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提出了以保障粮食和其他重要农副产品的供求基本平衡为着眼点的8个方面调控目标内容;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健全与运用情况;最后阐述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中的宏观调控问题,指出解决好“谷贱伤农”同时也是解决好“谷贵伤民”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粮食市场发生过两次“买难”和三次“卖难”,每一次“买难”和“卖难”都带来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不仅使农民种粮收入预期不稳定,而且也使得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出现反复。粮食“买难”与“卖难”问题的交替反复发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粮食流通体制,但从理论到实际情况看,无论是“买难”还是“卖难”,都是供求失  相似文献   

3.
“卖粮难”,是前几年我国粮食市场上一度存在的现象。一九八三年,我国粮食大丰收,国家各种粮食仓库极度饱和,大量粮食只好露天堆放,新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粮食“仓容危机”。一时间,亿万农民交售的粮食源源而来,粮食部门装不下、调不出、销不掉、收不进,卖粮难、储粮难、调出难,成了粮食部门最头痛的事情。于是,便引出了对我国粮食问题的种种议论:有人说,这是“相对过剩”;有人说,是“低水平过剩”;也有人说,是“结构性过剩”;还有人说,是“绝对过剩”;等等。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会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因素、农民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农民的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下,我国粮食生产仍出现“十连增”,主要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提升了农民的种粮意愿和生产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了粮食生产安全出现的新问题,并为维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国家又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加上长期以来在农业基本建设中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充分发挥了作用,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特别是粮食生产,从1979年到1984年,仅仅六年时间就由3000亿公斤猛增到4073.1亿公斤,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以至于1984年下半年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现象。1985年以后的农业形势急转直下,出现了“滑坡”现象,特别是进入1987年,我国农产品普遍短缺,“买粮难”的呼声四起,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日趋紧张,农产品的严重短缺,形响了我国的经济稳定,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粮食生产中“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表明,农业政策中的产量目标和收入目标存在着直接的冲突,冲突的来源在于市场条件下粮食价格的波动,解决这一矛盾,“库存缓冲”机制只是治标之策,国家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粮食进出口政策也不是长久之计,根本的办法在于创办粮食期货市场,给粮食正确的价格信号,促成粮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7.
农业兴则经济兴 ,农村稳则社会稳 ,农民富则国家富 ,这是被社会经济发展反复证明了的一条历史经验。然而在我国实现农业兴、农村稳、农民富的首要条件是粮食生产发展与供给安全 ,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 ,人民的粮食供给安全有保障 ,国家的富强发达和人民的安定团结才有希望和可能。为此 ,不论什么时候 ,我们都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的安全与发展问题。  一、粮食安全与生产发展问题的提出  当前 ,我国的粮食连年丰收 ,总产稳定在 4 9亿吨左右 ,人均占有量稳定在 40 0公斤左右 ,市场上普遍出现“卖难” ,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过剩现象 ,似乎不存在粮…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粮食总产量的绝对规模来看,还是从粮食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来看,1966—1976年间的粮食产量增长绩效仍然十分突出。不过,在1966—1976年间,粮食生产与流通系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了1958年“大跃进”之后的错误,而也有一些错误则是新出现的问题。其中,粮食政策领域犯的“旧错误”主要表现在打击责任田、关闭粮食交易市场、高征购的冒进主义抬头等。粮食政策出现的新问题则是以粮为纲带来的多种经营萎缩的后果、粮食储备制度引起的未曾预料的后果以及粮食亏损补贴压力的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9.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村凋零与土地浪费、粮食生产堪忧和农村社会管理困窘等.农村“空心化”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元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是“时空压缩”阶段表现出的特殊现象,其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市场经济下“用脚投票”等密切相关.加强农村“空心化”的综合治理,需辨证地看待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关系,树立农民是职业的理念,保障农民作为职业的利益,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资本下乡,对农村实行撤并整治.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由于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粮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种粮积极性不高,我国出现了粮食生产连年下滑、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4年开始,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把原来对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缓解严重的粮食危机,出台并强力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引起农民强烈的反应并形成农民与国家之间紧张的互动和博弈。这种互动和博弈主要表现为国家统购统销与农民自由之间的矛盾,高征购引发农民“粮食恐慌”的危机,强迫命令风导致农村干群关系尖锐对立。在农民微弱且坚韧持久的利益表达压力下,国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统购统销政策,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实现双方的“利益整合”,冲突得以调适和纾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和博弈,不仅折射出国家尊重农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所做的不懈努力,也为当今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间,在民族声乐领域里中、低声种出现了新人断层、歌曲佳作减少的情况,与当前“民族唱法高音唱”的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说明,中、低声种的民族化发展出现了低迷的现象,显露出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声部品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将难以避免民族唱法出现“千人一声”的现象,终将影响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初期①,我国粮食的严重短缺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而国内粮食市场和紧急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无能为力,在“不吃进口粮”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粮食进口②工作适时开启.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成功解决了粮食进口的外汇短缺和进口粮源问题,同时正确处理了敏感的国际粮食援助,出色完成了我国在60年代初期意义深远的粮食进口工作.关键时刻的进口粮食在挽救人民生命,稳定粮食市场,缓解粮食危机和减轻农民负担,缓和农民和国家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恢复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粮食进口工作的实施也促进了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双边贸易,为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14.
加强粮食生产 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是现阶段“三农”问题的两大核心问题,尤其在粮食主产区,增产又增收是一道难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随后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如何构筑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并举的长效机制,是仍然值得研讨的重大课题。江西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既是优势产业,更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粮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非典”的影响,今年2月 份以来,我国广东、浙江、北京等地相继出现粮食抢购现象。“非典”引发粮食抢购,似乎很出人们的意料,一来“非典”与粮食没有直接关系,二来近几年国内粮食一直供大于求,库存充裕。然而,抢购风的出现还是给当地社会造成不小的震动,有的地方一度还搞得比较紧张。尽管抢购风涉及面不大,时间较短,很快平息了下去,但从中我们不难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1949-2014年的65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在1949年的1.1亿吨基础上,以5个亿吨级的增量,于2013年跨上6亿吨的历史高度,2014年达到6.071亿吨。65年间的增量之多、增幅之大、增速之快,前所未有、举世瞩目。1984年登上4亿吨台阶起,超越美国稳居世界第一产粮大国地位,实现了人均占有的世界水平的赶超,使温饱步入小康生活成为可能,坚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65年我国粮食发展的成效,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中央大政方针推行的成效,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成效,是国家惠农优粮实施的成效。依照65年间我国粮食总量增长、单产提高以及多熟种植发展轨迹及趋势,预计到人口峰值逼近的2030年,我国将能形成一个新的亿吨级的粮食生产能力,登上7亿吨级的新高度。对此,强化我国政府在粮食生产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认真总结“十一连增”的宝贵经验,极尽可能地避免历史时期的“超常型波动”,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的宝贵经验、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以及今非昔比的农业现代化条件,新的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形成应属可行之举  相似文献   

17.
清代康雍年间 ,江浙地区粮食不足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了 ,它是乾隆后期全国性粮食危机爆发的一个信号。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清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粮食政策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失误之处。粮食不足引起了江浙地区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使社会发展缺乏后劲 ,尤其是不利于纺织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这一事实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断层”现象:农业投入的“断层”,农业科技推广的“断层”,农户经营与市场间的“断层”,农民发展生产的需要与社会化服务的“断层”。“断层”已成为农民不满情绪的诱发点。因此,解决农村“断层”问题,是深化农村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拟就“断层”的原因及其对策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的自然、社会与经济特性决定了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偏低;较低的种粮经济收益驱使农民的主体行为选择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经验也表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增强其种粮积极性.我国粮食总产量与粮食人均占有量均呈"N"形波动,呈现非稳定状态,表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种粮经济收益低且呈明显下降趋势.为缓解这一趋势,切实提高种粮经济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需创建以控制种粮成本、降低种粮风险、提高粮食产品价值为核心的三维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及其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1978-1998年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期、1999-2003年的快速下滑期以及2004年至今的逐步恢复期三个时期,期间经历大小八次波动。我国粮食生产的每一次波动,背后都有其政策背景。从粮食购销“双轨制”到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再到现在的粮食直补,我国的粮食政策实现了从计划到市场转变,从“暗补”到“明补”的转变,从“少取”到“多予”的转变。在下一步粮食政策的制定上,要在保持政策稳定性的同时,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引导粮食生产,同时既要关注粮食安全,又要关注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