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为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提供了底线保障。依托既定的低保标准,低保边缘群体是被广泛提及的一类相对贫困群体,面对同样的生活困境,他们得到的救助资源是较为有限的,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对该类群体的救助帮扶状况给予关注。在吉尔伯特和特雷尔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下,可以从供给对象、供给内容、供给体系、供给保障四个方面对当前低保边缘家庭救助供给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作全面检视。虽然相关救助措施在扩大救助范围、扩充救助内容、缓解低保制度的悬崖效应等方面呈现一定的政策有效性,但还存在救助标准界定工具简单、救助内容造血效果不足、救助管理体系缺乏顶层设计、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少等问题。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救助主体单一、救助标准较低、救助理念以保生存为主等不足,从而造成资金来源紧张、救助覆盖狭窄、救助目标弱化等后果,也成为当前制约低保边缘家庭救助水平提升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灾害等原因,在全国普遍存在难民、灾民以及鳏寡孤独等。针对以上群体的存在,国民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边区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社会救助政策。本文探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施行的社会救助政策;中共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助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社会救助经验对当今的社会救助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和法律完善,从而实现社会救助管理的法治化,是中国社会救助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提出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的理论范畴,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环境、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同时,中国社会救助事业要以社会救助的管理法治化为引领和依托,着力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以及事权责任明晰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此外,在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和制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建设社会救助和谐文化,促进社会救助的结构优化,努力打造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生存型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无法顺应“后小康时代”农村贫困形式变化的需要、无法满足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无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后小康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应该向积极和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转变:价值理念上,从消极被动的事后补救转向积极主动的事前预防;制度目标上,由满足贫困群体低层次需求转向兼顾高层次需求;救助主体上,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参与;救助对象上,从政策受益者向政策边缘人延伸;救助方式上,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救助体系上,由“碎片化”到“整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社会保障的实质性公平为基准,农村低保政策“走样”的机理在于:配额制主导的“社区瞄准”偏差和社会救助政策捆绑执行形成的福利叠加。基层政府以正式行政结构替代“简约治理”模式的整体性治理,有助于为低保审核提供统一标准,实现行政辖区范围内的程序性公平,但修正政策“走样”的中心工作机制因缺乏可持续性而无法维系社会有效性。为实现精准施保,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方向需要建立低保政策与专项社会救助政策之间的分类衔接机制,科学合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助功能。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时期,社会救助发展将处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实现"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需要对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目标进行研判,提出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路径:按照补短板思路,从五个方面促进体系和制度优化,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备社会救助法制、建立救助服务制度、提高救助经办能力、建立...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已从普遍意义上有效地解决了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但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仍存在着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在这一地区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才能真正编织起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救助不仅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政策性举措,而且是改善农村民生、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先后经历了探索阶段、缓滞阶段、改革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已形成较为科学完备的政策体系,并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即政策顶层设计从粗犷走向精细、政策实施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政策目标从生存型走向发展型、政策格局从城乡二元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取得的主要成就在于:实现了政策制定理念与时俱进、促进了新旧政策整体转型、维护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从中概括的基本经验有:坚持救助政策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注重救助主体多元化、突出救助政策综合性、强调“输血”与“造血”并举。从现实出发,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存在着救助资源短缺、相关法律欠缺、基层力量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稳定救助资源供给、推进法制化进程、增强基层执行力、促进信息化建设,以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成效,保障困难农民共享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老年贫困风险增加,且老年贫困风险呈现出长期性、多维性、差异性和致因复杂性的特点。社会救助因其自身的特点发挥着兜底保障的重要作用,既是应对老年贫困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保证。目前,我国老年社会救助还存在一些短板,影响其兜底保障作用的发挥,为此,首先需要从明确理念入手,确立“保障与发展并重”的老年社会救助理念,其次要完善与优化老年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最后要加强老年社会救助经办管理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救助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社会救助资源不足、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工作开展的瓶颈。动员、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社会救助领域是实现公民社会救助权的重要保障。以社会救助社会化为突破口,以培养发展公益慈善类非政府组织和民营企业为载体,建立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为支持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双轮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OECD的积极型社会政策的核心理念,是以社会投资、社会参与和积极干预的方式全面提升社会成员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以此减轻福利国家的税收依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依赖。围绕着"社会投资"的理念,积极型社会政策不再仅仅关注人生的低谷和尾声,而是扩展至人生的所有阶段,并具体呈现为积极型的儿童发展政策、成年就业政策和老年保障政策。OECD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社会政策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set up its active welfare policies and practiced them successfully among its member nation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These active welfare policies,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s,put their stress on investing the individuals capabilities and making the best use of them.In addition,the OECD active welfare policies can benefit all people by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beneficiaries.All these experiences are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16.
分析美国救助的主要特点,并总结其实践经验,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是应健全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二是要创新政社合作机制;三是要注重发展性救助;四是要综合协调专项救助。  相似文献   

17.
转型风险社会的特点及风险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从本土视野出发,提出了转型风险社会这一概念.认为我国转型风险社会主要表现为风险的复合性特征,其中结构性风险和制度性风险更为突出,并从复合治理的视角,探讨了转型风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从本土视野出发,提出了转型风险社会这一概念。认为我国转型风险社会主要表现为风险的复合性特征,其中结构性风险和制度性风险更为突出,并从复合治理的视角,探讨了转型风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嘉庆十九年,在皖中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皖中官商和绅士纷纷参与社会救助,这种捐助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保障力量,它反映了社会救助到此时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入国家救助作为一种社会政策的公共选择,目的在于顺利实现刑事被害入的社会回归,从而实现社会的一种自我治理。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社会公共组织与社会普通民众的共同参与,由此,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实践由司法主导向社会主导的转换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