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岳娇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6):118-119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唐璜》,处处显示着作者对上流社会的讽刺,对自由与爱情的探求。他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诗经》中的诗 ,特别是“十五国风”中的诗 ,虽大多是抒情诗 ,但已出现了一些有情节、有人物 ,具有浓厚故事性色彩的叙事诗。即使是一些抒情诗 ,有的也含有简单的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有含蓄优美的景物描写 ,显示出人物的鲜明形象。这些诗歌都包含有丰富的小说因素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叙事诗中的时空艺术很有特色,在时间方面,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的运动是无限循环的;在空间问题上,他认为人类和宇宙之间是可以互相感应的.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莎士比亚在诗歌中对时空关系的处理采取了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的策略.诗歌中的时空之问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表现的关系.这种时空关系的艺术性处理开拓了莎士比亚叙事诗的表现手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海上花列传》以极富表现力的吴语写就,虽限制了读者范围,但成功表现了人情物态,并带动了吴语小说的崛起。作为狭邪小说的“压卷之作”,它以有别于传统狭邪小说而颇似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的近真倾向,打破了中国古代言情说部的叙事常规,在“平淡而近自然”的白描中凸显出的市民意识。作者在创作中自觉因袭六部“奇书”的艺术精华,但不墨守成规,而是根据小说的内容特色自觉活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7.
本文运用诗学的分析方法,从哈萨克族叙事诗《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八个版本中消失的母题入手,分析了民间文学作品中的母题消失现象的原因。民间文学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更易和人文社会的变化而传承,始终展现着时代的特征。一部叙事诗的母题之所以消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艺人和听众所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红高粱》中的"我爷爷"、"我奶奶"标志着莫言小说叙述视角的创新:一方面,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由故事外的"我"提供叙述声音进行历史想象,故事内人物"我父亲"从亲历者角度回忆历史,这既对先辈传奇人生及其意义做出了不同的经验处理,又让抗日故事与爱情故事交错展开,凸显先辈的旺盛生命力;另一方面,叙述者"我"的现实与叙述焦点"爷爷"、"奶奶"的历史拼贴在一起,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互交错,建构了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当中国现代话剧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方法作为话剧的唯一创作方法的时候,老舍却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的戏曲与曲艺,并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中国现代戏剧。《茶馆》便是老舍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话剧的典范,目的有两点:第一,为了"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第二,将传统的"玩艺儿"保留下来。继承古典戏曲的象征性与舞台假定性,并向传统曲艺学习语言,特别是将相声的表现方式运用于话剧中,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话剧之路。 相似文献
10.
1935年的《中华民国刑法》,依据世界各国最新刑法学说和立法体例制定的同时,对中国家族本位的法律精神与法律制度进行改造并加以继承。近年来的"刑法修正案"与司法解释,显示出刑事立法与司法的一些内容有向传统回归的表现。回顾1935年的《中华民国刑法》对中国传统法的继承,分析近代刑法继承中国传统法的特点与学理,固有传统法制在近代的转换或许可以留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史存在一条抒情传统,从古至今已得到较充分的阐论,且为海内外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但中国文学史也存在着一条与之相对应的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叙事传统,而且这两条传统乃是共生互补、相扶相益的关系,这一点似乎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论证得也不充分.这对全面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史的面貌、特征和本质,无疑非常不利.因此亟需建立文学史研究的叙事视角,并以此为贯穿线重审全部中国文学史.一种研究视角的建立必有其客观实在的条件,决非随心所欲所能奏功;而一个有价值的视角一旦建立,却能够反哺研究工作,使之打开新局面.试以叙事视角和叙事贯穿线观察中国文学史,就不但会收到扩大文学史资料库和研究范围之效,而且会对古老的中国文学本身获得许多新认识,从而使整个中国文学史研究前进一步.当然,对于文学史贯穿线,应该从多种视角去思考和作出概括,多种视角可以并存共荣,叙事视角也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中西伦理传统与当代国际干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国际干涉涉及强国与弱国关系的伦理、民族间关系的伦理以及国际干涉的合法性或正义性标准。中国古代主流伦理只在前两个方面有相关的规范 ,那主要是华夏中央王国对周边蛮夷居高临下的“仁慈”。毛泽东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执国家间、民族间一概平等 ,并奠定了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理念、民族平等为重要内容的中国国际及民族伦理新传统 ,而邓小平掌舵以来国家主权至上和对国际干涉几无保留的否定更为突出。西方现代伦理传统当中虽有国家平等规范 ,但也有强国特权准则 ,并且直到近四、五十年前为止不包含民族普遍平等。关于国际干涉的合法性或正义性标准 ,与西方当今自由国际主义者大不相同 ,西方经典现实主义和经典自由主义者要么反对任何国际干涉 ,要么强调合理正当的干涉有其严格的先决条件。在民族自决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实为民族间关系问题的一部分 )上面 ,缺乏恰当的中西伦理传统 ,这要求我们创立一套包含五项标准的、均衡和实际的政治—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文化两大传统的差异应当从存在论层面给予阐释。西方文化传统的一神论、超验传统、自我意识、知识论、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普遍主义,本质性地根源于其存在论及其解释系统。中国文化传统的存在论是不同于西方的样式,或可称之为整体性的、生成性的和人伦化的存在论结构,是融道、天、地、人等多样性的元素于一体而成就的自然主义。存在论的差异也展开了中西方文化两种不同的超越方式:对象性的超越和非对象性的超越。开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应该正视两大文化传统的存在论差异,一方面要重视中国存在论传统,开掘其当代意义,另一方面要克服对存在论的本质主义化,并发掘堪与西方存在论传统相提并论的西方生成论传统,从中寻求两大文化传统的交汇。 相似文献
16.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新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4):17-19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现代诠释和必要改造。要在批判中继承 ,在继承中发扬 ,在发扬中创新 ,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找到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契合点 ,使之获得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具体形态 ,为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17.
吴土艮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1)
本文结合我国修辞学的发展现状,论述了汉语修辞学传统的继承、国外修辞学或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和现阶段汉语修辞学创新建设与繁荣发展的问题,强调了汉语修辞学学科理论体系和特有的方法论等作为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继承的重要意义,适时而融会贯通地"洋为中用"符合汉语修辞学与世界修辞学发展共荣的要求,赞扬了近年来国际修辞学界和汉语修辞学同行跨出国界、广泛交流对汉语修辞学发展的促进,探讨了汉语修辞学创新发展的可能与前景. 相似文献
18.
西方启蒙大叙事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中国形象,关涉到西方现代性的本质、西方现代世界秩序想象的基本模式。西方现代的中国形象研究,必须追溯到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与启蒙哲学。西方启蒙大叙事中出现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停滞的帝国、东方专制主义帝国、野蛮或半野蛮帝国,是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他者"。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性主导价值——进步、自由与文明的被否定的"他者",既能为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提供想象的基础,又能为西方殖民扩张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叙事视角指的是一部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是叙事谋略的枢纽。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学“全知”视角的反叛和对西方叙事视角理论的接受:由全知到限知,由内视角到外视角,由单一视角到多元(复调)视角的转换。中国叙事视角的革新,是以西方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著作为范式的,在创作上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