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神话以女娲为“高禖”,掌人间婚姻子嗣。女娲下令“会男女”,令女子于仲春二月坐于社,以待男子“问名”。故本义为“女娲令”的令字,以及本义为二月初一的今字,皆从亳社取形亳社下画坐待之女子,就是令字;亳社下画“一”,就是今字。女娲命令相会男女转圈追逐,转圈追逐的男女相对位置有变化,殷商人从不同相对位置的男女取形,分别造了化、尼、及三字。  相似文献   

2.
"艳歌"新论     
“艳歌 (艳诗 )”并非一个俨然色情诗似的恶谥 ,而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的一个品类。它来源于楚地民歌“荆艳” ,本义是“词关闺闼”、事涉男女的诗作。  相似文献   

3.
一 《说文解字》中有“某与某同意”之例,例如: 《冂部》:“央,中央也。从大在门之内,大,人也;央旁同意。” 《工部》:“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与巫同意。” 《(臼辰)部》:“(臼辰),早昧爽也。从臼从辰,辰,时也,辰亦声;(?)孔夕为(?)臼辰为(臼辰),皆同意。” 本文则拟通过对《说文》  相似文献   

4.
说“■”     
“中”字金文或作“■”。一般认为,“■”字写法有误,当作“■”,取旗帜之象,因为上古有立旗(即“立中”)聚众之传统。学界的这一普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中”字得以构形的经验原型的具体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字在上古除了取象于旗帜之外,还取象于“旋转”,而这恰与金文中“中”作“■”形是相吻合的。“中”字之所以在取象于旗帜之外,复取象于“旋转”,这与它内含“世界本原”之意蕴有关。  相似文献   

5.
一、对甲骨文“卯”字的诸种解释在甲骨文字未发现以前,人们对“卯”字本义的解释多从许慎于《说文》之说解,认为“卯”就是“冒”,是“二月万物冒地而出”之“冒”。其字形“象开门之形”(见《说文》冒字说)。唯朱骏声稍有异议,朱氏在其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云:“卯,两扉开也,从二户,象开门之形,门从二户相向。”而古文“卯,从二户相背”,且“象柴门桑门。”这便是古人对“卯”的本义的解释。其后,人们便将其引入一切重要字书之中,从来没有人对之加以怀疑。自从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因其“卯”之形体与小篆稍有差异,因而引…  相似文献   

6.
论“象思维”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象”与“象思维”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突破。然而,“象思维”的界说目前还不够完善。应该指出,“象思维”的思维器官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心”。“心” 通过直观体验将“象”分为不同层次结构,通过取象比类揭示“象”与“象的关系,从而使“象思维”成为对“象”的关系网络的整体把握。这样才能同概念思维作更深入的比较,充分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隔河情结”与“河桥意象”是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两个模式。“鹊桥神话”和“尾生传说”两个民俗故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隔河情结”逐步形成的过程。男女被河阻隔的情结是原始思维中氏族内部不得通婚的原始制度的产物,两性间渴求沟通的潜意识欲望通过桥的意象传达出来。桥在民族心理中是男根的象征,桥也暗示着男女的交合。河桥意象在文学中成为一个与性爱主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8.
关于“圭臬”一词的本义,“臬”字争议较大,研究表明,“臬”与“水臬”不同,“臬”为测影仪,“水臬”为水平仪,“臬”的功能是测方位,不能“度广狭”,也不能“求地中”,“圭臬”当为同义复词。又“仪”、“象”常被混淆,实则“仪”、“象”有别,“象”为天体演示仪器,“仪”为观测仪器,有时“仪”又可作“仪”、象”的通称,“仪”、“象”则都可称作“浑天”。  相似文献   

9.
释“蜀”     
对“蜀”字造字本义的传统解说提出质疑,指出“蜀”象野蚕之形或象毒虫之形的传统看法缺少有力证据,认为“蜀”字的原始构形理据是由蟾蜍与蛇嬗等动物构成的。考释佐证采用古文字字形材料、地下出土材料和现有文献书证材料作综合论析。  相似文献   

10.
源于《周易参同契》的“知白守黑”与出自《周易本义》的太极图 S曲线 ,以儒、道文化的哲理演化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美学基础 ,深刻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 ,从形式表象和内蕴意象两个层面显示出中国书画审美实践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干支字义考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和古人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运用了文字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的材料和方法,对干支的文字本义进行了深入翔实的考证,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例如天干之乙为勾形器,丙为燧石器即砭,壬同工,为肱股长骨;地支之子为小儿头或头壳,卯为双睾,辰为火石与木枝,亥为骸骨,等等。十干源于祭天禳旱,地支本于祭祀求子。先民祭祀成俗,甚至视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此祭名便渐成日名,于是用为记日的干支。  相似文献   

12.
《诗经》成词流布于当时的“民间” ,在当时是“常言”。因为是上古村社时代特定的社会组织 ,生活风习和物质文化的记录。“稼穑”颇有今所谓“自食其力”的味道。“耦耕”指三代“二牛三人”举家协耕的耕作方式。“清明”是春耕时节天雨转晴的天象征兆。“辰告”即关于“农时”的“诏诰”。“农郊”有“娶女”之古义  相似文献   

13.
“所”字本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字,在古今汉语中是常用字。许多诠释者,大都只注意从语法特征方面去进行研究和归纳。我们在这里,试对其在经传中所体现的实词用法,谈谈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所”,许氏《说文》:“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段玉裁承此说,认为“伐木声,乃此字本义。用为处所者,假借为处字也。”许、段把“所”字视为形声字,并取重言“所所”的象声义而断定其本义为“伐木声”,显然不够具有说服力。它正如“坎”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4.
殷周剧变诞生出“以德配天”的天命观,旨在为世俗统治提供某种来自天意的合法护符,其后经春秋战国到秦汉一统。“天命”受重视的程度恰与它所代表的王权之强弱相互照应。终于形成一套由“奉天承运”和“天谴弗违”辅助论证的天人感应体系,与西方的“命运”说不同,这种意识形态更强调天命与人事之间的双向效应,因此又具有强烈的象(取象于天)征(有徵予人)色彩。  相似文献   

15.
受“体认式”思潮的影响,主流理论开始关注隐喻认知模式,而东方文化恰恰一直强调的是整体性认知思维.《周易》的“天人合一”、“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观点尽显了隐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从结构和语篇上,《周易》都体现出取象为源、隐喻映射及联想式思维的特点,极简画繁地表达了人类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郑玄易学     
张涛 《南都学坛》2000,20(1):7-11
郑玄是汉代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推出爻辰说、五行说及九宫数说、爻体说等,使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到了又一高峰。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爻辰说,更成为他“多参天象”而与其后“全释人事”的王弼易学不同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他继承古文费氏易学的传统,倾心于对经文进行义理性的诠释,倾心于揭示和把握由各种卦爻象体现出来的天地变化之道,从而使象数易学烦琐、虚妄的弊端暴露无遗,并将其引入绝境。郑玄在易学白象数易学向玄学派易学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从取象向逻辑思维的一种推移 ,是以符号和数为媒介 ,认识、推断或预测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思维形式 ,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变化 ,以象数合一的观念考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象数思维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两种思维模式 ,在《周易》的象数思维中 ,存在着取象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 ,也存在着“运数”比类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8.
干支字义考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和古人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运用了文字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的材料和方法,对干支的文字本义进行了深入翔实的考证,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例如天干之乙为勾形器,丙为燧石器即砭,壬同工,为肱股长骨;地支之子为小儿头或头壳,卯为双睾,辰为火石与木枝,亥为骸骨,等等。十干源于祭天禳旱,地支本于祭祀求子。先民祭祀成俗,甚至视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此祭名便渐成日名,于是用为记日的干支。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凝情取象”、苏轼的“随物赋形”对于理解“诗中有画”的画意有着重要意义:其一,“凝情取象”、“随物赋形”体现了具有画家视角的诗人对“形”、“象”的觉醒,诗歌的绘画性需要“形”、“象”来体现,这是诗歌呈现画意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其二,它们回答了生成画意的方式和类型,“随物赋形”就是以再现的方式生成模仿型画意,“凝情取象”就是以表现的方式生成意象型画意。  相似文献   

20.
电影《白蛇传说》在海内外取得的成功与它的英文字幕翻译密不可分.从“归”与“化”并重的翻译策略、字幕翻译的“同义转换”与“近义辨异”策略、俗语成语翻译中的“舍象取意”与“舍意取象”策略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一电影英文字幕翻译的策略设计和运用,以求从这一成功范本中总结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演绎和对外传播的经验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