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杜甫事件为我们观察当代文化提供了一个有益窗口。涂鸦的作者不同,反映出来的动机和利益也不同。商家和媒体利用此次事件实现了自身利益,但公众在其中除去娱乐自身之外,一无所获。此次事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杜甫本人,而仅仅是一次当代的文化消费。公众娱乐和商家利益构成了整个事件的核心,因此在这种文化消费中,我们根本无法建立起精神、道德等要素。  相似文献   

2.
鲁迅1907、1908年的五篇文言论文,在"神思"、"精神"、"意力"、"心声"、"内曜"、"白心"等观念系统中提出了其早期的"个人"思想。从文本表述中可以看到,鲁迅的"个人"言说一方面直接援引了来自"异域新宗"的西方思想,引人注目的是,他所征引的"个人"思想,都来自诸如施蒂纳、叔本华、尼采、果尔凯戈尔、易卜生等德国或德国文化圈的思想家,另一方面,他之转述所运用的语汇又大多取自周易、孔孟、老庄、佛教、陆王心学等传统符号资源。表象隐寓着深层的联系,深入鲁迅早期"个人"观念可以发现,正是传统思维结构的存在,决定了他对十九世纪末德国"极端之个人主义"的偏爱和吸取,通过中、德思想传统中文化"自我"的比较勘察,可以发现,青年鲁迅正是通过中国的"自我"接受了德国的"个人"。这一发现说明了:鲁迅反传统的"个人"观念的形成,却内在地受制于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王蒙的《红楼梦》评论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征:鉴赏与批评并举,体悟与活说贯通;生活经验与审美体验融为一体,思想观念与笔调文情汪洋恣肆。他敢于立说,自成一家之言。他的《红楼梦》研究能够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理予以“概念化”表述,并在体悟、阐释、批评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红学研究的“系统”。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是较早地明确使用"消费社会"这一称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消费社会是富裕的,但同时也是病态的。第一,技术理性利用对消遣、娱乐、休闲等的控制,成为消费社会新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形式;第二,不断发展的技术以及强大的商品和消费逻辑,彻底破坏了文化的传统形式和基础,使其丧失了颠覆和反抗功能,沦为单向度的文化;第三,消费社会不断地制造和满足各种虚假需求,这是所有异化现象的根源。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马尔库塞构建了独特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5.
周汝昌从文本研究角度立论的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小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的魅力》(《红楼艺术》增订版)、《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等,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周汝昌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是建立在"写实自传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思想与艺术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尤其他的"还‘红学’以学"的倡言,曾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这一学术争鸣的深入展开无疑有助于推动《红楼梦》研究的深化和红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周汝昌专人研究"已然成为红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红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正面临着多重的挑战和考验。如何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困惑与问题,创造性地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鉴于此,我校邀请几位专家以"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为主题进行了座谈,就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实然"与"应然"、"定位"与"使命"、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的路径、大学文化的性质以及以策划来统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工作和构建富有特色的大学激励文化等,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7.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8.
周思源《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方法研究,二是人物研究,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以及《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等。周思源创作方法研究源自于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红楼梦》题旨和艺术特征的深度思考,他认为《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并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象征现实主义,这一新说就为《红楼梦》艺术研究开拓了新境;周思源的人物论角度新、辨析缜密、新见迭出,与他的创作方法论相辅相成。总之,周思源的创作方法论和人物论均与长篇小说创作相联系,体现了他学术研究应为创作实践服务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件大事,科技创新、人口流动以及现代化进程引发民族文化传统的更替都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三个焦点。因此,我们特设置一组笔谈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2,(21):43-43
为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80周年,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全面展示社区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展示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热情讴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共青团中央年初下发通知(中青办发[2002]7号),要求各地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从2002年4月中旬开始,到2002年10月,以“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社区青年文化节活动。  相似文献   

12.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当前工匠精神已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逐渐成为开展品质革命的重要助推力。现有研究主要从职业精神、道德伦理、组织文化和价值取向等4个基本视角对工匠精神进行界定,但存在着视角不够全面、层次较为单一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工匠精神研究及其相关实践开展需构建一个整合性的概念框架,即工匠精神包含品质追求、履职信念、职业承诺、能力素养、持续创新和传承关怀等6个维度,它们可从终极目标、业务技艺、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等4个方面系统地诠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未来研究可以在该整合性框架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而探究工匠精神的影响前因、作用结果及其边界条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