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处中国城市中的外国租界地,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特点,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交汇地.本文以天津为例,详细论述了租界对近代天津住、食、玩三方面的深刻影响,指出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的变迁既不表现为传统因素的顽固保守,也不表现为“全盘西化”,而表现出中西杂糅、新旧并陈的过渡性特征.而天津正是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2.
近代天津,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点,而租界则在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西方文化主体的基督教会,依托租界,对天津的教育、报刊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极大地同化了租界内的西方文化,使其成为中国化的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果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租界文化,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天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4.
试论都市与都市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市文学应根据作品的内容定位 ,即应是描写都市生活的文学。而都市生活也需定位 ,都市生活不能等同于发生在都市里的生活 ,都市生活与中小城市及乡村生活的质的区别在于其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是都市人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条件的质的决定 ,是都市生活所特有的 ,而描写了这种生活方式下的都市生活才是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5.
有着自己叙述传统和策略的民间叙事真切地表达着居下位的民众的认知和情绪。在相当意义上,百余年来居上位的精英对民众情绪不同程度的忽视既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也使得当下的都市化进程弊端频现。关注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将民众视为情感对象,了解、感受民众的情绪,会有助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良性运行,这也是关注群体日常生活的都市民俗学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租界文化的形态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永东 《河北学刊》2006,26(1):116-121
上海是一个因租界而突然崛起的城市,不管说上海租界是民族屈辱的象征,还是了解现代中国的钥匙,它在事实上生成了租界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我们可以从城市文化景观、租界的制度文化、租界人的文化构成等方面阐述租界文化的基本特征.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租界文化特征的阐释,对于推进近现代上海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土中国在经历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之后,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然而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部分乡土文化依然存续,由此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后乡土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当前农村的双二元格局及秩序基础的行政化和制度化,城乡二元及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已成为农村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已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公共管理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理解和阅读城市,需要从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开始。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社会风俗人文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塑造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市民认同感、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天津文学创作及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天津文学史》的出版,首次绘制了天津文学发展流变的全貌,为天津文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文学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津味文学与城市民俗文化,地域文学的文化精神、文化意义、文化功能、文化共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展开研讨,以期在文学与城市的视野中探索天津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并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葛永海  沈灵超 《河北学刊》2020,40(3):114-122
中国都市诗发展至近代,不仅在题材内容上变得复杂多样、新旧交织,且在时间分布上也前后交错、时断时续。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都市诗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转型,1920年郭沫若创作的《笔立山头展望》,堪称这一转型完成的标志。以都市诗的城市体验为观察视角,可将近代都市的演进分为由浅入深的四种情形:其一为因古代城市经验的延续而产生的传承性体验;其二为遭遇现代都市新异经验而形成的应激性体验;其三为旅外文人对西方都市的拓展性体验;其四为观察并探究都市工业文明特质的反思性体验。通过细致梳理考察晚清至"五四"之都市诗的发展轨迹和历史逻辑,可以深入理解并把握都市诗新旧转型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间,我国曾有过多少个外国租界?面积有多大、起讫日期如何?可谓众说纷纭。本文将提供确切的统计数字。为明确租界的定义,一要将租界与殖民地区分开来;二要将租界与外国人居留地区分开来;三要将租界与割让给外国的军事基地等区分开来。本文认为,中国租界属于引进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笔者根据十几年来查阅资料并做实地调查,考定中国租界的总数及各地的分布情况,指出租界分布的比重悬殊性、地区集中性(所占全国领土比例极小)和发展不平衡性。此外,本文还考证了中国收回各租界的准确日期。  相似文献   

11.
从19世纪中期特别是清末民初以后,封闭的农业、手工业经济逐步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形态转型,作家们的经济生存方式、价值理念、审美意识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以新的文化立场审视经济结构变化中的人、事,不再避谈金钱、物质,而是将经济基础视为考察人物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自由独立的重要维度,经济生活与人的解放之关系成为书写的重要内容,文学逐步走出古典形态.新的文学既批判封建经济关系对生命的压制与蔑视,又解剖现代资本与封建势力相互缠绕致使社会畸形发展的现象,其中寄托着经济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与价值立场,是一种经济因素和现代性不断生长的文学.  相似文献   

12.
同一座城市,有好几种面貌:有用刀剑刻出来的,那是政治的城市;有用石头垒起来的,那是建筑的城市;有用金钱堆起来的,那是经济的城市;还有用文字描出来的,那是文学的城市。我关注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兴趣点明显倾向于最后一种。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近代一个租界中的建筑空间及其使用进行考察和分析,讨论一种"租界文化"建构背后的机制与状况.在社会文化的结构与能动性之间永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博弈,对于一个具体空间的"客观"物质性,不同的利益群体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会做出截然相反的"主观"解释,人们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立场对文化加以建构的.就中国的租界--这样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言,伴随着人们对于种种"现代性"的渴望,呈现出的往往是一种多重的矛盾的文化"表情".  相似文献   

14.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7,28(6):100-103
都市不仅是一种社会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都市既是文学的重要生成场域又是文学的传播途径和消费场所。文学中的都市,作为一种想象和叙述的存在,则直接参与着民众的都市文化认同和都市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吴玲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16-123
乡土文学的发生,源自经历了地理空间迁徙的知识分子在获得现代性体验和现代性视野后,对传统乡土经验的重新审视。最具代表性的是浙东的乡土文学作品,其中呈现出现代性转型下的乡土家庭结构、乡土权力结构和大众心理体验,折射了浙东乡土作家群的现代性体验、现代性视野和自我情感表征。正因为浙东乡土作家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和生活状态上描绘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独特经验,浙东乡土文学才获得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位置。  相似文献   

16.
所谓都市应该是大城市,它体现为规模,也体现为一种有别于普通城市的气概。在当代生活中都市成为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对当代社会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描写都市来把握时代脉动的。当代文学的都市描写,涉及作者、批评家和读者对于都市的基本感受,其中包括都市想象。都市想象有都市人对于所在都市的自我定位,也涉及外人对于都市的感受,这些主观内容有感官的客观感受,也有他们基于某些观念而得来的对于都市社会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基本看法。即使生活在都市,也有都市想象对于自身生活的定位,生活在都市的人的生活状态,不是由都市的物质环境来环绕,也不止由它的文化和社会来框定,而是由当事人所处的想象框架来划定的。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英、法两国在华租界在应对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与渐趋强大的威权政治的双重挑战时,均采取了相应政策调整,但调整的步调并不趋于一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即英租界的调整政策有较强的主动性与灵活性,而法租界的调整政策则显得被动与滞后.这种现象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一是两国在华租界面临的外交压力不同;二是英、法租界内的华人参政水平的悬殊;三是两国在华租界的政治运作的文化理念及权力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东 《江海学刊》2007,(1):200-206
租界文化是现代文学不可规避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明显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的流变和风貌格调。作家的租界文化体验,对现代小说创作形成了复杂的影响。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和鲁迅、茅盾、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在催化孕育、抑制与更弦易辙、情理错位与叙事征候、聚焦租界与洋场叙事等四个方面,体现了租界文化体验对现代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许多问题,如果能增加“租界文化”的维度,就能够洞悉到现代文学的一些新的方面,从而对文学史结论做出必要的补充或修正。  相似文献   

19.
张磊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2):94-100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话剧开启了新的阶段,话剧叙事的空间场域呈现出从乡土社会到都市社会转变的显著特征.这一转变,既是对全球化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呼应,也是对话剧艺术关注“人”的本体特质的凸显.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既能看到都市的发展与建构,也能倾听到女性作者的声音;而话剧中的都市图景,也以先锋戏剧、商业戏剧和主流戏剧等多种路径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0.
袁楠 《江苏社会科学》2007,4(2):195-199
1990年代,城市化进程使都市小说迅速崛起.从题材和主题看,都市小说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新生代小说",二、"新市民小说",三、"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很难说1990年代都市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因为作家往往还只是城市的窥视者和凭吊者.因此,构筑一个异于乡村的"陌生化"的精神世界,表现所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将是现时代都市小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