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少良 《学术交流》2012,(12):166-171
中国古代的类比思维,是古人学术和文艺思维产生的源头,其思维过程以观物取象为途径,具有表象运动的特性,思维结果结成具态的观念意象。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比德观念的哲学基础,比德审美观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对象物的自然属性比附某种社会观念,在社会意义下来理解自然美的属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比德审美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维的特性在于取象模拟,物我为一,它是一种诗性思维,它的结构方式和创造审美意象的手法,不仅在文学艺术,而且在广泛的审美文化上也得到普遍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后现代主义力(Postmodernism)是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文化思想界、理论批评界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如果开列一个有关的书目,可以达到近百种。不但美国的院校、论坛、刊物在谈论这个问题,就连西德、日本等国家也有连锁反应。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对六十年代以来(延伸一点,也可说是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和西方文化、文学倾向的认识和评价,是一个有关全局的问题,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也因为涉及的问题是一个正在发展和形成中的文化现象,许多方面还看不清楚,说不明白,所以争论也多,分歧也大。但它毕竟是个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考察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本文力求论证,这些理论在对于实证主义的缺陷方面,以及理论建构、当代社会研究的新路径方面,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视角。文章讨论了这些理论视角在社会学经验研究和概念研究中的应用,其中有些应用包括了对偏差行为、性别、媒体和文化等诸方面的社会学研究工作。最后,文章讨论了这三种理论视角对社会学家在其学科线界和领地问题上的思考所产生的蕴涵。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是一个并不轻松和容易的话题.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在世纪末中国文化场的文化过滤和思想互动,必然发生一系列的文化折射和问题变形.事实上,当代中国知识界、学术界和艺术界确实出现了一种后现象,即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甚至有人提出后当代、后革命、后东方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潮的涌动,而影响最大的当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语境后问题不是变简单了,而是变得更为复杂.这倒不是因为中国属于前现代或在时间断裂中走向现代,而是传统、现代、后现代、东方和西方、后殖民话语一下子搁上工作平台,使得问题的当代处理变得相当棘手.这一状况促使我们必得弄清后现代的范畴及其基本精神,因为其与当代中国形象的塑形和基本问题的解答,有着非此不可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1998年6月18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出版社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理论座谈会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概论》首发式”。参加座谈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牧、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国拉康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的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发展,他本着使精神分析哲学化的初衷,提出了带有结构主义色彩的新构架。其关键概念是镜像阶段,使精神分析的自我概念从儿童心理学方面得到补充,成为有个性历史过程的概念。他在自我想象、现实之间建立了结构分析模式,把符号学的原理用于精神分析,创建了独特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相似文献   

8.
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只有当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哲学)才会出现……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时,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将哲学的灰色绘成灰色并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轻,而只能将它作为认识的对象。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时才会起飞。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70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学术思潮。20世纪70年代,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初入学术界;吉登斯和后现代主义有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吉登斯在批判他们的论点中发展了自己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又吸收了他们的很多思想。在这一时期,英国学术界也经历着从实证主义到批判主义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批判精神的潮流中,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不可忽视的某些关联,而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可以发现自20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继承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关系实在论并加以创新,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倡导后现代科学观和生态世界观,力图实现多元和谐、差异与创新、诗意的存在。这种理论诉求与东方哲学传统中的儒家、道家思想和俄罗斯宇宙无际观非常接近,引起了东方哲学界的强烈共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既为后发展国家减少现代化代价提供了思路,也会削减这些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洪晓楠  杨海艳 《社会》2004,(7):28-32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或译为詹姆 逊或杰姆逊)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的马克 思主义批评家之一,他的《马克思主义和 形式》、《语言的牢笼》和《政治无意识》三部著作,被另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部曲。而《后现代主  相似文献   

12.
宿亮 《东西南北》2013,(23):42-43
1984年,伊坎在法庭上说:“只要价格对,我们就准备卖。我想这对于你拥有的所有东西来说都是真理,除了你的孩子,可能还有你的太太。”法官晾讶地张大了嘴:“可能有你太太?”伊坎笑着回应:“对,可能……不过,别把这话告诉我太太。”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急迫的年代,德国人格里希、美国人李敦白以及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后进入中国人视野,参与了一场充满意味的异国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近代“新史学”的基本理论趋向及其贡献,认为19—20世纪之交的“新史学”是一场史学革新运动,它确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体系,引起了中国史学观念的深刻变革,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关于后现代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序言60年代以来,西欧文学理论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的新现象,就是越来越关注和思考有关“终结”和“开始”的问题。弗兰克·克莫德的《终结意识》(1966)和爱德华·赛德的《开始》固然是终结意识和开始意识的分水岭,然而不难发现,哈罗德·布卢姆的“担心理论”或雅克·德里达的解体理论事实上也是以这种思想为根据的。作家也不例外。罗伯特·库弗的短篇小说《开始》或约翰·巴思的两篇随笔《枯萎的文学》和《复苏的文学》,都充分地表现了这种意识的变化——作家对于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的认识。很明显,这种意识的根源就在于作家对一些现象感到不安,这就是他们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痛感自己无法赋予语言、现实、历史等领域的不确定性以任何有意义的结构和秩序。一方面,这种不安感主要来自作家对于教条的和僵化的权威,以及对于习惯的和占统治地位的文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理论和成就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回溯兴起于20世纪、声势浩大且在今天仍然继续沿革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具体的评述.这不仅因为后现代主义独立身足地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具有了追问的合法性;还在于它现在影响着并在未来必将更加完整、深入地影响着我们在世的世界而具有了追问的现实性:而且它从人类哲学思想空无之地中萌芽并成长,必将成为涵养人类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但是,这个问题是个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曾宪超 《东西南北》2013,(12):50-51
位于广州太古汇的方所书店提供的是一个让心顿时温存缓慢下来的大空间,空间的色彩如果一定要具象形容,是像原木的那种暗哑和宁谧。而以十万计的书卷在空间的每一个方寸中再自然不过地飘溢出镌有时间印记的气味。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陈光标都是当下这个时代中国富豪群体中最为独特的一个孤本。“我已经拿过5年的‘中国慈善奖’和‘中国首善’称号了,我打算再连续拿5个‘中国首善’,然后就退休。”“中国首善”陈光标的语气总是显示出高调与当仁不让的霸气。  相似文献   

19.
陈星星 《东西南北》2011,(16):38-39
华语电影"出海"后,交出的总体答卷并不理想。其中固然有影片质量、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缺少真正懂华语电影的发行公司,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宣传方式将影片带出去。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哲学与文化思潮,内部立说各异,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80年代西方学者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社会进程、时代特征和文化样态两种涵义而言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见解大相径庭,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有不同的态度与论评,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起首要理论核心作用的哲学,是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反一切哲学传统,抹煞人的主体中心,是它们的特征;也有另一些学派的哲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响。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可以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