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应评价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运行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本文根据利益补偿行为或政策涉及区域、产业、主体、方式等多层面内容的特征,主要探讨如何科学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以综合衡量利益补偿的区域福利效应,系统评价利益补偿程度,合理划分利益补偿阶段,动态调控利益补偿行为,实现补偿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利益补偿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2.
粮食主产区是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种植特定粮食作物的区域。在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粮食生产,这些地区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商品率较高,粮食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学界有关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目标和原则、利益补偿的主体和客体、利益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以粮食主产区补偿基金为中心的有关问题等领域。对研究的整体评价是,既有成果众多,法学研究缺位;政策建议富裕,法律应对缺欠;应景分析完整,理性反思缺略。  相似文献   

3.
在“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日益明显背景下,粮食产销区域间分工不断强化,对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运用GDP方法考察中国经济版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分析该结构对区域间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食物生产的互补性以及粮食安全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影响导致的区域间粮食安全责任不平衡、粮食主产区发展受限、粮食主销区自身的粮食安全受影响以及南方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抛荒现象相对严重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提出要从大食物观视角出发,构建粮食区域利益补偿机制,设定粮食自给底线,落实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等。  相似文献   

4.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重大问题,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的江西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状况在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分析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与潜力,提出提高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五项政策建议:构建耕地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保障耕地资源安全;构建抵御自然风险与规避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长效机制,保障粮食科技支撑安全;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保障种粮农民收入增长安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食永久安全。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能将粮食种植调整为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作物种植,更不能将耕地转化为工商用地去发展第二、三产业。所以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旋空间较小,必须另辟蹊径。那就是各级政府必须以粮食生产为中心,加大对种粮户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力度,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强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矫正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政策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7.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业经济区域。主产区农户从事粮食生产投入的决策行为,实质是在农户自身决策环境下,在对预期收益和风险的综合衡量基础上追求投入回报最大化的过程。一方面,农户在决定生产要素投入方向及结构时,要综合评价粮食产业和其他农业及非农产业的收益和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对农户来讲具有满足自身消费保障和获得经济收入的双重作用。因此,农户在进行粮食投入决策时是分类考虑的,对于消费保障功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收益功能的粮食生产,农户分别进行不同的收益和风险评估决策。  相似文献   

8.
粮食大省的产粮优势转变为区域综合经济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粮食主产区产粮优势在向区域综合经济优势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困难,如政策激励、人地矛盾、农业弱质性、结构调整滞后性、优势转化平台等方面。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应加强将粮食主产区产粮优势转变为区域综合经济优势,这就需要从利益调节机制、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完善农村经营制度和构建农业生产要素平台等多种视角,寻求一系列富有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发挥经济激励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至关重要。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我国基本建立起多维立体的涉粮激励政策体系,形成了稳定粮农收入、优化营商环境、调动产区积极性和保障消费者可得性的政策框架,但仍存在种粮农民利润空间压缩、粮油加工业后劲潜力不足、粮食主产区高产穷县等问题。针对粮食安全利益保障水平较低背后成因,探索构建以实现“产得出、运得到、买得起”为目标、协调粮食产业链利益相关主体关系、充分释放经济效益在保障粮食安全中作用的机制,并提出健全粮食安全利益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一是优化补贴政策,强化政策保本功能;二是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经营增效;三是协调产业链主体关系;四是逐步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五是健全应急储备及市场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途径与机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外部性出发,可以将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补偿界定在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经济补偿,从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补偿机制。(1)粮食主销区的土地产出效率高于粮食主产区,因而具有对主产区进行经济补偿的现实条件和意愿;(2)通过GDP增长提成、机会成本税及市场调节的途径,可以实现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有效补偿;(3)在补偿机制运作上,要合理界定税费收交主体与额度,制定可行的征收办法。要强化基于市场途径的产销区补偿中政府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