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带有国际主义倾向;孙中山反对列强侵略,但他又带有和平主义倾向,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大同和“天下为公”。所以,他坚持对友好邻邦“益增睦谊”的原则,主张扶持弱小民族,抵抗世界列强。他强调用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平作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孙中山将其一生奉献给世界和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政纲中宣传最多、影响最大的思想,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大致经历了反满—独立—平等的嬗变。就其历史价值来说,既具有对当时反满革命的直接鼓动作用,也体现在此后历次反对外来殖民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国际平等地位的斗争中。就其当代价值和影响来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强调整体性原则,以谋求国家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和平性、开放性特点,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为长远目标,努力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有机统一等内容,无论是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的改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构建,还是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非常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平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之一。孙中山吸收了儒家文化精华,并借鉴西方部分和平学说,在实践中加以糅合、改造,形成了新的和平思想。孙中山和平思想是对儒家"和"文化的继承、丰富与发展。二者都强调道德是实现和平的重要力量,但在实现和平的方式和手段上的认知上有所差别。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重新认识孙中山和平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平主义的中国民族性,是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并在不得不战的情况下而坚持战争的正义性质的民族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涵育下,中国人性格中具有一种厌恶战争,而期求和平与安定的心理定势和行为选择取向。这种民族性自有其在传统中国社会形成的内在原因和机制:首先,地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封闭性、辽阔性、富庶性是和平主义产生的自然条件;其次,农业经济的稳定性、自足性也是和平主义之中国民族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长期的大一统帝国政治心态,是产生和平主义之中国民族性的政治原因;最后,中国文化重视和谐价值的特质直接培育了和平主义的民族性。当代和平主义的民族性,是传统和平主义民族性与近代中国人民爱国抗争精神的有机统一。在当代,弘扬和平主义的民族精神,要以维护祖国的独立自由、主权完整、富强尊严为前提。另外,科技先进、经济繁荣、国防强大与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是当代弘扬和平主义民族精神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它不仅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主张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而且反对一切外来民族压迫,力主恢复中国在世界各民族国家中的国际地位,正确地回应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危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民主国家为目标,始终与近代民主主义相结合.贯穿着近代民主精神.孙中山在倡导民族主义的同时,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进行民族革命、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主义的倡导、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惠及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历史"一旦承载太多的现实政治砝码,思想的民族史注定重新划分与书写。梁启超的思想转变与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流变具有内在学理一致性,二者都围绕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递嬗了如下轨迹:从狭隘的"普遍主义"的民族主义转向以西方现代性为依托的政治民族主义,再转向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文化民族主义。必须承认,梁启超的思想转变是西学与东学、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等多重交互的必然结果,如今以梁启超为切点考察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演进,不仅在学理上契合着国际学界近年来"文明转向"——通过厘定"轴心文明"和"现代性"的关系来澄明"多样现代性"之进路,而且在历史和现实上契合着中华民族"现代"追寻的思想节点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民族"语法。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必须以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建构为前提,以文明国家擘画为着力点,充分借助"自塑"与"他塑"双重力量,确保"外形"与"内神"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7.
王丽华 《江汉论坛》2006,1(11):71-73
华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华夷观念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构建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以后的革命进程中,孙中山通过不断的补弊纠偏,最终突破了华夷观念的束缚,使民族主义走向成熟与完善,并最终完成了向新民族主义的转变。孙中山民族主义虽然脱胎于传统的华夷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消极因素,但它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发动反清革命的最有力的武器,与历史上的“反清复明”不同,它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革命范畴。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作者在国际第二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 中国·台北) 上的演讲稿。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根基、外延和内涵,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特刊出以饔读者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成 《理论界》2007,1(2):192-19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从被正式提出到孙中山逝世,经历了从“反满”到五族共和,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最后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口号,“联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的三次嬗变。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进步,使其民族主义思想不断地修正、充实、完善。梳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嬗变的轨迹,利于我们学习孙中山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晚年的和平思想主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兴樑 《文史哲》2001,7(5):113-119
孙中山晚年为实现和平救国救世的理想 ,提出了两大思想主张 :一是以和平手段收革命之功 ,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事 ,使武力变为国民之武力 ,铲除帝国主义与军阀相勾结的土壤 ,以便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进而建设新国家 ;二是以中国的王道文化为基础 ,以民族主义为依归 ,联合一切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列强的侵略压迫 ,谋求各民族的独立解放 ,进而实现亚洲乃至世界的持久和平。这些和平思想主张 ,不仅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他在政治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之一 ,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主义概念的出现要早于不平等条约,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可以用"革命排满"来概括,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该口号很大程度上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成份,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动员效果,并引导了辛亥革命顺利进行。"五四"以后,孙中山力图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致力于为其民族主义注入新的内容,以图在中国寻找到一个可以广泛动员民众的口号,不平等条约概念应时而出。当三民主义被解释为是为了打倒不平等这一层面,而民族主义专是"对外打不平",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民族主义的结合就水到渠成了。苏俄与早期中共在促进孙中山将不平等条约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苏俄将民族自由与废除不平等条约相结合的宣言无疑给孙中山以启迪。孙与苏俄的合作所求的不仅是外交,而是舆论和人心,争取的是寄予苏俄无限希望的国人。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一般把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分为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而民族主义是这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就"五四"前后的民族主叉与激进主义的关系而言,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尤其是一战后世界范围内民族自决或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促使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生转变,即从反满转为反帝,并提出了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主张,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既具有国际主义和阶级斗争精神,又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从"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来看,一方面自由主义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使它更具有了现代性;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对归属、忠诚以及团结的强调,也推动了自由主义的本土化.但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由于在寻求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上脱离本国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将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传统全盘照搬到中国来,因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等民族主义思潮高涨之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民族主义的主流.至于保守主义,在激进的社会形势中以更冷静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深刻地提出自己构建现代化民族国家的理论并积极地进行实践.保守主义对文化的民族性与继承性的重视丰富了民族主义的手段,使之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3.
启良 《浙江社会科学》2001,25(3):119-123
本文作者认为,孙中山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西学教育,但其价值关怀和思想方式仍是中国传统型的,他的大同理想既是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拒斥,又是对传统儒家民本主义的继承,同时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思考社会问题的思想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为价值目标的民生主义,既同现代自由民主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不合,亦同他的民权主义互为矛盾,尽管民权主义同样带有儒家民本主义的阴影.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其从事救国救民的奋斗过程中,立足于“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文化而融贯之”,“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以光大之”,融铸而成三民主义,用于指导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运动。本文拟就孙中山如何融汇陶铸东西方思想文化以成其三民主义学说这个问题,略抒管见,以向行家请教。 一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最早萌发的革命思想。其基本内容是“反清排满”。孙中山曾总结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就是说,其民族主义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种族观念与思想的发扬光大,同时又吸收了新的思想文化养料,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明同教授从事孙中山思想研究多年,已有论著多种,面对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她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另辟蹊径,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扣"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脉搏,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并梳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阐发其当代价值,以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黄明同教授著作《孙中山建设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西方的分裂"以及西方文明弊端的暴露,导致了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思想运动的分歧与思想家个体思想取向上的分裂。当时存在着诸多互为矛盾、互相反拨的思想倾向,如西方化与东方化、民主主义与"政治界之强有力主义"、科学理性与人文主义等,这些思想倾向既对立交锋,也相互交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两种思想取向,二者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相交织的,民族主义具有世界视野,世界主义具有家国情怀。梁启超主张"世界主义的国家"、胡适提出"世界的国家主义"、蔡元培希望将"有利于国"与"有利于世界"相结合等世界主义思想都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在欧战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主义也带有浓厚的世界主义色彩,是一种具有世界视野的民族主义,主要体现为民族主义学理的外部支持、挽救民族危机的开放路径、关注人类命运的救世胸怀。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 ,中国社会被迫进入了一个缓慢而又艰辛的转型时期。在道德方面 ,中国始终处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的两难境地。为解开这一矛盾 ,许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讨论。然而真能在思想上自成系统 ,有所创获者并不多见。其中孙中山先生便是这少数人中的佼佼者。1  孙中山从中国革命需要出发 ,对中西方道德思想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的传统道德 ,孙中山认为 :“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 ,首是忠孝 ,次是仁爱 ,其次是信义 ,其次是和平”。① 对此 ,孙中山的价值取向是“古为今用”。他指出 :“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百年前严复所译《社会通诠》一书引起的风波开始,就严复关于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论述进行剖析。全文从"问题的缘由"说起,下分翻译问题、思维模式、排外与文明、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等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并得出结论:严复是批判封闭式的传统民族主义,赞同开放式的近代民族主义,认为中国民族要挽救危亡,走向富强,光讲民族主义还不行,最根本的是要走出中世纪,实现现代化,融入以近代文明为主导的世界潮流之中。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缘起于反清革命,早期曾受到19世纪欧美流行的“种族主义”影响。随着中山先生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化,他对民族主义的内容不断修正,最终扬弃了西方殖民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因素,将其升华为用以统合中华民族全体同胞的国族思想来建设现代中国。因开展反清革命宣传时曾借用欧美的话语、观念和理论,中山先生的国族思想至今仍被一些学者批评为“带有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壮大,一些别有用心者更将其刻意曲解,企图通过抨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国族观念来解构“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进而“把中国去中心化”。因此,有必要依据新老史料正本清源,研讨孙中山反清革命时借用欧美理论和话语的动机与方式,以及他在后来的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中通过建构“三民主义”国族思想对西方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形成的批判与升华。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农业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农本思想的优良传统,不拘泥于传统小农经济的狭隘思想,他站在世界近代农业发展的最前沿,大胆主张把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富强的基石,利用科学成果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的农业,把变革生产关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中国农业的前提和首要条件,从而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孙中山的农业思想在今日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