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在工业化、市场化激荡下的后乡土社会情境中,农村养老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并面临养老空间和养老边界的变动。“少子化”和社会流动的现实使得农村老人脱离代际寻求自我保障和社会支持的现象愈加明显,老人“牺牲自我”而维护家庭延续的责任伦理较为突出。同时,家庭结构从复杂化逐步向简单化发展,养老边界呈现出从家庭到自我、家庭到社区、社区到社会的溢出与重置现象。在此背景下,需要将老人的自我养老能力纳入决策分析,关注“老人农业”这一自我养老实践形式,并扭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各自的研究视角,把纵向时间维度上的农村养老变迁与横向空间维度上的农村养老分化综合起来,形成网络式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2.
农村养老观念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湖北省当阳市坝陵办事处群益村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正从传统的单一家庭养老向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发展;农村居民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再单纯依附子女来养老;在不同阶段,老年人的照料需求不同。因此,应建立适应现代农村居民养老观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加强宣传并切实贯彻有关农村养老的法律法规,在不断提高土地养老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社会化养老、助老事业,从而化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3.
谷玉良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4-122
以外出务工农民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调查了121位农村老人,总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不同模式下,农村老人所面临的不同养老问题。在农民个体向城市流动的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主要以情感关怀不足的为主;在家庭化流动模式下,留守老人承担家庭看护、孙辈照料与家务劳动等任务,存在严重的身体与心理负担,面临严重的生活照料缺失问题。而对子女的牺牲精神则遮蔽了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在举家迁移模式中,随迁老人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异地养老存在严重的城市参与不足和乡村依恋问题,随迁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不同流动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需采取类别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2014年千村调查”数据资料,描述了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并运用次序Logit模型,对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老人与子女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政策支持状况、个人家庭状况.提出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建设农村老年人与外界联系的农村通讯网络系统、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我管理的“村老年协会”.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制度化演进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互助养老能弥补现有农村养老保障的不足,提升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质量,但农村互助养老尚存在定位不明确、资金难持续、管理欠规范和专业服务缺乏等问题。提升农村互助养老效果的最佳路径是制度化。根据新制度主义理论,从价值共识、规范制定和组织管理三个要素和普适性、稳定性两个维度分析发现,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正处于由自发地、无序地互助到有序、规范、稳定、普适的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制度化演进中,现阶段还存在互助价值偏离、资金人员匮乏和结构功能失衡等文化认知困境、组织困境和规则困境,需转变理念,增进共识;整合资源,多元筹资、合理配员、明确权责,以理顺秩序,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6.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根据互助养老的组织主体,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可以分为宗族互助养老、集体互助养老、社区互助养老三个阶段。从周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以家族组织为依托的宗族互助养老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是以农村集体组织为支撑的集体互助养老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是以农村社区为依托的社区互助养老阶段。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历史嬗变过程中,经济、文化、家庭等始终是支撑其持续发展的“不变” 因素,而组织载体则是推动其历史演变的“可变”因素。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将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困境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老年抚养比的增加,社会对养老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以陕西省为例,选择陕北、陕南及关中三大区域18个自然村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实地调查,运用调研数据和相关官方统计数据,对陕西省养老保障现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目前阶段,居家养老仍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受到家庭经济供养能力和子女供养意愿的影响,面临巨大的需求缺失.文章在对缺失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合理配置农村养老资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他们带着乡亲们羡慕的眼光,告别土地,走进城市,享受子女团聚、儿孙膝下绕的天伦之乐;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走出家门的脚步—次次被雷同的高楼大厦和钢铁洪流般的交通所阻挡,寂寞与失落在他们心中悄然滋生。日前,笔者走近进城养老的农村老人,倾听他们的幸福与烦恼。 相似文献
9.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8-90
近年来,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农村失独家庭存在着制度体系缺乏、经济压力大、生活照料困难、精神慰藉缺失等问题。通过对农村地区失独老人养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社会保障制度、传统思想观念及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寻找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专项立法、引入社会工作、强化社会支持、重视民间组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田玲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3-37
老龄化、城镇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如何让这些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宝鸡地区464位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分析,针对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与困境,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全方位、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江苏新农保发展领先于全国,但农村养老问题仍十分突出,表现为年剩余积累少,个体自我养老保障能力有限;子女人数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家庭代际养老保障功能弱化;新农保养老金额偏低,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不强。其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低,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子女养老意识淡薄,养老保险城乡差异大。认为应提高农民收入,强化土地养老,重视家庭代际养老,发展商业保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71% ,养老是农村劳动者乃至全体国民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 ,欠发达地区养老保障制度极不完善。因此 ,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针对经济体制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 ,探讨加快建立我国欠发达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春子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61-64
农村老龄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让农民享有国民待遇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运行中政府责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木枝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43-46
我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10%的县(市、区)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以后逐步推进,到2020年前,要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适龄居民的目标。新农保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这是我国推行的一项统筹解决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惠农政策,也是政府对于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所承担责任的开始。但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除了要有强大的财力作为保障外,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在构建新农保的过程中,怎样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性质及多大范围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所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下,镇江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较高的民众参与率,但在政策的理解与宣传、执行机构的定位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从政府角色定位、农村经济发展、执行机构完善和监督体系完善等方面去增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赵为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5-109
运用CFPS2012和2014年入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支出的受益归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支出的受益归宿总体上具有累进性,其支出使得中国农村的基尼系数降低了7-9个百分点。但是农村养老保障并没有向农村最低收入群体倾斜,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是最大受益群体。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实现自愿参保,通过进一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参与概率模型,发现影响最低收入群体参与概率的主要是家庭收入、是否务农、年龄、宗教、健康以及是否受到政府不公正对待等因素。文章最后提出农村养老保障政策需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激励,改变与参保者缴费水平挂钩的财政补助政策,同时加强宣传,提振农民对养老保障政策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王凌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34-38
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平等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宪法权利的实现,有利于降低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保障不足带来的风险,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尚存在着立法有空白、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政府责任弱化、保险基金监管和保值增值制度有待改进、法律救济制度等问题,亟需在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础上,针对相应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作为联结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场、一产和三产的纽带,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随着消费者休闲度假、文化、审美等需求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需要融入“精致乡村、休闲乡村、社区营造、月光经济、微旅游、乡村+”等新的发展理念,并使之通过有效处理乡村旅游中的“加和减”“大和小”“内和外”等关系得以落地,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朝品质化、专业化、高级化转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进而决定了乡村振兴路径抉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异质性资源禀赋为逻辑起点、村庄分类为中间变量,构建乡村振兴的分类治理分析框架,并通过3个典型案例加以剖析。研究发现:异质性资源禀赋、村庄分类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关系紧密但作用机理并非线性。基于异质性资源禀赋可将村庄分为资源禀赋优势型、资源禀赋平庸型和资源禀赋劣势型,且不同类型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及其振兴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需制定分类治理的靶向振兴计划,厘清不同资源禀赋村庄振兴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以期实现乡村的分类振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