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伦理学理论体系中的首要问题,也是伦理学中复杂,棘手且至今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到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及其它问题的解决.一.道德本质问题研究中的哲学方法论关于道德的本质,我国伦理学界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规范性和约束性说;(2)主体说;(3)主体性和规范性统一说;(4)实践——精神说;(5)利益关系说.这几种观点的商榷和论战,虽然彼此都已指出了对方的错误与偏失,但都未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也来能揭示出道德的真正本质,以至陷于“维  相似文献   

2.
道德本质“主体性”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道德本质问题的争论,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其中以道德主体性为道德的本质,是呼声最烈、附者日隆的一种。而这种观点的提出,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限于对“道德本质”本身的理论探讨,它还必将波及对伦理学整个体系及其道德原则的重新构建和估定,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将在这种漂乎不定的道德主体性原则下作出承让,沦为道德主体性的陪衬。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道德的主体性问题讨论已有数年之久,其本质何在依然众说纷纭。从它是“一切道德的原动力”到“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等都未能回答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历史变迁是何关系,因而使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仍然浮于表面。本文拟对道德的主体性本质重新加以界定,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化这一问题的认识。一  相似文献   

4.
再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文《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原载《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发表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并就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笔者不赐浅薄,拟作此文,对其中的有关问题作以进一步探讨,以此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并答谢读者。 一、问题的提出 对道德的主体性本质的研究,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把道德的主体性问题纳入何种坐标系中。一种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就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①毫无疑义,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道德的主体性就是集中体现在道德主体对现实道德规范的继承和遵守上,通过道德主体的能动活动,外在的道德律令可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法则,从而使现实的道德律令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规范。社会为此而蔚然成风,社会秩序为此而井然有序,这是我们丝亳也不怀疑的。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从道德的主体性看,高校德育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从道德的规范性看,高校德育在培养德育主体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对道德规范的传授和灌输,应实现道德灌输机制和道德接受机制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的道德主体性问题,是在当前改革潮流中提出的搞好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许多同志发表了很有启发性的见解。本文拟从问题的实质,表现和意义方面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1 关于人的道德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更确切地说应是“个人道德书体性”的探讨。因为“人的道德主体性”提法中的“人”是抽象的,或者说是一个类概念,它包括“人”的个体和群体。这样,“人的道德主体性”想法本身就可以包含不同的具体涵义,从讨论中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7.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切哲学家不可避免地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成了“热点”,从理论上说,仍然是对人的本质问题探讨的继续。在我们看来,无论对主体性问题的讨探,还是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都不能忽略实践观点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人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人们往往引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这段话来界定。这并没有错,然而承认它是一回事,真正理解和运用它又是一回事。因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本身是一个具有较大难度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只有从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点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讨论“主体性”及其“原则”的问题,关系到怎样认识人及其能动性的问题。古希腊在苏格拉底以前还没有讨论过“人是什么”的问题。后来,亚里士多德把两脚、无羽毛、有理性、会说话当作人的本质,但不包括奴隶,因为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他说“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中世纪的封建教会和经院哲学把人看作上帝的创造物,“主体性及其原则”自然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的社会监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的社会监督是伦理学上的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道德立足于人类的自觉。自律作为道德区别于其它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标志,是道德成其为道德的根据,亦是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魁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缺乏自律的道德,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另一方面,道德作为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离不开系统的“合力”。外在于人的道德规范,需要他律的支撑和推动,才能有效地转化为人们心中的自律准则。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局限于自律的道德,绝不是现实的道德。道德本质中的自律性质和社会作用赖以发挥的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文学主体性问题在理论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本文也想谈谈主体性,但不局限于问题本身,而拟从“主体——情感——实践”这一宏观角度,即力图把问题提到哲学——美学高度上来作一番通贯性考察。因为我感到:强调文学主体性,这与当前很有影响的“实践美学”观点似很接近;而这派观点又正是迄今在美学界尚很有争议的。非难之者严厉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是唯物主义的,即肯定美在于物;而“实践美学”强调的“实践”虽说可以使“人的本质对象化”,有客观性,但本质上是主体性的,即不能不将美归结为某种“主、客观统一”,这就势必取消唯物主义一元论大前提,导致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平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道德哲学本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因此,陆九渊"心即理"思想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的确需要关注道德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因为道德主体是伦理学实践理性品格的践行者。这一研究必须遵循一种求真的科学精神,因为“善”以“真”为基础,如果缺乏“真”的根据,那么道德主体性研究就会走向认识上的迷误,并易导致实践中的诸多偏颇。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与必然关系问题的基本原理作为基本的认识方法,对道德主体性问题中的意志自由问题作一尝试性的探讨,并由此对道德实践中存在的“任性”现象作下理论上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肖祥 《社会科学》2005,3(6):89-94
道德主体性问题是现代道德建设的关键问题。道家思想中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表达,在寻道、守道、行道和返道的过程中凸显了道德主体性,表现出独特的主体状态、主体认知、主体修养、主体取向和主体精神等特点,为现代道德建设提供了诸多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在20世纪经历了三次历史嬗变,由个体主体性理念经由认知主体性理念发展到价值主体性理念。在这个嬗变过程中,不仅主体性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且“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也越来越趋向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关于“个人”的观念,即个人“主体性”的实现是有边界和限度的,其边界和限度就是人的“类”本质和“群”状态,并且个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客观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存在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自身完整的“主体性”。因此,这种嬗变中彰显出真理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道德基础的本质能否正确地判定道德基础的本质,是关系当前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近年来道德建设的讨论中,存在一种倾向,即单纯从道德角度考虑道德问题。我认为,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命题,正确地判定道德基础的本质,必须从承认道德问题与经济问题相关性这一角度来认真讨论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古典自由主义对道德基础的解释谈起。在古典自由主义的诸种表现中,以德、英、法“启蒙运动”为代表(有休谟、斯密等)的流派和以洛克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流派,他们均明确地承认应对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16.
论信仰对道德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在实然性上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在应然性上与存在于更广泛文化背景中的信仰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前的道德问题研究中,人们多偏重于对道德实然性(道德的实际状况、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道德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问题的探析而疏于对道德应然性(道德存在的历史根据、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精神条件、道德标准的界定等)问题的分析。结果,道德问题的研究被置于所谓“道德滑坡说”、“道德爬坡说”、“道德代价说”、“二律背反说”以及“外灌和内引说”等众说纷坛的理论困境之中,这种态势不仅不能给道德实践提供统一的标度,反而…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充分强调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品格,肯定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存在本质。它把人从外在的教条主义理学桎梏中解放出来,重新指向人的内心,使人立足于自身的“良知”成就自己的孝道。今天人们的孝心大多已麻木,重拾人们的孝心与良知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良知”说孝道观对于新时期孝道的重建提供了一个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与伦理结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结合?”或者说“经济与伦理结合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在理论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从现有的理论成果看,较为典型的观点有“伦理决定说”、“理性选择说”、“道德立法说”、“经济内生说”和“利益中介说”。这些观点都是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去探索经济与伦理结合的本质,把经济与伦理结合所构成的整体的本质不是还原为“经济”就是还原为“伦理”,不仅没有实现经济与伦理的结合,反而造成了它们实质性的分裂,从而使理论探讨陷入了困境之中。本文认为,经济与伦理的结合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去探讨经济与伦理结合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个体道德意识的特殊本质在于个体主体性。个体主体性是道德个体对自我及其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 ,它包含着创造力发挥的内在欲求 ,是形成个体道德活动动机的内驱力。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是个体主体性的三个主要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20.
由国家教委组织和主持的全国高校伦理学概论教学指导纲要研讨会于1990年10月25日至29日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家教委的领导和全国各地的伦理学界知名专家教授及部分新闻单位的同志3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研讨的中心问题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全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提出的十二个问题。这十二个问题是:关于伦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伦理学的研究方法;道德上的基本原则;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人生目的、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改革开放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正确分析和评价西方伦理思潮;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传统的继承;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其中有很多问题是近几年提出的、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代表们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