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戚国华 《东方论坛》2012,(2):70-73,79
"路"在史铁生的人生历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含义。由于双腿瘫痪,他无法走路;将近四十年,他不断地探寻人的生命困境的缘由与终极希望之出路。从荒诞的命运谜路走向"爱命运"的审美与艺术之路,他经历了漫长的求索之路;至终他坦然认同并走在仰望与奉献的爱愿之路上,完成了他的"过程即目的"的人生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2.
作者费尽笔力塑造的"全忠仗义"的宋江遭遇众多读者的厌恶和批判,造成宋江不忠不义的原因,在于作为个体生命的根本性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理想追求与现实社会公共价值判断和规范的矛盾,即由于他追求功名之心与他所生的时代相违背而造成的。功名之心是宋江悲剧人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功名心使他惹上官司,狼狈逃命于天涯;功名心使他将梁山事业看做他博取功名的筹码,梁山事业和宋江个人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了必然。  相似文献   

3.
羽是一个终生渴望爱却得不到爱的女孩,却获得神的眷顾,在神谕的启示下,游走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开始了她的精神流浪和寻求救赎之路的生命历程。她的命运之根掌握在风中,如无根之羽,一切归于风。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虔诚地相信上帝,对老子之道非常推崇,他认为老子的"道"是指与通向上帝的"道路",多次引用老子的道论印证自己的上帝观。托尔斯泰如此认识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似性:"上帝"与"道"都具有本源性,"上帝"之意志和"道"之规律都具有必然性,"上帝"之门与悟"道"之路都依赖直觉排斥知识。但是,不同文化下产生的思想是存在根本不同的,"上帝"是以"爱"为其内涵的人格神,"道"是以"自然"为其内涵的客观规律。托尔斯泰视二者为一,既与他个人的思想倾向有关,也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5.
黄显华教授是两岸三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元老,他满怀激情投入教育,在做中小学教师期间即开始反思与实践.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20年问一直醉心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在其中体悟到"爱"、"知"、"思"、"进"之道,走出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拓荒之路、方法之路,并在"道"与"路"之间寻求不断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从许地山小说中女性的残缺人生出发,分析她们在残缺多舛的命运面前所坚持的人生哲学,认为她们在残缺人生面前并不消极悲观,而是坚持不懈地"补缀"残破的人生之网,执着地追寻她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少女形象、水手形象、穷汉形象。穷汉形象是沈从文二三十年代着力塑造的一批人物形象,"穷"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情感方面的缺失。穷汉们的人生理想平淡、真实,却迫于各个方面的压力而命运坎坷不平。他们的人生理想与命运变化的背道而驰触动了沈从文敏感的内心,与沈从文的人生体验一拍即合,并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法国作家乔治桑的作品无一例外地皆以"爱"为主旨,它像一根红线贯穿每部小说的始末,在这些爱情篇章里男女主人公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真诚的相恋,平等自由结合,体现了作家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在徐訏文本中,始终存在一个自我寻找的内在结构,孤独的生命体验使他对人生和命运有着不断的追索与探问,寻求着意义,也寻找着自己的最后归宿,这种弥漫渗透着的情绪使徐訏最后走向了皈依之路。文章从体验的角度察悟徐訏文本中潜隐的生存痛感、对人生茫然感觉的思索与追寻,以及他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命运的关注,对生命的宗教沉思及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与孔子、墨子一样,有一颗伟大的爱人之心,他怀着普世之爱,怀着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对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人生的种种悲剧,同情着、惋惜着、痛苦着,他不仅为受苦者、被害者、被压抑者、怀才不遇者、饮恨含冤者一掬同情之泪,也为那些残暴、昏庸、阴险、狡诈、贪婪、无耻、懦弱,欲害人而最终也躲不过悲惨命运的人深深地悲哀。他的爱是博大的,他的悲悯是深沉的,他的心中有着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藏族当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凸现"路"意象,富含文化身份的寻找与建构,人生命运与抉择,传统与现代的纠结,民族、国家的发展走向等多方面象征意蕴。充分表明当代藏族作家群体面对多重外来文化的冲击,有意识地对人生、文化、民族、国家的发展之路进行思考与探索,已经形成典型的"探路"意识。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与孔子、墨子一样,有一颗伟大的爱人之心,他怀着普世之爱,怀着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对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人生的种种悲剧,同情着、惋惜着、痛苦着,他不仅为受苦者、被害者、被压抑者、怀才不遇者、饮恨含冤者一掬同情之泪,也为那些残暴、昏庸、阴险、狡诈、贪婪、无耻、懦弱、欲害人而最终也躲不过悲惨命运的人深深地悲哀.他的爱是博大的,他的悲悯是深沉的,他的心中有着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浙江舞蹈家协会,为协会主席抄写文件。就是在舞蹈家协会,他第一次读到了路遥的代表作《人生》。这本书的出现,也许就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吧!这本书犹如一个引导者,它在很短的时间里改变了马云的思想,进而改变了马云的未来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李锐始终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他的整个小说创作一直是围绕"从个人出发去追问普遍的人类困境"这一命题而展开,对于人生困境的无尽展示与言说的背后正包含着对于人生命运无常的追问。从李锐小说所展示的人类生存困境入手,重点考察了从《厚土》到《银城故事》这一时期的创作,梳理了李锐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困境,进而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命运危机。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小说创作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遵循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内涵,用富有深蕴的象征表现对人生、人类命运的思考,他的小说人物对话无一例外体现了这一原则,被称为"电报式"对话。  相似文献   

16.
《孤独者》与《伤逝》都以"另类"女性的人生遭遇为文本叙述中心,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事,通过男性主人公的追忆,完成对缺席的女性"另类""在场"的叙述,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女性叙事策略,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向来弱势的妇女阶层和女性命运的深刻关切,而男性主人公忏悔和自我救赎的失败,则彰显了鲁迅先生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批判了五四知识分子思想的局限以及对中国女性解放之路的切实探索。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在其旷世之作十四行诗的前l7首,为使其爱友达到美之永恒——爱之永恒——生之永恒的境界,不惜用大量笔墨和高超的劝说技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丝毫没能打动对方。本文着重分析莎翁美丽的"劝婚诗篇"的失败原因:由于他违犯了"人性丛林中的忌讳",即"朋友数,斯疏矣"这条原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在对技术的追问之中,海德格尔发现了技术之本质,他溯源而上寻得了现代技术之本质———"座架"。在座架中起支配作用的乃是一种命运,此命运把人带向一种可能性的边缘,即一味地去追逐、推动那种在订造中被解蔽的东西,并且从那里采取一切尺度。由于人被带到了上述这种可能性的边缘,人便从根本上受到了这种命运的危害。海德格尔说认为,如果命运以座架方式运作,那么命运就是最高的危险了。这种危急的情形着实让海德格尔深感忧虑,他深深地为此在而忧。  相似文献   

19.
陆机在入仕与出仕、忠与孝两难的境地中折磨着自己,最终走上了一条漫长的不归之路。他经历了纠结的人生,并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诸多的斗争,但最后却走到了不归路的尽头——死亡。陆机出身豪门,信奉儒术,身处动荡的社会时代,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李之仪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这里既是他晚年遭编管的地方,也成了他的终老之地。编管当涂使他痛苦过,但强烈的"当涂情结"又使他对其始终不离不弃。他的"当涂情结"表现在其对当涂绝佳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景色的爱以及追慕李白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