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德庵先生在《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诗经·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一本作(马师),是中,(马呙)、骊是骖”中两个“是”字的的用法为例,说明上古汉语已经在使用肯定系词“是”了(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二期)本文并不打算同徐先生讨论《诗经》里面有无真正的系词问题,仅就“骐、骝是中,(马呙)骊是骖”中的“是”是否为系词的问题与徐先生商榷。我认为徐先生把上述两句中的“是”当做系词来理解不太恰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各种词语的词典。它初步奠定了我国语文词典编纂的基础,基本形成了古代汉语近(同)义词词林的雏形。其编纂体例和训释体例,也对后世的汉语词典编纂史和文献语义产生过较大影响。本文所谈的是“连言为训”这种训释体例。 黄侃最先发现,“《诗经》中连言之字《尔雅》‘释言’‘释训’即以为释”(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黄焯编定《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所称“连言”,是指古文献里特定语境中有联系的上下文。例如《诗经·大雅·江汉》:“肇敏戎公,用锡尔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周代礼乐制度,对《诗经·周颂·载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篇中若干关键词语的训释,对于《诗经》与其他先秦典籍的解读有普遍的意义.本文认为,诗篇中的“媚”字,是一个表述先秦时代“和合”哲学思想的重要词语.本文还对周代礼乐制度中的礼俗关系作了一定的释述.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于归”和“有行”的意思都是“女子出嫁”。但是二者的使用对象和时间却截然不同,决不混用。“于归”一词见于《诗经》的《周南·桃夭》,《周南·汉广》、“召南·鹊巢》、《邶风·燕燕》、《豳风·东山》五首。《桃夭》篇中凡三用:  相似文献   

5.
“耳提”解     
“耳提面命”乃是沿用了两千几百年的一句成语,它出自《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其意在于形容教诲他人时的殷切态度,这显然为世人所公认。然而,有些辞书在具体解释其词义时,似乎并不十分确切,甚或曲解了它的意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解释“耳提面命”道:  相似文献   

6.
据文证义简言之即在具体语育环境中辨析词义,验证词义内容。每个词都有固定的词义内容,但它绝不能脱离民众的语言。词义系统也不是孤立地表示意义。如《诗经·王风·杨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和《诗经·王风·大车》:“岂不面思,畏子不敢。”例一句中的“子”,名词,泛指统治阶级(那个统治阶级不和我在申地防守)例二句中的“子”,代词。(第二人称代词)(难道不想你,怕你做事胆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里,“窗户”、“国家”、“动静”、“忘记”之类复音词,均被视为偏义词。前人研究偏义现象,其视角主要放在训诂上,其次才是语法的透视。古人很看重说经,欲通经典,就必须“达古书之例”,“不达古书之例,难以说经矣”。(清俞樾语) 《诗经》时期,汉语词汇中的偏义现象已见于古籍。《诗经·豳风·鸱鴞》:“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牖户”,偏指“牖”,即窗,意为鸟巢的出气孔。最早发现古书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词典》、《辞源》释“月令”“春令”“夏令”“冬令”所引例句皆出于《礼记·月令》。在《礼记·月令》中 ,这是一组意义相关的词语 ,其中的“令”都是“政令”之义。《汉语大词典》和《辞源》将“冬令”之“令”释为“政令” ,这与《礼记·月令》语境文义相吻合 ;而将“春令”“夏令”“秋令”之“令”释为“节令” ,这与“令”所处文本语境意义相悖。这两部辞书对这一组意义相关词语的解释未能充分顾及其含义上的相关性 ,因而释义前后抵牾 ,缺乏准确性。本文考察了《礼记·月令》的文本语境 ,并结合儒学“礼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对上列词语中的“令”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9.
《诗经》“副笄六珈”古义钩沉丛文俊(吉林大学古籍所副教授长春130023)关键词诗经副笄六珈首饰制度文化《诗经·君子偕老》是“庸阝风”中的名篇,名物制度的特点突出,并有较多的文化色彩。遗憾的是,从汉儒注经至今,对该诗的解释尽管众说纷纭,却无一达诂。其...  相似文献   

10.
壹、“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的确认“有”字在上古汉语中有很多个意义,其中一个表示“有(个、些)人”、“有的”,即指代无定的人或事物。例如:(1)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左传·定公八年》(2)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11.
一我们在阅读古代书籍时,常常可能碰到字词变换、字词空缺、字形残废、词语怪异等等情况。字词变换的,如《尚书·尧典》中的“协和万邦”,在《史记·五帝本纪》里为“合和万国”;《诗经·大雅·荡》中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而在《晋书萧子恪传》里引用这句话时则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代”;《后汉书·班超传》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在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作品中,常见这样的句子结构.例如:“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相似文献   

13.
高亨先生《商君书注译·垦令第一》 :“声服无通于百县 ,则民行作不顾 ,休居不听。”亨按 :声服当作声技 ,技服形近而误。声即声乐 ,技即今语所谓“杂技”。说详新笺。笔者按 :“技”、“服”除了皆从“又”外 ,字形并不很相近 ,要误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且即使在《新笺》中 ,高氏也没有提供直接的书证 ,如果严谨一点 ,也只能说“服”疑为“技”之误。其实“服”未必是误字 ,《诗经·小雅·六月》“共武之服” ,《笺》、《尔雅·释诂》并云 :“服 ,事也” ,窃以为“声服”之“服”亦当训为事。又《诗经·大雅·灵台》“瞍奏公” ,《传》 :“…  相似文献   

14.
在文献记载中,称某人将任令尹为“将知政”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既任令尹为“持国政”(《说苑·至公》)、“为政”(《左传·襄公三十年》),前令尹让贤为“传政”(《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些表示权能职事的措辞,均突出一个“政”字,这说明掌治内政,乃是令尹的根本要务。 令尹所理之内政,包括哪些方面?综合各种史料,可知有如下数端:  相似文献   

15.
北京人民出版社《古代散文选注》上册注云:“苦秦,即‘苦于秦’,受秦统治之苦。”山西人民出版社《历代散文选》注云:“苦秦,以秦为苦,即在秦的统治下深感痛苦。”这两种解释,均值得商榷。按“苦”的本义是一种野菜,味苦,也叫“荼”。如《诗经·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苦,苦菜也。”《毛诗正义》云:“此荼也。”引申为味道苦。如《诗经·邶风·谷风》:  相似文献   

16.
查《竹枝》歌声,最早的记载是唐·长庆二年(822年),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的《竹枝词九首引》: 岁正月,余来建平,闻里中儿联歌竹枝……,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 如吴声……。 “黄钟之羽”,“末如吴声”(明·胡震亨《唐音癸鉴·卷十三》)是由哪些音组成的呢?还是先从“竹枝”、“女儿”在中唐时的读音说起。 据王力《汉语语音史》载: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有多种方式。关于表示肯定,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认为:“表示肯定,一般用肯定句式,有时也可以用双重否定的句式,还可以用否定的反问句式。”除此之外,究竟还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呢?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提纲》中提出了“否定作用的模糊化”,认为:“有些词语的否定形式跟肯定形式是一个意思。”(例如:好不容易=好容易;差点儿没/不=差点儿;难免不=难免等等)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可以表示肯定的方式,那就是故作否定的句式。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的古文化发展史上,音乐与文学总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古希腊与古印度的“史诗”,原本都是可以合乐歌唱之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勿庸置疑也是能唱的。《墨子·公孟篇》曰:“弦诗三百,歌词三百”。《史记·孔子世家》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对于我们研究《诗经》在当时的应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古代一些文献中,“诗”就含有“歌词”之意,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曰:“凡乐辞曰诗,咏声曰歌”;《汉书·艺文志》曰:“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由此可见,《诗经》除了是我国第一部可供诵读的诗之总集之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部音乐文学总集,第一部歌词总集。  相似文献   

19.
1 “咨询”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onsultatio”,其基本涵义是商讨、协商。英语为“consult”,俄语为,主要含意也都是商讨、评议、质疑、谋划等。在汉语中,“咨询”一词在古代是分开的。“咨十有二牧”(《书·舜典》),这里的“咨”就是商量的意思;“询于四岳”(《书·舜典》),这里的“询”就是询问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咨询”已合为一个术语,也是商量、询问、谋划的意思。现在,“咨询”通常是专指一种社会化的独立行业,简称为咨询业。咨向业,按其性质、作用、对象和功能一般可划分为两大类型.行为策略咨询与心理咨询。本文探讨的问题属于行为策略咨询范畴,有关心理咨询范畴的问题,可参阅《咨询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7版,1988版),本文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20.
夕阳一词,始见于《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所谓“度其夕阳”,是说开辟山的西侧,以扩大种植的土地。“夕阳”,本指山的西侧,这是因为山的西侧为西下的太阳光所投射的缘故,故《尔雅》云:“山西曰夕阳。”《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日之夕”,即太阳落山之时,故牛羊下山归家。可见,夕阳原先只不过表示日在山之西侧即傍晚之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夕阳被视为一种美的景色而为人们所欣赏、所吟咏,大概萌于《诗经》,兴于魏晋,盛于唐宋,而当它被作为一个诗词用语借以抒发对人生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