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从“四维时空”的视域衡估国学的“四重价值”,即着眼于人类发展的共性,观照国学的普世价值;着眼于国学发生演化的特定语境,观照国学的历史价值;着眼于现代化的需求,观照国学的现代价值;着眼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观照国学的后现代价值。由是,国学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三构建国学精神的普世价值系统;促成国学精神的“潜现代性”与现代性对接会通;提升国学精神的“类后现代主义”。国学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亦有三双重批判;文化对话;现代阐释。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则应以民族传统文化(国学)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补充,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同时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  相似文献   

2.
国学及其论争所以构成中华民族的未了情,关键在于国学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一体性关系,因此我们应回到这一论争思潮本身来思考它的价值和意义。从历史和内容上看,国学与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浑然一体的关系,而明确的国学意识和国学观的产生又是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及自身文化危机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从国学论争思潮的价值关怀上看,尽管因历史境遇和解释主体的差异在国学意蕴和国学观上呈现出很大差别,但又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以及论争思潮的开放性与连续性,从而显示出国学问题的未完成性。基于中华民族振兴和文化重建,当代性视域的文化建设和国学重建,毫无疑问构成了当代国学论争思潮的核心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国学思潮是现代性推进的合力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的概念如胡适所界定的:为研究中国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国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性推进的合力之一。其一,在研究方法论上,国学思潮是在"融化新知"的基础上来"昌明国粹";其二,在研究成果上,它获得前人未有的新的学术成就;其三,在批判对象上,它的矛头主要对准"科学主义"的偏颇;其四,在价值判断上,它对东、西方文化采取的是互补合一的态度;其五,在历史的向度上,它构成现代性推进的合力。所以,在批判中要给予其合理、公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傅济锋 《兰州学刊》2009,(8):31-32,35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仍未完成的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课题。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百余年来仍未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中西古今各种思潮交错冲突日益加深,而且始终无法避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根基这一事实。因此,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现代化,推动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价值合理性基础上的双向转化,为现实社会安顿世道人心的价值体系,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这才是国学复兴的现实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是否符合当今中国时代课题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是判断"国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唯一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国学"作为产生于封建主义社会的农业小生产基础之上的中华传统思想和文化体系,其社会功能和基本精神以及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已经与当今中国的时代课题和时代精神相去甚远,因而在中华民族的振兴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在"国学"复兴过程当中,必须正确认识"国学"在现代化建设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中国特色"与"现代化"的关系、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与科学理论创新的关系以及清除"封建主义"遗毒与加强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以免使"国学"的复兴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6.
国学是在西方现代学术传入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保存中国传统学术,抵御西学而提出的。因此,国学是以经学为中心的传统学术,包括儒家的立场、注解经书为主的研究方法等(国粹学);而不同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研究(国故学)。国学具有反现代性、反现代学术的性质,它拒绝中国学术融入世界学术,并且打上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烙印以及被文化市场运作。从国学产生至今的历史来看,它也不具有可行性,仅仅是一种思想主张。总之,国学是一种过时的、倒退的伪学术。  相似文献   

7.
(一) 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关于这种“国学”概念出现的背景,王淄尘在《国学讲话》一书略有说明:“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日‘新学’,  相似文献   

8.
第三次国学思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至今方兴未艾。这次国学思潮关于国学涵义有较大争议,由此导致重倡派、反对派、缓行派、谨慎派、补充派、重估派等各种流派的纷争,展现的无疑是现代化与传统性颉颃、人文性与市场化纠结、学术性与大众化并存的思想生态。由于这次国学思潮发生于我国工业化中期与市场化完善期,因此其人文主义诉求显著。无论是从学术发展、人文熏育、文化创新,还是从身份标识、文化认同、国家软实力来看,国学的昌盛是必要的,但必须以现代化的、开放的、多元的、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它。  相似文献   

9.
第三次国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方兴未艾。在这次国学思潮中,人们对于国学的含义有较大争议,并由此导致了重倡派、反对派、缓行派、谨慎派、补充派、重估派等各种流派的纷争。其所展现的是现代化与传统性颉颃、人文性与市场化纠结、学术性与大众化并存的思想生态。由于这次国学思潮处于中国工业化中期与市场化完善期,因此其人文主义诉求显著。无论是从学术发展、人文熏育、文化创新,还是从身份标志、文化认同来看,国学的昌盛都是必要的,但必须以现代化的、开放的、多元的、创新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  相似文献   

10.
11.
陈岸涛 《兰州学刊》2008,(12):162-164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加速撞击、交融,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入手,审视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使大众在横向的文化开拓与纵向的文明承传中,分辨是非,把握方向,已成为建设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盘西化是近代文化激进主义的思想理念,先后经历了戊戌维新、“五四”运动以及2 0世纪3 0年代三个阶段;文化难以取长补短,文化具有优劣之分,全盘西化不会丧失民族特性是其学理依据;要求民主与科学,要求个性自由与竞争,要求中西的文化自由接触与冲突是其基本追求;全盘西化思潮实质上是广义的现代化,冲破了国情的阻力,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时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学探略     
进入21世纪,“国学热”在中国大陆此起彼伏。纵观历史,横观近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复兴”,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4.
诞生于"整理国故"运动中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虽然盛极一时,却很快地宣告停办。其深层原因,缘于改办大学之后,清华内部的学术生态、权力结构和校园思潮等一系列因素的消长。首先,由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建制并不符合现代大学体制,研究院与大学部的关系紧张。其次,随着清华少壮派教授之崛起,确立了"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及传统,改变了校园的权力结构。最后,"清华文化运动"为激进政治思潮所取代,校园思潮有显著而迅疾之转移,国学研究院失去了维系其存在的"民意基础"。清华国学研究院虽是"昙花一现",却有其独特的学术建树和丰富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上海是中国左翼文化产生的现实土壤和文化根基,左翼文化理应是上海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心与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息息相关,更与上海的现代都市文化语境密不可分.左翼文化运动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核心,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所关注问题的共同性更加凸显。诸如环境保护、市场运行、民生保障、安全维护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不是一种制度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尽管分析各有不同,但在许多关注点上形成了相对共识。研究这些共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整体发展,借鉴其合理成份推动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略论现代中国的“反现代性”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化进程,始于上世纪中来,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反现代化思潮,都是迫于民族危机的压力,西方文明的挑战的条件下产生和蔓延的。它们构成了20世纪中国的重要思想、精神、价值背景和资源,并作为一种原创性的“卡里斯码意识”和支援意识,程度不同地进入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思潮和“文本”,影响和预测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主题和叙事。  相似文献   

18.
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现代性建设没有完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就缺乏合理性.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主要为后殖民主义和国学思潮.后殖民主义认为中国的启蒙主义运动是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产物,国学思潮认为儒家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弥补甚至取代现代文明,它们都具有反现代性的倾向.为了建设现代文化和现代学术,必须批判这两种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存在着新儒家、民族主义、新左派、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浸染其中的传统家庭文化无论在组织理念、结构形式还是在特性上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转变,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二重性.正是这种二重性使当代中国的家庭文化处于“义利”难以协调,稳定与自由不断纠结的诘难中,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危机.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能够勾连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文化思潮的涌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主流社会思潮,由于其自身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西方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一重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期从对国学的提倡到"整理国故"运动的开展,即是面对西学的强势拥入所进行的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捍卫与自救,并由此呼应救亡图强的时代旋律.在这个过程中,"国粹"及其与守旧、保守相关的因素被排斥,认为国学在西学的冲击下行将消亡的悲观论调被指责,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观点也未被认同,将"国故"视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甚或可以担当复兴中华文化"大业"的盲目情绪同样被否定,人们更愿意将"国故"或"国学"限定在学术研究范围内,以"学无中西"的视野,将"科学方法"与整理国故联系起来.时至今日,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形象与当初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若再倡国学,则不应失察于以往人们对国学的争论及结论,更应重视不同时代的不同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