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马克思的哲学观"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而马克思要批判的旧世界就是资本逻辑控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使人的发展处于全面的异化状态,马克思视域中的新世界即为共产主义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通过对资本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得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跨越论"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新构想.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跨越论"的验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跨越论"的发展,中国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依然面临几个不能"跨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30年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曾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关于“两个马克思”——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争论的思潮。70年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发表后,西方学者又宣称发现了“第三个马克思”——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马克思,一个结束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总题目,而转向对行将毁灭的人类古老文明的“崇高”进行讴歌的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一个在理论上长期存在争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当年是否形成了一个东方社会理论;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就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证实;苏联、东欧的演变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是否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证伪,对这些问题,理论界见仁见智,奠衷一是.  相似文献   

5.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研究中国、印度和爱尔兰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问题时,论证了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对于打击资本主义和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意义。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运用对立统一原则研究了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分析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指出中国革命对于打击西方资本主义和推动西方革命具有重大的意义。马克思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文中写道: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  相似文献   

6.
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张劳动是劳动者对劳动产品拥有财产权的依据,即劳动财产权;同时,马克思也以这个观点来批判资本主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进一步认为马克思主张的劳动财产权是自然主义性质的,因而马克思应用了本身不赋有道德的事实来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依据.事实上,提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依据不是劳动财产权,而是劳动自由.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看来,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世界历史进程。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现代性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开放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现代文化的兴起,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马克思又深刻指出现代性和世界历史是一柄"双刃剑",会进一步促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经济危机和结构失衡。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世界历史和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性蕴含着内在超越资本主义的利器,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中国道路的当代实践更是充分证明了这种超越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马克思从形而上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阐述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解构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指出了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使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进入到现实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严整的学理逻辑架构.商品是马克思构建其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起点,因为商品的二因素使其天然包含买和卖相分离的可能.马克思剖析了商品内在的这一矛盾,并延伸到市场层面,解析了经济危机的两种抽象形式,进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货币与经济危机的真实逻辑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家无休止追求剩余价值而极力扩大资本的生产,货币危机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原因.要想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唯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0.
反思现代社会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系统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围绕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立足于合理化两种逻辑给出了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的时代诊断;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马克思切中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之根基,为韦伯和西美尔的现代性诊断提供了宽广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反对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吞没个体主体的做法,将自我意识从绝对理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赋予自我意识以独立和自由,同时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那样囿于自身,而是超出自身,走向世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当然这时的马克思还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论证方式,即理性对现实的统治,但是由于他赋予"感性"以本体论意义,表现了马克思试图从人的感性实践中理解社会历史的运动,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马克思打开了黑格尔思维方式的缺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五形态理论 ,该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有充分的文本根据 ,马克思始终坚持了该理论。理解五形态理论的视角至关重要 ,须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理解它。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不是社会发展的单线论 ,而是既坚持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又承认单个国家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辨证决定论。马克思不仅精辟地分析了在“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下个别国家超越式发展的深层原因 ,而且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秉承新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思想,在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解读中,阐明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彰显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尽管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尚未达到马克思哲学应有的高度,但它贴近了马克思开创的哲学发展的方向,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有明显旧唯物主义痕迹的解释模式,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提供了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方法。唯物史观的最初创立就是借助"世界历史"的研究而形成的,离开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唯物史观。今天我们要深化和发展唯物史观,同样必须关注"世界历史"的研究。"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推进唯物史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思维方式的调整和转换、原有理论研究的深化、新研究课题的发现和确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解、深化社会历史认识,就应当充分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着重从版本考据的方法论视角来探讨广松涉的研究方法及其对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特殊意义.其意义就在于让读者尽可能直接地去面对原初的文本,从而减少对马克思的误读.对比校勘能更好地做到返本,推理校勘则更有助于开新.版本考据使我们在经典马克思文本版本较多的情况下继承前人的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走进马克思的思想世界.  相似文献   

16.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中心概念.人类劳动的异化显然是人的"倒退".马克思的理想人格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扬弃异化的首要条件是消灭私有财产,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形式.马克思理想人格思想,以人格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改造、丰富、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17.
哲学理论上的重大变革首先是从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开始的。马克思扬弃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出发形成了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标志着哲学出发点、研究对象和哲学使命的转变。这一变革深刻凝聚在马克思的那句口号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弥补了传统哲学的缺陷,为马克思其他一些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之一,马克思此时崇拜费尔巴哈,深受其影响,其间的著作,虽有自己的创造,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还没有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我们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或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或人道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充分考察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世界性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整个世界必将实现由民族史向世界历史革命性过渡的世界历史观;党的领导集体在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同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实践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存在着对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误读""漏读""混读"现象。误把异化理论当成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加以研究、分析,进行学理上和运思上的肯定或否定。实际上,异化理论属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马克思从来没有肯定过异化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中集中阐明了自己异化劳动论和异化实践论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黑格尔唯心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扬弃其唯心论或直观机械性,彻底翻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异化理论,用自己全新的异化劳动和异化实践理论开启了唯物史观的全新视野。马克思的异化实践论是和异化劳动论有着内在的客观联系的。在其第一次哲学翻转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从"工人同生产的关系"出发,目标是"消灭劳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是对于劳动或异化劳动的根本否定性理论。马克思在构建异化劳动论,完成其对黑格尔的唯心异化理论的第一次哲学翻转的同时,也在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里构建了异化实践论。马克思异化实践论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目标是"改变世界",是关于异化实践或实践的未来肯定性理论。针对费尔巴哈等直观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的异化实践论再次发挥了哲学的翻转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和异化实践论与黑格尔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在学理上、理论上阐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异化实践论思想,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都有着很大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