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科学认识作为一个结果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过程是人类的一种探索活动.科学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在与哲学、日常经验、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的区别中获得自己的规定的.(一)科学认识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1、科学与宗教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以一定的崇拜仪式为标志的信仰,是以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崇拜来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意识形态.宗教是人类消极、软弱的表现,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它只要求信仰,不许疑思追问.科学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体现了人类理解和控制世界的能力,它的结论必须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2、科学与艺术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象来反映人所生活的世界,借助美的感染力陶冶人的思想感情.科学影响的是人类的理智和逻辑.艺术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科学则是为了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当前关于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论争,主要围绕着这样几个问题进行:文艺的本性是意识形态还是社会意识形式;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还是文化哲学;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特定社会性质的还是普泛的;是以审美性包容意识形态性还是以意识形态性支撑着审美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时,是"意识形态说"更有利还是"社会意识形式说"更有利.  相似文献   

3.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指文化乃是文化的狭义方面即精神文化。所谓精神文化是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直接产物,如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组织机构,都是精神文化的内容。在精神文化现象中,社会心理属于初级层次,系统化、理性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处于中层,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乃是价值观念系统。价值观念系统是指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某种肯定和否定的关系结构,包括自然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观念、人自身的价值观念、历史的价值观念等内容,它广泛地渗透于文化各要素中,乃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的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对立。  相似文献   

4.
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但问题是人何以能拥有这样的世界.卡西尔从语言符号功能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一、语言乃是人类建构世界活动的历史经验织成的符号之网,人就生活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二、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实现的.三、人凭借语言的这两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能建构起内在的心理世界,"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四、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对世界的建构模塑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内在根源.认真梳理卡西尔的语言观,对我们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语言在建构人类世界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语言对民族文化心理及民族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制约等,都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学在审美心理上属于那种开放本真、青春感念、情感中心、冲动炽烈、悲观抑郁的文学类型。“五四”文学审美在形式方面的特征和它在审美心理方面的特征是相互呼应的。因为“五四”文学以感性为本位,“意在表现我自己”,“五四”作家在文学形式上也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守成型决定了文学的守成型,而“五四”则相反在审美形式上是颠覆型的,几乎中国旧文学的一切方面都受到了挑战,这一挑战一直深人到文学的总根基处——语言。颠覆中国传统中已有的一切经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审美形式的“五四”新时代,是“五四”…  相似文献   

6.
中国服饰与世界各国服饰一样,是人类文化乃至审美文化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将主体自然即“人”与客体自然相区别的鲜明标志之一;是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最易于直观并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之一;是作为物质形式或曰物质文明锐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着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法律、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的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化的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中…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社会具有双重的根源及命运 ,一个源头是清教运动和新教伦理 ,它不仅注重经济活动 ,而且强调文化品格的塑造 ;另一个源头是大众消费和世俗道德 ,它本身就是一种激进的个人享乐主义 ,认为人的欲壑难填。虽然个人欲望历来在政治和宗教范围受到限制 ,但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却肆意蔓延 ,并形成个人享乐和社会审美的感性世界。本来 ,美感产生或依附于人的生命活动中 ,审美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一种形式 ,深受认识功能和欲求心理的支配。在从肉欲到感性、从感性再到审美的发展中 ,感觉作为肉欲与审美的中介 ,如果被用来作为性美学的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对世界艺术掌握或曰艺术掌握世界的本质内涵,我们认为就是艺术地感受、认识、理解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方式.它是以艺术思维(主要通过想象和幻想)为本质特证的.以能动的文艺反映论为掌握方式的,以“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艺术创造活动为中心的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部内容的总和.那么,作为对于宏观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进行艺术掌握的,艺术思维的微观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其间存在着怎样的现象特征呢?艺术思维或曰形象思维能否达到和怎样达到理性认识?它的存在形态和审美形态或者说它的心理形式,与灵感、联觉、错觉和幻觉等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审美机制如何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无疑对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角度去研究“文革”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那个疯狂的、丧失理性和良知的年代,我们的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一个过来人难以抹去惨痛的记忆.在那个年代里,社会因黑白是非的颠倒而失去正常前进的秩序.不能说没有“文学”.但作为地表的、主导地位的,则是充斥着“假、大、空”的欺骗和谎言.那些谎言又往往穿上“真实”而实则是愚忠的外衣.回望六、七十年代之交的文学、剖析“文革”文学的历史借鉴,宜从多层面、多视角去研究、去重读,如社会生活角度、意识形态角度、人文角度、病态的人物形象及性格心理角度……等等.这里,我愿意提出,是否还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去研究“文革”生活与“文革”文学?这是因为,语言毕竟是人与世界的根本纽带.人们总是依据其语言形式去接受世界和把握世界,语言成为人们感知、体认、理解主客体的实在方式.还因为,语言不仅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表达的必要工具,它本身就是思维的一部分,故也是人的一部分.语言与人之间的不可分离性,语言作为人的活动的客观实践性,决定了我们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样式表达着相应的意义和特定的文化形态.“文革”作为特定的、负面的文化形态,表现在日常语言、传媒语言以至文学语言上,其质态值得玩味.我们不妨举几个例证.1968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报道某地一个86户的山村,如何经过“文革”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服饰与世界各国服饰一样,是人类文比乃至审美文比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将主体自然即“人”与客体自然相区别的鲜明标志之一;是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比的过程中,最易于直观并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之一;是作为物质形式或曰物质文明锐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着诸如政治、军事、宗教、道德、法律、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的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比的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1.
盖光 《东岳论丛》2000,21(5):136-139
文艺活动首先是为人、为人民的 ,其目的是为人的素质的提高 ,并由此推进社会的发展。服务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内容 ,服务的对象就是人 ,它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性 ,即文艺服务价值性。客观现实生活、艺术审美世界和自我实现的人格结构是这种文艺服务价值的三种世界形式 ,它们是关系性存在 ,构成这一关系存在的活动主体是艺术家、艺术接受者和创造意义上的人。它由艺术创造活动指向艺术接受活动 ,不仅展示文艺的动态结构 ,而且其有效性是一种目的———手段———结构的流程 ,其目标指向及终极效应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地位的动态生成。这里的人是以高审美文化品位为价值含量的创造性人格结构 ,其人格结构的意向性是通过人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2.
审美心理结构与人的自身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心理结构是在人类的遗传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人的自身生产为审美心理结构准备了遗传基因和遗传基础,人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为审美心理结构准备了经验基础.正是在这些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之中,人的自我生成了,并且由本能性自我演化为经验性自我,最后演化为创造性自我,它们从总体上分别构成了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显意识.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艺创作直接对象,创作主体的心造世界是创作主体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与文艺创作客体交互作用,双向建构的主观世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渗透有主体因素的客观世界,其客观实在性实质上是经过主体意识过滤和改造,再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显示出来的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说文艺创作直接对象是创作主体的心造世界,并不等于说文艺创作家可以凭空臆造,而是说他以自己的心造世界为中介,间接地反映作为文艺创作客体(或间接对象)的客观世界,其中主要是人及其社会生活。在这个审美反映和艺术(语言符号性)创造过程中,文艺创作直接对象具有表象性和想象性。它以三种表象为感性存在形式,想象是它的本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造想象。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为基点重建交往行动理论的唯物史观:他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系统与个人系统的交往与共识,因而成功地将上层建筑转换为主体际性范畴。但哈贝马斯在经济基础领域依然坚持了技术的本质主义和生产力的本原性假设,因而并没有根除经济决定论的哲学根基。社会建构主义批判了技术的本质主义和生产力决定论假设,认为技术是社会群体的“社会建构”。这个命题包含着两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其一,技术不是自主的而是社会群体的建构,因此技术以及生产力都不是终极性的决定因素;其二,真正的社会本体不是技术,而是人本身及其社会建构活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认为可以将唯物史观叙述形式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心理反映论关系,转换为个人系统(社会建构者)-社会系统(社会建构物)之间的社会建构论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民族精神及其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何谓“民族精神”?可以作多种理解:1.泛指民族的社会精神生活,包括民族的社会意识诸形式(如民族伦理、民族宗教、民族政治法律思想、民族艺术等)和社会心理诸方面(如民族信念、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等)。它是与民族的社会存在(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应的范畴,可以与“民族意识”或“民族的社会意识”等概念通用。2.指民族的社会意识中带有民族特征的东西或部分。这一概念显然小于前一概念,因为每个民族的社会意识诸形式和社会心理诸方面中,总是既有若干民族共具的东西,又有本民族独具的东…  相似文献   

16.
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理论研究中,意义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审美为指向.审美文化产品的意义又是由审美、道德、宗教、政治等要素所建构起来的多元世界.在这诸多要素中,道德的、宗教的等非审美因素通过两个步骤完成了审美化并对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影响:首先是将构成审美文化产品意义的所有因素都转化成了“游戏”,从而实现了将伦理诉求等目的性的目标转换为“游戏”这种无目的的形式这一策略;其次,将“游戏”形式化、规范化,使得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审美期待,并最终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民族人们的生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日常活动、斗争活动和感情活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文化主要包括形象撷取、创作方式、符号表观、社会生活、审美心理几方面,具有雅俗性、超越性、形象性、审美性、民族性等特性,对民族社会和人们起着美育、感化、认识、史记、传承等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构主义从社会建构性的角度思考人的问题 ,把人的问题区分为个体系统与社会系统 ,凸现了建构者与建构物之间的辩证法。社会建构主义对建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具有重大启示 :技术以及生产范畴并不具有终极意义 ,因而不可能是社会本体 ,技术或生产的社会本体是人及其社会建构 ,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人”才是技术和生产活动的社会本体。马克思哲学的本体不是社会存在 (因为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建构 ) ,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体的人—社会的互动模式 ,它兼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了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人不断地建构、超越并重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9.
1.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民族审美心理学以民族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其外化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总结民族审美心理的特殊规律和比较各民族不同的审美经验,以达到完善民族审美素质、丰富人类艺术实践的日的。2.尽管民族的审美心理现象属于人的内部世界,但它可以通过各民族早期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以及以后的艺术实践等各种各样的审美心理载体和行为的分析中见出;而大量的民族学和审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出现,也为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提供了条件。3.由于“类型”概念在民族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研究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它可以被提升为民族审美心理学的核心范畴。这一范畴的具体运用是区分此一民族与彼一民族审美心理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造不同于其它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不仅是文学创造的媒介、手段和工具,而且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方式和价值符号载体,作家只能用语言媒体去把握主体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支配思维并决定认识的方式,引导人们建造意识的大厦”,当作家运用一种语言时,也就是运用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式去序化自身的审美心理内容,创造艺术幻象世界。因而,文学的创造过程,就是作家以个性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去感应现实生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外化审美心理内容的语符化过程,语言能力运载着语符感性化了的审美对象,经历了由隐至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