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思想淡出,学术突显"是李泽厚先生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状况的一个著名"诊断".无疑,"学术突显"是一种学术自觉的结果.我们且不论学术与思想本来就有着如何难解难分的复杂关系,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单就中国学界"学术突显"的状况来看,其是否尽合人意?我想,人们在承认学界30年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必然把我们引向对于究竟什么是学术自觉,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学术自觉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学术评价功能的错位与缺失是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频发的重要诱因。在新时期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内涵和功能,从评价理念、评价体系、评价时效和评价环境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公正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这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克服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学术腐败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课题制是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方式,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也参照课题制方式管理。文章就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制度实施七年来的基本情况做了初步梳理和分析,并就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而且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从根本上说,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评价而言,从不同的视角和原则出发可以导致不同的评价方式。但是无论何种评价方式,都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成果做出恰如其分、符合实际的价值判断。根据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进行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专家同行、政府机构和公众舆论的评价。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也各自存在着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程恩富  周肇光 《探求》2004,(6):61-63
本文认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方针和目标,是一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的纲领性文件,阐述了贯彻中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并就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创新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30多年来,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取得了五大成就,开启了理论创新的时代。“十二五”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步入系统创新的新阶段,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创新;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从无序竞争转换到有序推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与自然科学同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同样重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国家工程”。系统创新、全面发展、走向世界,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成果。科学发展观的这两种属性,决定了它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最重要的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必须坚持以实现科学发展为根本任务,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研究资源是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知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有必要以知识为中心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文献、信息层次向知识层次发展,建立以知识为组织和处理单元的知识管理体系,不断研究知识的生产、组织、传播和利用的规律,按照学科创新的要求组织知识,合理地配置社会科学的知识资源,以达到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目的。本文拟对社会科学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创新方法作一尝试性探讨,以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能够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首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全新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解放话语权,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目标,明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理念,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途径,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诉求和基本取向,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首当其冲的要务。  相似文献   

11.
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 “十二五” 期间的重大课题。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区逻辑, 厘清阻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价值矛盾, 探索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的制度路径, 对于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创新、整体进步意义重大。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发展 知识社区 价值基点 制度自觉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period of 12th Five-year Plan is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order to fulfill this task, we need to grasp the logic of the knowledge community, clear up value conflicts that hinder our progress, and map the route of system change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 ,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本质 ,但是它又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人文性质和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注重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孙应帅 《创新》2012,6(5):12-15,126
近几年,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指示,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从某种角度理解,其具体涵义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就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指示精神为指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博大精深,实践性、科学性都很强,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报告第七部分明确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的厚望。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历史经验、理论观点、战略举措以及主要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当前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下功夫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先进性 ,在代表“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上下功夫 ,使理论研究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下功夫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坚持牢记宗旨 ,在代表根本利益上下功夫 ,把科学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面向社会、推动普及 ,在促进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知识、增强执政能力上下功夫 ;必须坚持贯穿全部、统筹全局 ,在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四个突出 :突出现实 ,贴紧要务 ;突出重点 ,破解难题 ;突出优长 ,打造精品 ;突出创新 ,繁荣学术 ,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 研究方式, 既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命题, 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 系的前提。创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 有三个重要的维度: 一是从文明格局的 高度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 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特性, 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 二是以包容并蓄的方式拓展、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研究 的视角与内容, 在研究创新中优化主导地位, 克服居高临下的意识形态傲慢和无力失 语的意识形态虚弱症状; 三是秉承开放学习的心态对国外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 究, 在借鉴交流中维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克服封闭自语和盲目崇外的意识形 态研究套路, 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意识形态新文化。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意识形态安全

Mainstream ide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novation in mainstream ideology research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China, and constitutes a precondi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novation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novation in mainstream ideology research involves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First, we should innovate mainstream ideology research in terms of the pattern of civilizations, that is, to grasp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oppose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revivalism. Second, we should adopt an inclusive approach to mainstream ideology research to bring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and to optimize its guiding role and overcome both ideological arrogance and ideological aphasia. And third, we must be open-minded in carrying ou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instream ideologies of other countries. In exchanges with and learning from other countries, we should protect the safety of mainstream Chinese ideology and avoid both self-contained isolationism and a blind worship of foreign things. In this way, we can develop a new ideological culture that is worthy of our times.  相似文献   

17.
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既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命题,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前提。创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有三个重要的维度:一是从文明格局的高度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特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二是以包容并蓄的方式拓展、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的视角与内容,在研究创新中优化主导地位,克服居高临下的意识形态傲慢和无力失语的意识形态虚弱症状;三是秉承开放学习的心态对国外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在借鉴交流中维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克服封闭自语和盲目崇外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创造无隗于时代的意识形态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李培林 《社会》2005,61(1):7-27
如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矛盾,实际上存在着三 种路径: 第一种是"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假设和断定是,社会主 义时期的一切社会矛盾,归根结底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的反映,共同的阶级就意味着共同的社会地位和共同的利益,后者又进 一步意味着共同的社会意愿、共同的社会态度和共同的社会行动。在 这种逻辑推论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  相似文献   

19.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能简单从技术层面来理解,而更需要从文化层面来考量。就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而言,制度伦理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作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都缘于制度伦理的缺失。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来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meta-analytic review examined the magnitud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crete emotion knowledge and three of its most commonly studied correlate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social competence,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Emotion knowledge demonstrated small to medium-sized relations with each correlate. Moderators of effect size were also examined and included multiple sample and method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sing random effects models, significant moderators of effect size for relations between emotion knowledge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cluded sample recruitment, sample age, and the source of externalizing problems ratings. Moderators of effect size were not found for emotion knowledge and social competence, and the effect sizes across samples for emotion knowledge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were homogeneous. Results highlight the relatively consistent yet modest relations between emotion knowledge and its correlates. 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research and new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on emotion knowledge using innovative method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