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调解德国宗教改革时期(1517-1648)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纷争,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律层面上通过了多项决议,尤其是《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威斯特法利亚和约》,主要表现在宗教合法化、自由化甚至中立化等方面.帝国从中表现出了日渐清晰的政治理性原则,直至完全抛弃了宗教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近代早期德国宗教关系的和平稳定.帝国调解宗教之争,实质上是对世俗领地格局的调整.帝国政治在此过程中日益世俗化和宪政化.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法》自1998年出台后,推动"国际宗教自由"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令世人遗憾的是,它提倡宗教自由、减少宗教迫害的美好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倒增加了更多有害的形式:宗教恐怖主义以及跨国恐怖主义。"宗教自由政策"之所以难有成效,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完全从美国的视角理解和看待"宗教自由"。2013年8月"信仰共同体倡议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美国不再专注于"宗教自由",而是强调与海外宗教领袖与团体的交往,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更有效的人道主义援助,促进包括宗教自由在内的多元主义和人权的发展。从"宗教自由"到"宗教接触",就整个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政策的发展历程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人事上的变迁,更是奥巴马政府对于备受争议的国际宗教自由政策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3.
施莱尔马赫认为宇宙是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直观和情感,这就使宗教不再属于形而上学和道德学的领域,从而提出了不能用判断真理的标准判断宗教的合法性问题,同时这也开创了近代德国哲学-宗教哲学非理性主义的传统。用直观和情感界定宗教,实际上是从人的角度界定宗教,施莱尔马赫也就成了宗教人本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2009年10月26日,美国国务院宗教自由办公室发布了《2009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该报告对198个国家和地区于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的宗教自由状况进行了评估。和往年一样,报告继续把中国列为特别关注国,对中国宗教自由状况进行歪曲。本文结合该报告出台的历史背景及其涉华部分的主要内容,揭示该报告的实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巴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我们熟悉他的《十二平均率》、他的合唱曲以及宗教曲《受难曲》等。巴赫的音乐并非全部涉及宗教,但我们必须带着宗教的情感去聆听他的音乐。因为他的音乐是音乐中的宗教———它确立了人们对这种艺术严肃性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破恶声论》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思想。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宗教、庙会和神话三个方面来解读《破恶声论》中鲁迅早期的民俗思想。分析表明:鲁迅早期对宗教、庙会和神话等信仰方式的起源、局限、社会作用,对中西信仰的平等地位以及对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今天从民俗学的视角来重读《破恶声论》不仅对民俗学研究,而且对国家的宗教政策、民间信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美殖民地是一个宗教社会。殖民地的统治集团利用宗教作为统治工具,对劳 动人民实行宗教压迫。殖民地的民主派领导人民展开了反宗教压迫的斗争,传播了民主、自 由的思想,使宗教当局受到沉重打击。经过十七世纪几次反复斗争,北美人民争取宗教自由 的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扩大了居民的政治自由。虽然这些斗争仅仅取得了宗教宽容而并未 实现宗教自由,但却为宗教自由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雅歌》在《圣经.旧约》中是独特的一卷,通常被称为“歌中之歌(Song of Songs Son)”。它是古希伯来时期宗教向日常生活渗透的产物,与希伯来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质是契合一致的。独特的流传过程使得《雅歌》的宗教文化蕴涵日益增强,爱情与宗教的异质同构关系又赋予《雅歌》以超越单纯的世俗情爱之上的宗教文化属性。《雅歌》实现了文学向宗教的转化,并取得了非同寻常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十分重视 ,但对近代中国的平等条约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1871年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是由中日双方自愿商定 ,权利义务对等 ,明确规定互不侵犯领土 ,互不干涉内政的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不仅是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一个条约 ,而且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中日修好条规》昭示后人 :对外平等交往是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前提 ;强权和武力解决不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 ;强大的国力及和平诚信的理念比条约的平等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围绕《少年中国》曾发生过一场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众多学者从不同立场对宗教的本质和定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基于肯定立场和否定立场对宗教的界定,社会主义者也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否定观点.本次讨论所涉及的问题构成20世纪早期以后中国宗教学持续关注的问题,其批判精神也为后来的中国宗教学所承续.  相似文献   

11.
邪教是否属于宗教?反邪教与宗教信仰是否冲突?如果两者不冲突又如何实现两者的"两全"?这些是我国反邪教法的理论瓶颈,也是我国在反邪教国际斗争中的软肋。刘正峰、周新国两位教授合著的《邪教的法律治理》在宗教事实评价标准基础上提出的邪教事实宗教说、国际宗教自由有限自由说及其反邪教立法建议,突破了我国反邪教法学的三大理论瓶颈,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反邪教法研究。  相似文献   

12.
邪教是否属于宗教?反邪教与宗教信仰是否冲突?如果两者不冲突又如何实现两者的“两全”?这些是我国反邪教法的理论瓶颈,也是我国在反邪教国际斗争中的软肋。刘正峰、周新国两位教授合著的《邪教的法律治理》在宗教事实评价标准基础上提出的邪教事实宗教说、国际宗教自由有限自由说及其反邪教立法建议,突破了我国反邪教法学的三大理论瓶颈,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反邪教法研究。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报道了大量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并借此向外界宣传了自身的宗教观。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积极争取教徒,引导其参加抗战;正面客观报道宗教界的抗日救亡活动;以俄为师专设政府机构管理宗教事务,并努力践行宗教自由政策。质而言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对于自身与宗教关系的自我调适与更新。  相似文献   

14.
《摩奴法典》与《古兰经》的共同之处包括 :它们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它们都体现了宗教和法律的融合 ,它们都具有双重强制性。这两部宗教法典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这主要表现在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法典的主要内容方面  相似文献   

15.
《颂歌》是德国著名诗人斯特凡·格奥尔格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关于这部诗集是不是欧洲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颂歌”,西方评论界素有争议。本文通过对《颂歌》18首诗歌的结构分析,认为《颂歌》继承了欧洲传统的用于礼拜仪式的宗教颂神歌的结构,《颂歌》的仪式化与格奥尔格的艺术宗教密切相关。仪式指明了艺术神圣化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与《十日谈》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然而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意图不同,二者所显示出来的宗教观念却截然不同:前者对真主安拉充满虔诚,后者对基督教会却充满嘲笑。  相似文献   

17.
《诗经》的宗教学研究既指以《诗经》来研究中国上古宗教,也指借助上古宗教来解读《诗经》。回顾百年大陆及海外《诗经》宗教学研究,尤其是运用文化人类学视角和方法解读《诗经》宗教内涵方面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以《心灵史》为标志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从文化寻根进入到血缘寻根阶段 ,《心灵史》的杰出之处在于它对 2 0世纪中国小说宗教母题叙事的发展 ,一方面 ,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从文化比较中体现宗教价值取向的理念 ,使伊斯兰宗教文化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诗性的阐释与定位 ,另一方面 ,作者在叙述中的激情投入不仅体现了现代文学宗教母题叙事模式的扩张 ,而且体现了当代知识者对宗教价值取向自由言说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陈垣对外来宗教史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一、厘清了外来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在中国流传的若干史实。二、提出研究外来宗教史的几个基本观点: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各派平等;倡导比较宗教研究;外来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外来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注重搜集教外典籍研究外来宗教史。三、编著《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为研究外来宗教史提供了中西回历法换算的可靠工具。四、对外来宗教史籍的整理与校订。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风靡朝野。刘义庆在其名著《世说新语》中,对这一时期儒玄佛合流的宗教现象有着较为深入的反映,对宗教徒的生活和活动多有记载,形象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宗教徒人物。书中体现的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宗教徒活动推进了文学的发展,而《世说新语》中有关宗教人物的描写又扩大了宗教的影响,宗教与文学于双向汇流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