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别林斯基说过:“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既充满了悲剧的雄伟,又充满了喜剧性;这两种对立因素在这个人物身上不可分割地、完整地融合为一个统一的、自成一体的个性;你对他又是惊奇、又是害怕、又是好笑”(《别林斯基论文学》)。中外文学史上许多具有人民性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往往把悲剧性和喜剧性融合在一起。关汉卿、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吴敬梓、果戈里、契诃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中不难找到这类例证。可以和这些文学大师们比美的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他的部分小说创作,就有把喜剧性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这出以炽烈的热情“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抨击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四幕话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经久不衰的艺术力量。《雷雨》整个剧情集中发生在从早晨到半夜十几个钟头的时间之内。四幕戏、八个主要人物全部活动都安排在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两个场景中。仅仅通过一天的生活,就展示  相似文献   

3.
论《日出》     
曹禺1934年发表处女作《雷雨》,两年后又推出新作《日出》。两颗巨星相继升上蓝天,为中国剧坛洒下一片银光。不少评论家已在议论《日出》与《雷雨》的相异之处。我们把两者作个粗略的比较,至少可以看到以下两个不同点:作者的视野扩大了。《雷雨》的焦点只是由血缘联结起来的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也只是围绕着情欲旋转,最后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一场乱伦的大悲剧中。《日出》却把上海这个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中各阶层的人物都摄入了镜头,全面地揭露了那个鬼魅世界的阴森恐怖的内幕。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剧坛上,戏剧结构的分析方法,种类繁多。本文不揣浅陋试图站在比较文学平行比较的视点上,鸟瞰全剧,从情节冲突线、人物关系网、心理冲突线等处着眼,用轮状分析法,对《雷雨》(1934年)与《大雷雨》(1859年)这两部名剧的艺术结构的相共性与相异性作一些探索。一、轮状情节冲突线布局的比较《雷雨》与《大雷雨》都是家庭悲剧。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主题特殊性,决定了作品的结构的特殊性”。两剧都不谋而合地采取了多层次线索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统看法认为应划归悲喜剧,而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我们可以看剧中的主要情节:寻梦、化魂、皇帝判决,都有着喜剧性的表象和悲剧性的实质,是典型的悲剧情节。而这些悲剧情节正说明了作者汤显祖运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内涵的原因。深刻地分析剧中某些情节,就可以看到“乐不胜悲”,从当时具体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6.
<雷雨>的创作意图是源于他对"命运"这一课题的探究.青年时代的曹禺始终被"到底是什么在制造着人间一幕幕悲剧"的思索折磨着.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雷雨>中人物的言行共同表明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忧思正是人类对自身利益的过度执着引发了自身的悲剧,而这悲剧必将像大雷雨一样彻底洗涤人间的罪恶.  相似文献   

7.
谕《雷雨》     
<正> 《雷雨》的悲剧发生在“绅商”的大家庭内,在这用矿上埋死的苦工人换来的大厦里,到处显得阴沉沉鬼森森,充满了各种各样叫喊的声音。这里有凶残的活阎王的威武的断喝声,这里有在血腥镇压下激起的粗犷的反抗的呼喊,也有精神受了长期压抑而发出的绝望的呻吟,也有淤积着深远的痛苦已经嘶哑的哭声,也有少女被欺侮而走向死亡深渊的绝望的嚎叫。这些罪恶、痛苦和反抗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雷雨》悲剧的基本气氛。唯一显得不调和的声音是周冲的天真的快乐的欢笑,他在做美妙的梦,梦见天空……海……小帆船……和四凤一起向前飞啊飞……,  相似文献   

8.
一《雷雨》发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它非但不因时代的前进而减弱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反因几经修改而更加精湛生辉。修改本的《雷雨》共四幕,描写了本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大资产阶级家庭和一个劳动家庭间的悲剧。《雷雨》主要写了八个人物,这八个人物各自有着鲜明的性格,相互问又有着复杂的关系与纠葛,使剧本包含了众多的、极其丰富的戏  相似文献   

9.
《雷雨》中极具悲剧性的人物——周萍,是个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典型人物,他与蘩漪、四凤的不伦恋情一步步将他引向了死亡命运的深渊,而他内心对这种畸形的爱的冲动和依赖则成为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雷雨》这部伟大剧作的出现代表了中国话剧艺术最高水平,然而,它的命运却是一部悲剧史,相对于它的初版本(文化版),《雷雨》开明版对人物形象进行较大修改。本文从周冲这一角色出发来探讨版本变迁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周冲淡化了原来的悲剧色彩,人物形象比以前显得更为苍白,在艺术上它是一个极大的败笔。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各自的研究中,已愈来愈深切地感到,曹禺早期剧作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念——“蛮性的遗留”。且看《雷雨·序》中的一段自白:“《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蛮性的遗国’,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与“蛮性的遗留”语义相近的还有“原始的情绪”、“神秘的吸引’等等。而且,这些意念虽只是在论及《雷雨》时提出来的,可事实上,“蛮性”是贯穿在他早期的心态与剧作全过程的,不单单是《…  相似文献   

12.
一 在《雷雨》中,周萍可能是一个最复杂的性格。作者曾提醒表演艺术家们:“周萍是最难演的……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而性格又是很复杂的。”在周萍出场时,作者不惜用了一千二百多字来阐述他的心理性格特征(蘩漪用了六百多字,周朴园和侍萍各用了三百多字)。几十年来,评论家们对他的理解和评论与作者对他的阐述也大相径庭,其参差也大大超过其他人物,以至一些评论家不顾《雷雨》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它在各种层次读者中的广泛影响,断定《雷雨》“对周萍性格的主要方面还缺乏足够认识”,甚至说“有美化周萍的地方”。事实上评论家们也主要是把周萍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在那里描述着,我们经常看到的总是“纨裤子弟”“花花公子”“淫乱”“自私”“伪善”“放荡”“精神颓丧”“卑鄙”“丑恶”这些字眼。作者当年曾希望有个好演员“化开他性格上一层云翳”现在看来,这层“云翳”已被评论家们染成了浓云,点成了污秽的斑痕。  相似文献   

13.
曹禺名剧《雷雨》是否存在宿命观念?这个问题,曾有个别评论家发表过保留意见或否定见解,然而绝大多数人却一致认为:《雷雨》存在宿命观念。这似乎已成了几十年来的定论了。我以为,持肯定论者之所以有偏颇之处,在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偏误:究竟应当怎样辨别剧中人物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究竟应当怎样理解作者的创作自白?究竟应当怎样判断一部悲剧是否存在宿命观念?搞清了这些问题,必然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雷雨》不存在宿命观念。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虽被多人研究过 ,但其深意仍可继续发掘。如果采取以杂文为小说注脚的“鲁迅注鲁迅”方式 ,重新解读其文本结构和文体特征 ,则可发现 ,阿Q及其周围人物 ,以称谓可分为三六九等 ,但思维和行为方式却完全相同 ,具有精神同构性特征。小说意义不是靠冲突而是靠人物间的对应关系展示 ,“改造国民性”意图结构性地渗入了整部作品。小说叙述策略造成阅读心理的前后反差 ,读者经历了从喜剧到悲剧的美感体验 ,有助于实现对封建文化的整体批判和对民众个体的拯救 ,是具有开放性的能直抵人心、又高度抽象的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15.
老舍作品常常呈现出一种悲喜交融的创作特色。作为幽默大师的老舍,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寓庄于谐的独特艺术风格,诙谐幽默的语言往往描绘着一个个令人叹惋的悲剧。话剧《茶馆》典型而又鲜明的体现着老舍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剧中人物的言语诙谐幽默,人物的命运悲剧寓予其中。老舍通过对人物的简要塑造,旨在探究人物的喜与悲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6.
话剧,本是“舶来品”。对我国话剧影响最早最大的莫过于挪威戏剧家亨利·易卜生了。早在中学时代,曹禺就在易卜生的戏剧中担任角色,《雷雨》受易卜生戏剧、特别是他的名剧《群鬼》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但我们认为,《雷雨》还受到我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屏风后》的一些影响,而这一点却被人们所忽略。其实,欧阳予倩也受到易卜生的巨大影响,他译他的戏,演他的戏,“一脑门子易卜生”。(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的《屏风后》早《雷雨》四年发表,对戏  相似文献   

17.
悲喜剧相结合的小说,在鲁迅小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小说最能体现鲁迅小说的特色。悲喜剧结合是对立的同一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对立的同一性,包含着两种意义:其一,对立双方因一定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对立双方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悲剧和喜剧相结合,也存在“共处”和“转化”两种情况。“共处”,不言自明。“转化”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悲剧性人物,到另一历史时期则可转化为喜剧性人物;二是,在同一作品中,悲剧向喜剧转化。由“共处”而形成的悲喜剧相结合的作品和由“转化”而形成的悲喜剧相结合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前者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悲剧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悲剧理论的诞生,理应是在有了悲剧这种文学样式之后.宋元时期,中国戏剧产生并兴盛了起来,中国悲剧也随之产生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人们还没有明确地以“悲剧”一词冠之.“悲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引进的.但并不能就此说,此前中国的古代就没有悲剧这种艺术形式.乾隆58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曾与乾隆一起观看戏剧演出.他在他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说:“戏场所演各戏,时时更变.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马嘎尔尼用tragedy一词,明确指出中国戏剧中是存在着悲剧的,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悲剧是符合当时一个普通西方人的悲剧观念的.中国悲剧发展到清代是承继了前代悲剧的传统的.面对这一文学形式的存在,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是他们对悲剧常冠以“怨谱”、“苦戏”、“哀弦”等名称,而且也没能形成蔚为大观的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悲剧理论体系.我们只是在他们的戏剧理论著作、戏曲序跋和戏曲评点中窥见星星点点.  相似文献   

19.
韩晓清 《兰州学刊》2007,(5):144-145
喜剧《悭吝人》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品之一,刻画了阿巴贡这一悭吝人的形象,突出表现了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特点.以《悭吝人》着眼,综观莫里哀的创作,其喜剧不仅改变了西方戏剧崇悲剧贬喜剧的传统,同时其性格喜剧使西方叙事文学开始真正转向写"人"这一现实性层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悲剧有一区别于西方古典悲剧的显著特征:悲剧而带有喜剧性因素。这种喜剧性因素,除表现为游离于剧情之外的插科打诨、丑行穿插外,尚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喜剧性情节;第二,“大团圆”的结局。后者是诸多喜剧性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种,它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被镇压,但最终脱离苦难,与家人团圆;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被迫害致死,但他(她)们的阴魂却得以复仇;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死后化为自然界的某一物、或成仙,以偿生前的夙愿;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屡遭迫害,但经过一番曲折斗争,最终剪除奸佞,获得胜利。传统悲剧中的这些喜剧性因素使观众在伤心哀痛之后能得到新的安慰,剧本所揭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昭昭之理使他们因悲伤而一度倾斜的心理又重新恢复了平衡,他们轻松地走出剧场,感到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