱,但近年有缓慢上升趋势.对此的解释是:金融危机期间脆弱性指数较高,危机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效降低了脆弱性指数;此后,金融市场波动性较大,科技系统结构发展不平衡,部分技术成熟度不高,以及监管科技发展滞后等原因使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指数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后扶贫时代,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讨了数字金融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及金融素养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有效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且稳健性检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的可靠性;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强化数字金融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降低作用。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低收入、高受教育程度以及西部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降低作用更大。文章的研究结论能对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数字金融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融脆弱性理论虽形成较晚,但对我国金融体系运作却有很强的警示作用。要解释和降低我国的金融脆弱性,必须结合一般性理论界说和特殊原因析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从制度框架去打造金融机体免疫能力的核心思路。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金融全球化,我们不否认金融自由化增强了金融运行的竞争性和效率性,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需要着重分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宏观金融风险累积与强化的特征,预防金融脆弱性的生成与加剧,以求得金融运行的稳健。  相似文献   

5.
金融市场具有内生的脆弱性,其产生原因与信贷市场不同。作为特殊经营行业,与实体经济相比,金融产品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特别是在网络金融时代。这也决定着金融市场内生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几乎是完全弹性的;金融产品的虚拟性;金融产品交易的跨期性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的特殊性等。  相似文献   

6.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度不同贫困线标准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及其最优指数区间,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既存在"数字红利"效应也存在"数字鸿沟"效应,二者呈现出倒"U"型关系,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最优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区间位于108~160之间。分结构看,较低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加明显,但较高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大,且呈小幅递增趋势。在作用机制层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农户数字技能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来发挥中介作用,减缓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结合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在整体上减缓了贫困脆弱性,但是面板门槛回归的结果显示这一影响是非线性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加重了人均年收入低于2490元的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当家庭人均年收入跨过6248元的门槛值之后才会显著缓解贫困脆弱性。另外,过度负债会削弱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效应,当家庭负债超过2.97万元后,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效应会下降。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一个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政策金融的有效运行既需要政府财政的积极支持,也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金融工程与中国金融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领域的高科技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金融理论的发展是“供给”因素 ,金融市场需要是“需求”因素 ,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是金融工程发展的催化剂。金融工程的运作机理是风险的转移和再分配、逃避管制、缓解信息不对称等。本文提出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我国的金融工程发展 ,并给出了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法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渐进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是我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的承诺,也是金融国际化、市场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开放金融市场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业务创新化以及金融服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为适应上述变化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要求,我国金融法制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财务的日常运作、项目投资、资源结构、资产负债等是高等学校管理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特别是现阶段 ,对我国高等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更应重视。本文就这方面需高度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并提出对策建议 ,旨在提高高等学校财务日常管理和财务决策水平 ,使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受到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从金融组织制度、金融市场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现行金融制度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实施金融制度创新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首先将中国上市公司按照财务状况分成财务状况优秀状态、财务状况稳定状态、财务状况恶化状态、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状态、破产或等待退市状态5个阶段 然后计算1994—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每年的转移概率,在此基础上推出1年转移概率矩阵 最后计算上市公司在各财务阶段的平均生存时间,以及从各财务阶段走向破产或退市的平均时间。  相似文献   

14.
金融安全呼唤投融资体制与银行业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银行业不佳的经营现状及其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潜伏着极大的金融风险,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极大隐患.本文认为,不良债权问题根本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产权制度下的投融资体制,应当通过国有产权分散人格化及国有产权营运人格化来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和高效的投融资体制,以控制银行、企业不良债权债务.同时,通过五大创新的金融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从而达到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金融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完善的金融决策体系是保证金融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科学化的金融决策程序是决定金融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本文重点研究了如何建设科学化的金融决策体系,并按照科学金融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以期达到构建和谐金融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在于资金不足,而固有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拓展新的融资渠道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而融资租赁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可解企业的“燃眉之急”。本文从中小企业的现状出发,着重论述融资租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最后提及中小企业与融资租赁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面对2012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央经济工作的会议公告透露出十分重要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将出现重大转折的新信息。这种转型将表现在摆脱"货币依赖症"、改变以往唯GDP是从的指导原则、调整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或虚拟经济的关系、减弱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对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对两种典型发达国家混业监管模式进行比较后,就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在应对渐进的混业经营趋势应有怎样的变革这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对加强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的财务监督体系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设计科学、运转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对于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从而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完善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从融资结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监督组织体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乏力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内部财务监督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结构变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引入农村邮政储蓄存款,修正了农村储蓄存款总量,并运用农村住户调查的农户现金收支资料,改进了农户手持现金总量的测算方法;其次,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农户金融资产的总量、结构与增长速度,并做了省际间及地区间的对比研究,还初步分析了地区差异水平与成因;再次,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测算了影响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程度;最后,提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调整农村金融产品品种、优化农村金融发展外部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