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历史发展格局的巨变,影响到方闻艺术史观的形成。在新艺术史观的指导下,方闻确立了中西文化比较的新模式,由此寻绎出中国古代绘画独一无二的书法性视觉艺术语汇和结构,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传统。  相似文献   

2.
风格分析是西方艺术史中比较成熟的方法,通过关注艺术作品及具体艺术家的风格演变并将其运用于艺术史的分期和具体作品的断代。普林斯顿大学的方闻将传统中国视觉结构和西方风格分析的方法相结合是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次有效尝试;说明通过对西方中国美术史方法的了解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获得更广阔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意识,全然不同于西方人的空间感觉,但若以跨文化视角,尝试以西方艺术心理学图式论和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美学观念互证式的阐发,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贡布里希等人的图式论相当圆满地解释了图像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内在心理学规则。它不仅可以说明西方艺术史,同时也可以用来阐述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美学观念。通过对中国绘画中胸中之竹、意在笔先和成竹在胸等传统命题的图式论解释,进而透过中国古典绘画以大观小、以小观大和远三个传统命题所反映的中国绘画的空间图式,不难发现中西美学虽然各有不同的表述,但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却又殊途同归。可见,借助西方图式说来解释中国的古典绘画空间观,一方面可以说明中国绘画鲜明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探究了与其他文化中绘画空间美学相近的图式原理;同时,中国绘画美学独特的空间命题和观念反过来丰富了我们对图式说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一种超越异同比较的美学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绘画是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我们祖先用智慧创造了伟大的文化,在世界艺术史上堪称是独放异彩。纵观世界艺术史,毫不夸张的说,文明传承之悠久、艺术成就之伟大、艺术观念之前卫、艺术层次之雅致等都居世界前列。绘画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历经了原始萌芽、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等阶段。它的灿烂、辉煌、神秘在世界艺术史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美国学者高居翰不仅在中国绘画史的撰写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绘画史观:一是强调对绘画作品本身的研究——视觉研究,这种内部文本研究不同于传统的画论研究;二是主张结合绘画的外部语境进行分析。高居翰认为绘画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并不是分裂甚至对立的,绘画和历史的断裂关系可以通过他提出的“风格”研究来弥合。  相似文献   

6.
楚绘画是中国上古时期水平最高和最有时代特色的绘画之一.它涵盖了后世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分科的基本题材,基本上确立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造型语言,并能以概括性较强的的形色语言表现对象的神韵;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对汉代绘画及后世中国绘画格局的形成意义至关重大.其造型、图式和色彩不仅具有形态学意义而被后世直接继承,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艺术要素和艺术精神影响了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7.
绘画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既是历史美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为艺术史研究领域提供了空间维度,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的,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它以研究历史时期绘画对环境的认知和表达为主要任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时期中国绘画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过程;历史时期绘画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及其空间关系;历史时期影响绘画对空间差异性的表达。其研究在当下地方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滕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美术史学家,他以西方艺术史治学方法,结束了千年中国传统美术史写作形式,标志着中国美术史论新转型,他被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滕固的艺术思想包括了历史文化观、科学观、进化论观、文化(艺术)救赎观等诸多思想。其中梁启超、蔡元培及留德期间是其艺术思想的主要来源,本文综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化背景,考察了滕固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表现主义美学与表现主义艺术是推动现代西方表现主义运动的强大力量,表现主义美学为现代派绘画提供了理论上的理解,表现主义绘画艺术为表现主义美学提供了践履。可以说,现代绘画艺术史即是一部表现主义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沙龙展是法国现代艺术史的重要构成部分。法兰西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艺术训练/教育制度把艺术从自律领域引入公共领域。画家不仅是艺术家,还扮演着思想启蒙者的角色。画作不仅是自律性的、自足性的艺术活动,还是公共性的、开放性的艺术活动。观画者的参与、介入,就是一个艺术意义分享过程。沙龙展是一个由画家、画作、观画者三个主轴之间互动而生成的公共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1.
德国绘画是日耳曼民族特殊的人文传统、种族特性和深刻的思辨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艺术史最为重要的篇章。而丢勒等画家代表了德国绘画中繁杂丰富的样式主义风格,是德国绘画成就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12.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是目前我国高校唯一对中国古代绘画开展全面系统整理、编纂和研究的学术机构。近年来,中心在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下,与浙大艺术学系、中国艺术研究所、艺术史与考古研究中心、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筹)等机构合作,资源重组,优势互补,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富有  相似文献   

13.
西方绘画因素对中国工笔人物画有着很深的影响,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也显现了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西方传统绘画观是一套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写实观,而中国人追求的是意象的表现,注重主体对于主观感受的描绘。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取向是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开拓新的形式语言,并且结合当下社会现实的需要,迎合了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翻译学术话语形成了由西方和中国传统译论构成的二元结构,产生了科学观和艺术观的对立。中国翻译的艺术观是中国传统翻译观的主流,是世界独特的译学模式,其中翻译绘画类比是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关键。它构成了翻译史的框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性思维取向。只有理清这一类比历史脉络才能真正理解际遇中的西方译论并与之平等对话。临摹意义的翻译观被创造性绘画的翻译观置换,原文"现实"同原文一道成为翻译的参照,缓和了作者/原文与译者/译文之间的紧张关系,但真正消弭二元对立格局,建立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平等对话关系的前提是建立共享世界的历史视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的造型观是意象造型,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产物。“意象”是指绘画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物象相互融合,交织而成的艺术精神。“似与不似之间”,对形与神的总体把握,是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核心。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华民族绘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翻译学术话语形成了由西方和中国传统译论构成的二元结构,产生了科学观和艺术观的对立.中国翻译的艺术观是中国传统翻译观的主流,是世界独特的译学模式,其中翻译绘画类比是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关键.它构成了翻译史的框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性思维取向.只有理清这一类比历史脉络才能真正理解际遇中的西方译论并与之平等对话.临摹意义的翻译观被创造性绘画的翻译观置换,原文"现实"同原文一道成为翻译的参照,缓和了作者/原文与译者/译文之间的紧张关系,但真正消弭二元对立格局,建立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平等对话关系的前提是建立共享世界的历史视阈.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维新运动的先驱,通过在意大利游历中对西洋绘画艺术历史发展的思考,以及对中国画的整理分析,他认识到西洋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西美术融合的必要,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合中西为大家”的主张,极力呼吁中国画的变革,期望在新的时代出现新的绘画形式、新的创造者。他的国画变革观形成于民族危亡的动荡时期,着眼于变革创新的精神,与其变法思想紧密相联,反映出当时有代表性的西洋观,表现出一种较开放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的话     
中国艺术史并不是一个新领域,从商周铜器、汉魏刻石、南北朝隋唐佛道遗迹、宋元绘画,到明清书法,早已受到国际国内学界的关注。近年来,欧美、日本学者旧貌已换新颜,充满新想法、新方法的一些研究著作,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了中国,让这个原本就有传统的研究领域,充满了变化的征兆。可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仍然很多,这些被叫作中国艺术的作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科学考古学引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对象仅限于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书画家,以及作品中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等种种缺陷。田野考古出土的古代艺术品资料的丰富性和科学性特征,不仅丰富了艺术史研究的内容,更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保障,田野考古出土的古代艺术品在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中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结合英国学院派画家透纳的作品,分析他对瞬息变幻的光与色的捕捉,通过在绘画实践中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的累积来对透纳的实现绘画艺术目标进行了研究,阐述透纳的作品和透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以及他的绘画艺术实践在艺术史中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