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安顺 《社区》2012,(35):52-52
初冬可以品味的事物太多.比如品味初冬的黄昏.可以让人想象到那华丽绝美的转身多么灿烂辉煌;比如品味初冬风中的一缕菊香。散落心头的惆怅仿佛在倾听一首清幽委婉的歌,让人心明眼亮;比如品味一个古老的童话.那个深藏了让人神往一辈子的完美结局,在初冬时节变得扑朔迷离;比如品味初冬月色。在长街灯亮的清新空气中,像一只温柔之手把月朗星稀的感觉.通过北方的榆树和南方的竹影.遮挡成羞涩少女的梦……还可以品味“落红本非无情物”的一帘幽梦。可以深思“冬至寒潮带雨生”的满窗萧瑟,可以断想“初冬雨雪兆晴光”的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2.
名词“品位”与“品味”在词典中记录的都是表“物品的质量”,但实际运用中二者关涉对象不仅为物,更经常用于关涉人。二者在关涉对象为物和关涉对象为人的意义之间是表义素和隐义素的关系。当关涉对象为物时,名词“品位”和“品味”用的都是表义素:品位——物品质量;品味——物品质量 特色、风味,此时意义交叉在“都与物品的质量有关”。当关涉对象为人时。二词用的都是隐义素:品住——档次、格调;品味——体会、鉴赏的能力,意义交叉在“都与人在某方面的具体能力有关”。意义的交叉正是二者混用不清的原因。鉴于其隐义素使用的普遍性,建议将其作为独立义项收入词典。  相似文献   

3.
王涛 《社区》2011,(5):16-16
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不读书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被淘汰.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番王国维读书“三境界”。自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相似文献   

4.
一部《水浒传》,一个“传”字就向读者传达出文体的信息、内容的信息,一个“水浒”的词,就向读者交代了水泊梁山的一帮好汉的生存环境、兴衰历史;但相同的内容换成了《荡寇志》,就成了对一群梁山贼寇的批判,文章的思想境界、作者的立场观点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如果把它换成《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那就具有了挑逗性的情色味。由此可见语文课不能离开语文的特点,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对语言的品味。语文课应当让学生在品味汉语语言的韵味的过程中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论“味”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味”与“美”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味”有三层涵义,它的本质在于它是作者创作时的刻意追求,是作品的精魂,是鉴赏者的终极目的。“味”的生成机制有三个条件:客体自身具有“原味”,主体鉴赏后品得“新味”,主客体发生联系的中介物“遇合机缘”。品味由低到高分三层:解味、玩味和创味。品位层次决定了主体在鉴赏中的不同级位。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一年,在畅销书的排名榜上,保罗·福塞尔的《格调》一书赫然出现在榜“首”。有人曾宣告:《格调》是继《第三次浪潮》、《第二性:女人》之后的又一大畅销书。确实国人的书架上也以摆上一册此书为时尚,如果你还算有些文化、有点品味的话!否则就让人觉着你太老土、太没有格调、太不时尚了。 然而当国人津津乐道于“品味与格调”的话题,并且绅士般地尽量让自己显得“品味”一些,更“格调”一点的时  相似文献   

7.
乔布斯说,伟大的产品其实是品味的成功,而品味来自于学习、观察和对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的深入了解,“从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中获取灵感,再把它注入到手头的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晶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文意理解词语含义”就是各地根据新课标要求,在语文中考试题中出现比较多的题型。这类题目往往注重考查同学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揣摩品味,就是解答这类试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穆东 《成才与就业》2011,(22):20-21
上一期,笔者以“饮料”与“职业”类比的方式,让青年明友“品味”了一次人力资源市场里的不同职业,有的清香、有的纯净、有的苦中带甜。此次,笔者再以“水果”与“职业”类比的方式使读考更加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性质,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2,(5):1-1
最近,偶尔翻阅一本杂志,一篇“今年命运‘不对称’”的文章吸引了我,我仔细品味文中列举的各种“不对称”现象,感触万千,味道十足。联想当今社区建设,也颇觉“不对称”问题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1.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傅子柏新西兰“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的短篇小说《苍蝇》,“对事物和事件使用了准确有形的象征”①。乍一看来,“苍蝇”与“战争”毫无关联,但细加品味,却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一只叫“褚橙”的橙子被人赋予了励志的色彩,“人生总有跌宕,精神终可传承”,是什么让人们在吃橙子的时候竟然开始品味人生?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散文以其独具的文化品味形成其鲜明的创作个性。“文化观照”构成了梁实秋散文文化品味的内在机制。在这个内在机制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古典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意识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使梁实秋散文文化品味呈现出丰富的含蕴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重点。许多时候,学生读得不少,可是只停留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层面上。为了提高朗读效率,“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从语言结构特点入手引领学生朗读,即语音、词汇、语法、  相似文献   

15.
在1998年国务院国内禁止传销的禁令发布仅仅不到两年,“非法传销”的复活就如蝗灾一般肆虐全国。从广东到海南,从广西到湖南,从辽宁到山西,传销大军摇身一变成了“联锁加盟”,成了“滚动促销”,成了“消费联盟”,甚至成了电子商务的“直复营销”,大批从未接触过电脑更遑论网络的农民也都成了电子商务的“先驱”;而且在他们的各类“手册”、“秘芨”之中,还一本正经信誓旦旦地宣称“支持国家取缔传销的政策”,并煞有介事地说明他们的“联盟”与传销的“根本区别”! 但在实际操作上,他们的方式与老一代传销根本没区别。如非说有…  相似文献   

16.
“我不喜欢写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成了目前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的最主要的原因,作文与快乐在学生的眼里似乎很难共处,  相似文献   

17.
对于朱天杰先生的山水画,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阐释,颇具有“构成”意味的形式感,雅致而清丽的设色效果,朴厚而挺括的线条……种种特色,不…而足。而笔者认为,朱天杰先生山水画最有特色也是最值得品味之处,在于造境。唯有理解了其造境,才能领略其笔墨形式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了不得”与“不得了”的成词与词汇化考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词“了不得”与“不得了”在否定词组“不得”词汇化后再词汇化,由否定式的动补词组和偏正词组分别凝固成词,经历了一个词组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一句北;于通用白话“不折腾”难倒了国内外媒体界的双语精英。一时间,“不折腾”成了2009年的流行语,“不折腾”的翻译问题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就“不折腾”的语用文化内涵以及翻译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好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由儒、释、道三家揉合而成 ,看似多有分歧、对立之处 ,实质上根本上存在着深刻的统一 ,即在思维的最高层次上都强调“一”和“中”的理念 ,“一”与“中”正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东西方文化相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偏于向内的阴性思维模式 ,重觉性 ,带有艺术特征 ;西方文化偏于向外的阳性思维模式 ,重理性 ,富于科学品味。觉性与理性是人类进步的双腿 ,中西文化互补、融合、汇流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