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任正非 《今日南国》2013,(10):61-61
很多了不起和钱无关。比如,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来撒尿,见月伤心,写下20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之后,亿万学生们起夜,看到月亮,都想起这20个字。这,很了不起,但是和钱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2.
笔者日前已作《唐诗新说七题》,今以“八题”续之,谬称“新说”,颇觉汗颜,实冀抛砖引玉,为求名家指教也。一、“床”还是解作“睡床”好李白《静夜思》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著名的思乡之作,写得十分出色,可谓言短情长,感动了古今多少他乡流落人,称之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恐怕也不过分。诗中写游子因思乡情切,所以思绪恍惚,目光迷离,竟然疑明月之光为地上白霜,转而醒悟过来,便举头望月,羡月能“团圆”,又低头思亲,叹己之独处。以上对诗意的分析,千余年来早成定论,并无异议。如清人愈樾在《湖楼笔谈》…  相似文献   

3.
张教诚 《社区》2009,(14):13-13
反复阅读马未都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和谢德明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并非马扎,而是井栏》两文(两文先后刊载《书摘》2008年第6期和第8期),发现两位先生的立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床”在户外,而不在室内;李白一上场就望月思乡.而不是一觉醒来,看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后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4.
“床前明月光”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床前明月光”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静夜思》中的首句。《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二十个字,是李白诗歌中流传得最广,最为群众熟读易记的优秀诗篇。其原因:一、口语化。“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指,便成佳句。”(清·钱泳《履园谭诗》)口头语言的最大特点是明白晓畅,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新鲜之感。《静夜思》可算是文艺口语化的佼佼者。二、意境好。“词境以深静为至。……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为隔蓬山,思之思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月亮     
茹喜斌 《中华魂》2013,(18):44-45
李白那些大气磅礴的诗篇,总令我心神追远志向云霄。但我更欣赏他诗中的月亮。这或许缘于儿时就能吟诵的《静夜思》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洁朴素,粹出自然,犹同天簌云锦流泉飞歌,唱出思乡之浓浓深情,也绘就一轮华夏永恒的明月。  相似文献   

6.
<正>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中国人素以家庭为出发点和归宿。家是根,无论走多远都要寻根;家是线,无论飞多高总会有线牵着。正是这种文化渊源,历代都有思念故乡的动人故事和名篇佳句传颂。即使“飞流直下三千尺”浪迹天涯的李白,也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时,中国人又以家庭为堡垒,以家族的荣誉和利益为至上。一个家庭无论多么不和,甚至父子反目,兄弟相仇,一旦遇外界侵扰,都能暂时团结一致,共御外  相似文献   

7.
廖原 《老友》2008,(10):14-1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在我总有一份割舍不断的情结。故乡在江西省定南县,它从明朝走来,建县的历史只不过400多年。县城原设在老城镇,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阳明)曾驻守于此。他觉得老城像一条航行的帆船,于是决定在县城南边的南山之巅建造一座巽塔,象征河桩栓住帆船,故名"定南"。  相似文献   

8.
[刨根问底]“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中国人都熟悉。因为它通俗易懂,还因为它充满联想。从白茫茫的月光,李白想到了凄凉的寒霜;从高悬的明月,李白想到了遥远的故乡……李白就是这样一个浮想联翩的人。古书上记载着“梦笔生花”的故事:一个夏季的夜晚,少年李白坐在院子里乘凉,不知不觉睡着了。在朦胧的梦乡中,他梦见自己所用的一支支毛笔,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一张张白纸,也都自动飞到了他跟前。李白高兴极了,拿起笔来,不觉文思如潮,写下了无数佳作。当他一觉醒来时,才知道自己做了一…  相似文献   

9.
广州话的oe     
一、外地人学讲广州话,读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哪些字音最难念准?最难念准的是诗的韵脚“霜、乡”二字。广州话“霜“念(?),“乡”念(?),主要元音都是(?)。二、为什么外地人学广州话念以(?)为主要元音的字音有困难? 汉语方言拥有(?)(或φ)元音韵的甚少,早已知道的只有吴方言的上海话有φ、μφ、φy,苏州话有φ,φy。闽方言的福州话有(?),建瓯话有(?)、(?)。最近才知道湖南攸县方言有aφ、iφ、(?)φ。  相似文献   

10.
又回故乡     
姚明 《新天地》2012,(6):46-4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诗深驻我心底。去年5月,我这个86岁的老太太离开久居的北京,回了一趟济南老家,寻访我家的老宅和老街坊。怎知物是人非,整条街都变成了高楼大厦,附近的巷子无影无踪。找来找去,只有老街牌子还是原来那个。我立刻联想到,北京何尝不是这  相似文献   

11.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通篇琅琅上口 ,明白晓畅 ,千百年来 ,众口传诵。然释其首字 ,犹有两说并存。一说以为 ,“床前明月光”之“床” ,即指普通睡眠之具。全诗乃言诗人睹月思乡 ,夜不能寐 ,起床沉吟之状 ;一说以为 ,“床”乃井栏之谓 ,非卧榻之谓也。古人聚水而居 ,有人处即有井 ,故井可代指村落、城镇 ,又常引申为故乡之意 ,“市井”、“背井离乡”云云 ,皆由此而来。全诗乃言诗人绕行井边 ,望月怀乡之情。两说皆可通 ,若强欲索作者之原意 ,恐须起太白于地下也。愚以为 ,诗无达诂 ,自古而…  相似文献   

12.
正陈慧瑛,著名归侨女作家,1946年12月出生于新加坡。她的外祖父是新加坡爱国华侨富商,1959年外祖父含泪将最心爱的外孙女送回中国。那一年,她13岁。离开新加坡前,外祖父将珍藏多年的晚清画作《墨梅》交给她,并嘱咐她要学有所成,报效国家。陈慧瑛坚持写作40年。她将这理解为一种传承。她说,自己一家三代都侨居国外。不过,她从小是读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长起来的。1967年,她不负外祖父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正当人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静夜思》是当代中国知名度最高、普及度最广的小诗,堪称天下第一绝句。诗中物象的亲切性、音韵的和美性、思维的单线性、空间的可变性、时间的永恒性、身心的依存性,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魅力系统。但是,《静夜思》在整个唐代并未受到评论家和诗选家们的青睐。而且"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两句,也是明代人从李白原句"床前看月光"和"举头望山月"改动而成的。"明月……明月……故乡",不仅大大增强了宇宙间的空明感,强劲延续了望月思乡的诗歌传统,而且大大凸显了明代文人群体的"大明"意识。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民族情绪,更使得这两个"明"字别具意味。因为在古典诗文中,"故乡"与"故国"同义。从明清两代开始,中国读者用集体的智慧,小小修改了李白的《静夜思》,大大强化了"作品的绝对独特性",又用集体的热情,一代代人亿万次地持续诵读。时至今日,终于在千淘万汰之后,将"床前明月光……"托上了民族记忆的珠穆朗玛峰。透视一首默默无闻的唐诗演变为天下第一绝句的特殊历程,后人可以在文学创作、作品改编、接受研究等方面获得多向度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守住宁静     
正人生短促,人寿几何。诚如庄周之所言:"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而我们短促的一生中,能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永远陪伴着我们的是心情。千万别小看这心情,它能让天地为之动容、草木为之异色:同样是走进大观园,刘姥姥感到的是开心,林妹妹感到的却是伤心;同样面对如水的月光,李白缠绵浅吟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相似文献   

15.
陈俊珺 《社区》2014,(24):50-50
半躺在沙发上,手捧着电脑,看片子、玩游戏,一躺就是几个小时,这是时下不少年轻人热衷的放松方式。但长时间保持半坐半卧的姿势,其实比低头伏案更伤颈椎。有统计表明,我国每10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颈椎病,这一原本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今在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工作的白领人群中,正越来越多见。不少人年纪轻轻,颈椎就提前老化。如此高的发病率,工作、生活中的不良姿势是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6.
我从小就成了读书迷。我六岁上学时,进的是一所教会学校。从小被关在家里,足不出户的我,刚被送进校门,就被学校里的“洋鬼子”吓坏了。第二天便不肯上学了,气得父亲将我的书包扔上了屋顶。我赖在家里不肯上学,父亲的打和骂不管用,母亲的谆谆教导作用也不大,姐姐的善意催促,我更是无动于衷。母亲是个没上过学,基本上不识字的家庭妇女,凭借她自身的努力,却能背诵上千首唐诗宋词。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要求她给我讲故事时,她讲了李白幼年时“铁杵成针”的故事。她对窗外的一轮明月,触景生情,给我背诵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相似文献   

17.
思乡情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帐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相似文献   

18.
读诗贵在穿透李富朝世上没有无情的诗。所不同的是:有些诗,情浮于外,没读便知;有些诗真情不外露,非深究而不可得。李白有首《静夜思》,标题就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更深夜阑,诗人陷于深沉的思念之中。问君何所忆?“低头思故乡”作了爽朗明快的回答。这类诗情浮于外,...  相似文献   

19.
舍得     
林国卿 《社区》2013,(14):13-13
书桌前正是一面窗,读书半途,抬头望窗外,有时明月高挂,有时浮云悠悠;低头下望,则是公园一片绿树遮荫。因此这小窗常常瞬间转换我的心思.  相似文献   

20.
尽管徐克已经江河日下,仍然还会有无数拥趸影迷,都在“举头望明月”等待着徐老怪东山再起。于是我们终于等来了徐克最新的《七剑》——一个超级乌杂的大烂片。电影前三分之一,一通胡乱的滥打,再伴随一张梳着半边头发苍白脸的女怪冷脸观杀,为什么要打要杀,完全是是糊里糊涂。然后是代表混乱人物关系的明星诸个登场:英俊而全无个性的陆毅、仍然一脸“孔雀”怨仇的张静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